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蒲松龄《促织》中“促织”的解释,一般选本统编中学语文课本上,均为“促织,蟋蟀”或和“蟋蟀又名促织”。但是,蟋蟀为什么叫“促织”,“促织”究竟是什么意思?似有进一步弄清之必要。蟋蟀的名称最早见之于记载的,当是“蟋蟀”,这个名你《诗经、唐风》就有《蟋蟀》篇。后,它的别名就很多了。举其要者,曰蛬  相似文献   

2.
“促织”就是蟋蟀,这种小小的昆虫,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一只小小的促织竟然能够左右封建帝王的喜怒,影响大小官吏的升迁,决定应考书生的功名,造成一个家庭的安危、祸福、悲欢和荣辱。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促织》,就是写了这样一个围绕着促织而展开的奇特而又曲折的故事。《促织》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有着充分的现实基础。小说从宫廷盛行“促织之戏”、向民间征收促织写起,引出了陕西华阴县乡下一个“为人迂讷”的穷书生成名一家的种种变幻不定的遭遇。开始,  相似文献   

3.
《促织》一末写道“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作将成名比喻成“得道之人”,而说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是“鸡犬”。其实成名的所谓“得道”即“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激各千计”的富贵生活不过是各级官吏分给他的一杯羹。各级官吏因为进贡蟋蟀而加官进爵,得意之余“抚军不忘所自”,“宰悦,免成役”,“抚军亦厚赉成”,成名才侥幸过上了“裘马扬扬”的世家生活。成名的贫富贱贵全在那些贪官虐吏的一念之间,成名只不过是当时千万可怜百姓中幸运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促织》一文末写道“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作者将成名比喻成“得道之人”,而说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是“鸡犬”。其实成名的所谓“得道”即“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的富贵生活不过是各级官吏分给他的一杯羹。各级官吏因为进贡蟋蟀而加官进爵,得意之余“抚军不忘所自”,“宰悦,免成役”,“抚军亦厚赉成”,成名才侥幸过上了“裘马扬扬”的世家生活。成名的贫富贱贵全在那些贪官虐吏的一念之间,成名只不过是当时千万可怜百姓中幸运的一个。所以成名才是“鸡犬”。另外,虽然作者在前文揭露当时黑暗社会中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  相似文献   

5.
知识之窗     
高中三册课文有《促织》一篇.“促织”两字注明是蟋蟀.蟋蟀为何叫“促织”?古代分男耕女织.一家人穿的衣服都是靠主妇一人织布来供给的.到每年夏末秋初,蟋蟀开始叫了,好象在催促主妇赶快给一家人再织布,所以就把蟋蟀叫“促织”,意思是“催促织布的小虫”.所以古有“促织鸣,懒妇惊”之句.  相似文献   

6.
《促织》是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讽刺佳作。文章围绕一只小小的促织,通过叙写主人公成名悲欢离合的人生遭际,深刻地揭示了具有警世意义的社会主题。通览全文,披沙拣金,全文妙在一“尚”,一“蠹”,一“酬”,三字而已。“尚”,交代故事背景。开篇“宫中尚促织之戏”一语,概  相似文献   

7.
清代“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先生的《促织》,以一只小虫——蟋蟀为线索,演绎了一个令人辛酸而又啼笑皆非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这篇小说,不仅以它反映的社会意义的深刻著称于世,更以它曲折多变、起伏跌宕的情节发展,主人公成名悲喜交织、大起大落的情感变化  相似文献   

8.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把比喻与讽喻当两种辞格来谈,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虽说二者都属“打比方”这种类型,但区别很大。它们的区别主要在哪里呢?(一)比喻主要是为了使句子生动、形象,一般不含讽劝教导意义,而讽喻正如《发凡》所说:“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教导意思的一种措辞法。”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就是人们编造出的讽刺“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一类人的。(二)比喻一般只是取事物的相似点来造出形象生动的句子,而讽喻则是以相似的故事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9.
方婷仪 《语文学习》2023,(11):38-42
<正>一、引言《促织》讲述了一个魂化促织的传奇“变形”故事,在行文落墨间,《促织》以微发端,小处见真章,见证了成名这个普通百姓的悲喜之路,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人情百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大多喜欢将“变形”作为切入点,逐级分析文本的情节设置、艺术手法及思想主旨。本文尝试摒弃“变形”主题的教学常规思路,以反转的艺术手法为抓手,形成“情节反转”“人物反转”“结局反转”的三角支架,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0.
蟋蟀,《释诂·释虫》中释为“蛬”,别名促织,又名趋织、蛐蛐儿,因八月桑蚕巢茧,蟋蟀繁衍正炽,其鸣声如“促织”,故名。蒲松龄以此为文名,涵用本义,勉人走正道也。在蒲氏《促织》前,《明朝小吏》中有一个“骏马易虫”的故事:“帝酷好促织,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数十金。时枫桥一粮长,  相似文献   

11.
王培明在《是姓成名名,还是以成为名?》(以下简称王文,见《语文知识》1994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促织》一文的主要人物“成名”不是“姓成名名”,应是“以成为名”的意思。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现就王文所列三条理由谈些看法。王文的第一条理由是,《促织》全文写到“成名”二字的只有一句,  相似文献   

12.
《木兰诗》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课本对首句中“唧唧”的注解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这种注解是不准确的。我以为应是蟋蟀的鸣叫声。“唧唧复唧唧”一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严羽的《沦浪诗话·考证》都是“促织何唧唧”,现存于河南虞城县营郭镇本兰庙元朝《木兰诗》碑刻首句也为“促织何唧唧”。“促织”就是“蟋蟀”。宋朝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句,《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句,均是指蟋蟀的鸣叫。有人认为“唧唧复唧卿”中的“唧唧”不应是  相似文献   

13.
一、喜剧与悲剧《促织》的结局是喜剧性的。成名因为献上了一只天下“无出其右”的促织,因而受到抚军和县令的赏赐。所谓“天将以酬长厚者”,好人终得好报,皆大欢喜。但这个喜剧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成名一家悲惨的遭遇依然令人扼腕。当初,成名为了促织,先是“薄产累尽”,而后又因无法交差,屡遭杖责,“惟思自尽”。虽然在“驼背巫”的指点下,捕到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孰料乐极生悲,9岁的儿子由于好奇,一不小心弄死  相似文献   

14.
《促织》故事的高潮,一般认为是失虫丧子的情节. 《促织》一篇,以虫作为全篇的发展线索,按征虫、觅虫、献虫的程序展开故事情节,而主要的笔墨是用于描写觅虫的过程。觅虫又安排了初觅、再觅、三觅等几个情节.再觅无疑是作品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情节,在这个情节里,作者精心设计了卜虫、寻虫、得虫、失虫、丧子等一系列细节,读来惊心动魄。这个情节无疑是全篇悲剧力量极其强大的关键。但是否就能说这就是全篇故事的悲剧顶点和高潮呢?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山东淄川县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年),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蒲松龄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三十岁前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了,以后就一直当私塾教师.他一生经历明清两个朝代,目睹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写了不少抨击和揭露当时黑暗现实的作品,《促织》就是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促织》通过一个叫成名的人被迫缴纳促织(蟋蟀)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榨和迫害人民的反动面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悲惨遭迂.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时间、地点.明代宣德年间,皇帝爱玩蟋蟀,“岁征民间”,各地污吏便借缴贡蟋蟀,以达到媚上邀宠,敲诈民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清代“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先生的《促织》,以一只虫———蟋蟀为线索,演绎了一个令人辛酸而又啼笑皆非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这篇小说,不仅以它反映的社会意义的深刻著称于世,更以它曲折多变、起伏跌宕的情节发展,主人公成名悲喜交织、大起大落的情感变化而牵动读者的情思,以主人公命运的乖戾而撞击读者的心扉,激起强烈的共鸣,产生绝妙的审美艺术效果,而且给后学者提供了一个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精美蓝本。学生掌握了伴随情节发展而产生情感起伏的…  相似文献   

17.
祸起蟋蟀     
《促织》开篇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据野史记载,明朝宣德年间的确出了酷好斗蟋蟀的“蟋蟀皇帝”——宣帝。他常在宫中与嫔妃们斗蟋蟀,不理政事。他曾敕令苏州知府采办促织一千头,致使苏州百姓“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有所失”,“至于溷厕之中,一闻其声,踊身疾趋如馋猫。”(明袁宏道《畜促织》)  相似文献   

18.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极具艺术特色的短篇精品。小说通过描写成名因应付官差而备受摧残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情节:跌宕起伏小说以征集、捕捉、交纳促织为线索,百转千回,曲折动人。‘征虫-觅  相似文献   

19.
《促织》的反讽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小说的命名《促织》一文塑造了“成名”这个老实迂讷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小说通过对其得虫、失虫、再得异虫这一具有改变命运性质的情节的记录,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只要生活在那样的社会,只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文以载道”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欣赏尤其是语文教学中习惯于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分析作品。如蒲松龄的《促织》,其主题常表述为:文章借讲述前朝故事,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其实,作品不仅有就事论事的教育意义,更有超越时空的深层意蕴,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使其意义处于作品之外的话语范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文学作品都含有寓意的象征。那么,《促织》的寓意何在呢?从故事情节来看,故事的主人公成名最突出的特征是“迂讷”,不善钻营,从不知偷奸耍滑。也正是因为此,他才饱受肉体、精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