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现代教育把传统教育要素中“教——学”的二维关系转变成“儿童——教师——环境”这样一个三维的关系。明确了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在环境中活动、探索及发展;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既要了解、促进儿童的发展,又要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环境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影响儿童的发展,同时也影响教师的教育实施。如图所示: 儿童、教师、环境是动态的关系,相互影响。恰当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将使教育变得更活,收效更大。近年来,幼儿园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活动区的建立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9,(29):5-6
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环境都有明显特征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在自我发展方面自然会表现出与众不同之处,可供研究的相关领域与课题很多。现仅就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探讨,在明确几个主要概念的前提下,指出二者的相互影响作用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正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个人、一句话、一个故事,看似平凡简单,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点燃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榜样更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形成,同伴交往是同伴之间通过接触相互影响的过程,它能帮助儿童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在儿童交往中,同伴关系是儿童最需要的,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老师和家长尤其要关注孩子之间的同伴交  相似文献   

4.
正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个人、一句话、一个故事,看似平凡简单,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点燃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榜样更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形成,同伴交往是同伴之间通过接触相互影响的过程,它能帮助儿童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在儿童交往中,同伴关系是儿童最需要的,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老师和家长尤其要关注孩子之间的同伴交  相似文献   

5.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和行为中人的因素。他们认为,情绪、情感、志向、态度、价值观和人际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和人格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学习是师生之间和班集体成员之间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在这种相互影响中,全部参与者均持有各自的经验、智力、情感、价值观、志向和技能,对情境产生影响,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他便能引导学生发挥潜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很好地遵循了人本主义的原则和思想: (一)开放式教育。开放教育虽然有时候也应用于大一些的儿童,但主要指的是为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的非正式的途径。其典型的做法是在开放课堂里设置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小组,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活动,活动的时间不受、限制。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54名4~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法考查儿童依据知觉特征、主题关系及分类学三类标准进行分类及跨分类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4岁儿童能够按照知觉特征、主题关系及分类学三类标准进行分类,且分类能力发展已经比较成熟.(2)知觉特征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影响不同,4岁和6岁儿童依据知觉标准分类的成绩显著好于5岁儿童.(3)6岁儿童的跨分类能力发展基本成熟.(4)自然情境下,学前儿童分类时优先考虑自己的偏好,并遵循知觉特征——主题关系——分类学分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7.
作为儿童早期主要的抚养者和促进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代理人,毋庸置疑,母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早已为实证研究所验证。关于母亲对儿童的影响,一种研究范式是对教养方式类型的研究,探讨不同教养类型与儿童行为的关系。这种研究的典型是Baumrind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另外一种研究取向是通过对具体维度的考察来研究母亲对儿童的影响。上述两种研究取向的共同缺点是只强调母亲对儿童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儿童对母亲的反作用。事实上父母与儿童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人际交往过程,儿童自  相似文献   

8.
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中介性,决定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这种关系会影响到第三者——儿童的发展。教师和家长是通过儿童的行为和儿童对对方的评价来认识、了解彼此的。教师与家长应采取对话的方式,加深了解,相互尊重。  相似文献   

9.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个体发展自身的方式。儿童在与他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社会技能和杜会道德准则。只有在此基础上,儿童的心理水平及社会交往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才能逐渐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最终成为社会的人。 同伴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群体,它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帮助儿童塑造个性,约束社会行为,形成社会价值观和态度,是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动因。研究表明;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我对向孩子学习,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两代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相互影响这个课题非常感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社会化和社会性发展是我近几年一直在做的事情。正在成长中的一代,从他们的社会化和已经成熟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来看,总是上一  相似文献   

11.
一、填空t 1.教育学是研究科学。‘2.教育是一种 3.教育起源于~白{l发展而发展. 20.一九八六年,j揭示~—曲一门 教育法,它的名称是,是~一活动。,教育随着一 4.社会主义教育必须为~服务,须依靠教育。 5.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是——一一 6.教师是工程师。的传递者,是——的 7.教师的陲务是——。 8.儿童的身体发展是指——一和——的发展,儿童dj心理发展是指一——和——的发展。 9.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一——和一——一,其中一——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0·儿童身心发展大致可以戈口分为——,…  相似文献   

12.
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丁邦平70年代以来,国外幼教专家对游戏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揭示游戏与儿童发展和早期学习之间的关系。尽管有些研究的结果互相矛盾,结论不甚可靠,但综合探讨这些研究,可以为教师科学地对待儿童及其游戏,提供一些指导。一、游戏与儿童发展关系的...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发展的是一个身体和心理等方面有规律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研究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将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的制定,以及教育的实施。在儿童的发展中,我们既要承认遗传的作用,又要充分注意环境、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遗传和环境、教育的相互影响作用以及儿童的主观心理因素,这将有助于我们结合儿童实际与学前教育任务,合理地组织教育教学,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适应学校生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社会适应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并从社会适应的三个指标——学业成绩、社会行为、人格发展出发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认知策略是指向认知目标的一种心理操作,主体通过使用策略,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关于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研究是探讨个体整个认知策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和差异性、竞争性和适应性、突变性和渐进性。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发展主要受教育环境、工作记忆、数学焦虑的影响。微观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为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目前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研究的新趋势主要集中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影响儿童数学认知策略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研究范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儿童自我概念与个体的学业成就、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描述了儿童自我概念的大致发展过程和特点,分析了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社会关系和儿童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万谊 《早期教育》2014,(3):45-47
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儿童以及三者的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叠影响。以儿童为中心,加强家庭——学校——社区的联结和互动,有助于儿童学习以及社会适应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将重叠影响阈理论引入特殊儿童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发挥重叠影响机制在特殊儿童家校合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简介了行动研究的相关内容。然后引入了国外(主要是美国)教育行动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行动研究把儿童包融进课堂,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最后认为这种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侯海凤  李朝娟 《教育导刊》2006,48(12):53-56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步入信息时代,电视、电脑、网络等成为重要的文化媒介。受此影响,儿童玩具、儿童消费文化(Children'sconsum er culture)、儿童休闲文化(Children'sleisure culture)等儿童文化日益表现为具有流行性、普遍性的文化,国外学者将其称为儿童流行文化(children's popular culture),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流行文化的兴起,反映出当代社会中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间日益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还反映着儿童的生活世界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复杂关系。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人们对儿童流行文…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先生在《新世训》"调情理"篇中,评述了儒道两家对于情与理关系分析的各自特点,从中可以看到冯友兰先生对于儒道两家思想的理解与态度,两家思想虽有不同,但在发展过程之中是相互影响、融合的,因而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思想是接着儒释道思想融合成果——宋明道学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