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目连戏     
正《佛说盂兰盆经》里"目连救母"的故事,在唐、五代时期被改编成说唱文学《目连救母》(敦煌变文之一),成为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此后故事渐趋发展完善,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都城里《目连救母》杂剧能连演7天。到明代,《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剧本相继行世,大多着意渲染目连母被打入地狱,受到各种磨难、报应,而目连不避艰险,遍游地狱寻母,求佛救母等情节,很多情节都可独立成短折戏,如《下山》、《哑子背疯婆》、《王婆骂鸡》、《赵花打老子》等。因此,目连戏的演出有"两头红"的说法,就是从太阳落山开始演,一直演到第二天日出。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本土文化传统,不断与儒道相融会,尽力缓释儒学对佛学的抵制,为此佛家高僧译出《佛说盂兰盆经》,以昭显佛家孝亲与普度众生的道德理想同儒家忠孝至上观念的理论同一性。于是,以纪念目连救母为宗旨的盂兰盆会便逐渐遍及全国。从康熙帝始,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均在山庄环碧岛举行盛大佛事活动。随后,承德民间也于武烈河岸举办盂兰盆会。目连救母的动人故事,也成为说唱艺术、戏剧以及影视作品的题材。  相似文献   

3.
《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卷六所收《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篇,系演绎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所译《佛说盂兰盆经》.全文约一万余字,堪称变文中的宏篇巨制.本篇凡见于九个敦煌写本,即:斯2614(原卷),卷端题“大目乾连冥救母变文并图一卷”,末署“大目犍连变文一卷贞明柒年辛巳岁四月十六日净土寺学郎薛安俊写”等题记;伯2319(甲卷),卷端题“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卷”,无后题,原文首尾完全,但其中颇有节略;伯3485(乙卷),卷端题“目连变文”,后半部  相似文献   

4.
明代"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版本有"高石山房本"和"富春堂本",在刊刻时间上,它们均早于世德堂本《西游记》。世德堂本《西游记》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之间在故事主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故事结构和语言表述上存在着互文现象。这种若离若合、或明或暗的互文性表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吸纳了当时"西游"故事最新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多地受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前文本的影响。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向世德堂本《西游记》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稚拙、简单、趋同的互文现象表明,"西游"故事与"目连戏"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地演绎,特别是因同台连缀演出,使两者神奇般地形成了相互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发现的《佛说目连救母经》实是《慈悲目连宝忏》中卷的部分内容。由《慈悲目连宝忏》衍生出了《血湖经》,《血湖经》又生成了"破血湖地狱"以及破其它地狱的超度亡灵的仪轨,而其仪轨有扮演的人物、演述有一定长度的规定的情节、有歌唱、有说白、有音乐、有布景道具,因而,它促进了戏曲的早期剧目——目连戏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明代郑之珍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目连戏剧本。从语言、行为、心理活动及因果报应等方面综合分析《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以刘青提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形象,可以指出郑之珍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标榜了"贤""顺""慈""节""孝"等儒家传统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简论《目连救母》为中国戏曲剧目之祖,并通过梳理莆仙戏目连前传《傅天斗》与其他各种目连戏的源流关系,重点阐述《傅天斗》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敦煌文献中,五个系统的目连变文各具特色,同中存异。在《盂兰盆经》的基础上,目连变文通过移植佛典中的相关故事或情节,借助移花接木、渲染神通威力和地狱惊怖场景的手段,大大增强了其文学性,目连的文学形象也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对目连变文的写卷原貌作一全面系统的考述。本文认为"目连变文"至少有十四种版本,五大系统。通过对十四种目连变文原卷写本的考述,本文认为斯2614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系列,创作于公元710年之前;北8719卷(水字08号)《目连救母变文》创作于公元939年;斯4564卷《目连经》创作不早于十世纪上半叶;北8444卷(成字96号)《目连救母变文》创作于十世纪下半叶;伯2193卷《目连缘起》创作介于公元949至987年之间。关于其抄写时间,本文认为,从公元710年至公元987年都不曾断绝。关于其抄写者,有净土寺寺学生薛安俊、显德寺寺学生杨愿,有净土寺僧人宝护、三界寺僧人道真,有尚书张议潮的参谋张大庆,他们抄写目连变文的目的是学习、发愿祈福或法会宣讲。关于目连变文的创作者前人还未曾探讨过,本文认为"目连变文"的创作者有唐人张保达,宋代僧人道真也可能创作过。他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宣扬佛教的孝道、因果轮回报应和劝诫世人布施行善。  相似文献   

10.
仪式剧种的诞生,最能诠释宗教与艺术之关系。源自佛教教义的目连救母杂剧,不仅衍生出全国各地的目连戏,更曾直接推动了仪式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例,《目连救母》不仅推动了超度仪式向戏曲形态的转化,更促成了打城戏在声腔音乐、剧目系统、表演艺术上的定型。从宗教仪式到戏曲艺术,《目连救母》成为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仪式剧种的诞生,最能诠释宗教与艺术之关系.源自佛教教义的目连救母杂剧,不仅衍生出全国各地的目连戏,更曾直接推动了仪式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例,《目连救母》不仅推动了超度仪式向戏曲形态的转化,更促成了打城戏在声腔音乐、剧目系统、表演艺术上的定型.从宗教仪式到戏曲艺术,《目连救母》成为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是最早以"宝卷"命名的宝卷,可能产生于金元之间.本宝卷讲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劝人要学目连孝顺父母,报答父母养育深恩.除结卷部分外,其结构由许多基本相似的散文加韵文组成的演唱段构成,是在祭祀祖先、追念亡灵的活动中演唱的.本宝卷的故事情节及某些细节描述继承了变文和缘起文,但在形式上与变文和缘起文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别本《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研究王继如《敦煌变文集》卷六截《大自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页714-744),此变文是根据斯2614号、伯2319号、伯3485号、伯3107号、伯4988号、北京盈字76号、北京丽字85号、北京霜字89号、斯3...  相似文献   

14.
以古本莆仙戏《目连救母》和《吊丧》为例,归纳其中使用莆仙方言俗字的几种类型及用字歧异现象,并和梨园戏剧本俗字作比较,说明大量相同的俗字可作为莆仙戏与梨园戏以及莆田话与泉州话同源关系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连救母故事在中原民间传播过程中发生了种种变异。从剧中主要人物刘氏和目连僧性格行为的突出变化,我们可以窥视中原民间戏剧在社会变迁进程中逐渐世俗化、娱乐化和农民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民间艺人朱永卿在对传统豫剧《目连救母》的多次演唱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并把“刘甲”这一角色演唱得维纱维肖,在当地群众中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彭雪华 《文教资料》2008,(28):291-293
敦煌目连救母变文,尤其是<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在横向上,汇集几乎所有地狱元素,拓展了敦煌地狱观念的广度,在纵向上,对每个地狱构成元素的描摹生动形象,言前人所不言,或言前人所不尽言,发掘了敦煌地狱观念的深度,在敦煌地狱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坐标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敦煌写卷《唐太宗入冥记》到明代《西游记》中"唐太宗地府还魂",冥界演变之迹甚为明显。而敦煌写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阎罗王授记(十王)经》、宋代《玉历至宝钞》、明代《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作品对考察这一阶段的冥界演变具有重要文献价值。从上述文献的年代、与说唱艺术的关系以及冥界演进来看,冥界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要变化,说唱艺术中的"看图讲故事"是唐宋以来冥界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钱征 《池州师专学报》2010,(5):61-67,80
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发现110周年之际,笔者着眼于长江之南的九华山与丝绸之路的敦煌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考证了[天仙子]留住九华云一片、[捣练子]原是傩戏《孟姜女》的片断、傩舞《舞回回》竟然是《西凉伎》的孑遗、敦煌也有《目连救母幽冥宝传》、敦煌壁画中的地藏菩萨、流落海外的地藏绘画品等文化现象,研究了敦煌与九华山的文明互动,初探了敦煌与九华山之间的文化因缘。  相似文献   

20.
该文对目连救母故事在中国民间的传播、演变进行考辨。文章分别对故事的本事及其民间化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发现其不仅反映宗教信仰,也渗透着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