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瑒论     
建安七子中知名度最低的大约要数应瑒了,曹丕在《典论·论文》里只提到一下他的姓名,评为“和而不壮”,此外就再也没有什么评说,《与吴质书》中则说“德琏(应瑒)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一个作家是不能单靠“美志”在文坛上、在文学史上立足的,所以今人述评七子,对应瑒的态度便相当冷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为七子中其余六人都立了条目,独无应瑒,即使是较详细的断代文学史,关于他也只有寥寥几行,说是“应瑒现存的诗量既不多,质亦平平无可观”,又说他写过一些小赋,乃是“短促的急就篇章”云。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通天河故事中灵感大王吃童男女的主体情节应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钵迦伏诛篇中的独轮城故事。汉译佛经在史诗的基础上提炼出“罗刹鬼定期食人”的故事框架并影响了后世中国小说,致使一批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罗刹鬼故事诞生。《西游记》的作者吸取了本土罗刹鬼故事的创作经验,将取经见闻中的罗刹鬼故事高度文学化。可以说灵感大王故事的骨架是由印度文学搭建的,但其血肉是由中国祭祀文化填补的,该故事正是中印文化碰撞下共同孕育的硕果。  相似文献   

3.
枪口     
下面两篇微型小说,题材不同,情节各异,但却表达了一个相同的主题。试结合作品内容——1.分别说说这些相同与不同之处。2.两文分别以《枪口》和《悟》为题,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含义?3.杨局长与柳书记有哪些共同的思想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聊斋志异》中谈鬼者170多篇,谈狐者82篇,约占全书总篇幅的一半。对于其中的"鬼故事",我是比较感兴趣的,阅读之余,不禁让我心生感慨:人有好坏,鬼分善恶,若是善鬼,强于人乎!本文简要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善鬼形象。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的《魔道》和徐訏的《鬼恋》在题材和构思上将传统中国神鬼故事进一步延伸和综合,营造出神秘的情境氛围,延续了志怪小说以"艳遇"为核心的传统情节模式,但又有不同。《魔道》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突破了传统情节模式,丰富了幻奇小说,成熟了幻奇理论;而《鬼恋》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对传统原型模式进行了新的诠释,颠覆了传统的伦理关系束缚下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6.
杨宏道,字叔能,号素庵,又号默翁、坚白子,人称淄川先生,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他早年一度与元好问齐名,晚年诗名亦盛,人有许为诗坛盟主者。著有《小亨集》15卷,已不传。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得6卷,存诗292首,文30余篇,作品保存仍相对完整。本文对杨宏道生平事迹作粗略考述。  相似文献   

7.
吓唬谁     
蔡祥今年10岁,喜欢读鬼故事。每次读完一个鬼故事。他总要找一个同学来吓唬一下。他的爸爸妈妈对他了如指掌,只要看到他眼睛里有颗颗“火星”迸发,波浪似的黑发突然“翻滚”起来,就知道他又读了一篇鬼故事,正计划着吓唬同学呢。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蔡祥提出要到同学肖安法家去玩。爸爸妈妈同意了,但强调他必须在天黑前赶回家。  相似文献   

8.
“李贺诗集”卷二《感讽五首》之二诗有二句曰:“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我翻过古代许多版本的“李贺诗集”,此处“摇扬”二字之“扬”,皆作提手旁之“扬”,无作“木”旁之“杨”者,但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四库全书本《昌谷集》、清姚文燮注本《昌谷集》此处却作“垂杨”.“李贺诗集”卷四有《新夏歌》一首,篇末二句曰:“三月摇杨入河道,天浓地浓柳梳扫”,其中“摇杨”之“杨”,许多版本都作“木”旁之“杨”,但也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此处则作提手旁之“扬”.李贺诗这两处之“摇杨(扬)”,作“垂杨”和尚有作“摇漾”者暂不论.而以《感讽诗》作“摇扬”和《新夏歌》作“摇杨”者居多(如《协律钩玄》、光绪四年宏达堂开雕本的《李昌谷诗注》,也有《感讽诗》和《新夏歌》皆作“摇扬”者,(如吴汝纶评注本《李长吉诗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还有人认为这两处皆应作“摇杨”者(如今人刘衍《李贺诗校笺证异》.①)应以何者为长呢?虽一笔之差,却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含义迥别,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8,(21):101-102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英语全国卷,"以语篇为基础,结合具体的语境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特点越发鲜明,而且教育部考试中心也明确提出,目前高考英语改革和命题的趋势是:"突出语篇、强调运用"。因此高考英语语篇的选取需要慎之又慎。本文将基于图式理论,通过统计2017年高考英语全国卷中语篇的体裁和题材来分析一下高考英语全国卷中的语篇是否具有偏颇性。结果显示,高考英语全国卷中语篇的偏颇性问题不大。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尝试对高考英语全国卷语篇的选取和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道路"作为一种时空体,在小说情节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呐喊》《彷徨》中,鲁迅写到了众多的"路",这些"路"既制造了熟人的相遇,也制造了陌生人的偶遇,有的还以其隐喻意义有深化情节的内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这些"路"上的人生,体现出的是小说人物痛苦、愚昧、麻木、冷漠的生存状态,具有深远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策勋十二转"只是言木兰记功次数之多,也不能理解为木兰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相似文献   

12.
《说岳全传》作为岳飞题材集大成之作,其神怪情节历来为小说家所诟病。但是,对于这些超现实的故事情节,也不能一概斥之为糟粕。一方面,这是作者对故事本身的构造,情节要素之间具备"因果关系",发展符合或然律或必然律;另一方面,某些情节或许荒唐,却取材于早期民间传说,反映了民众的爱憎和信仰。神怪情节借助神话、仙话与鬼话三种民间文学样式进行"安排",丰富了故事情节,迎合了大众审美,其出现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小说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幽默超市     
《小读者》2008,(1)
批语金虎写了篇《白桦礼赞》交给了老师。文章除了将"杨"字换成了"桦"外,几乎等于把《白杨礼赞》重抄一遍。老师看后作如下批语:  相似文献   

14.
情节结构的安排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长恨歌》的情节结构表明,李、杨身为帝、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产生如同常人一样的爱情。这首长诗既有对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讴歌,又有对他们不能善终的爱情悲剧的浩叹。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考研     
两篇同题新编故事,二者有重大区别。第一,"原点"不同。前篇以"酒店老板"为原点;后篇以"孔乙己是受害者"为原点。第二,内容不同。前篇创设酒店老板"倨-恭-倨"的情节;后篇创设经营者利用"孔乙己考上与否"获利的情节。第三,立意不同。前篇针砭"势利眼",后者针砭"取财无道"。如果将两篇作文设想为一人所写,那么其发散思维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16.
章培恒、骆玉明二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关于"台阁体"代表作家"三杨"诗文作品的分析,有先人为主、以偏概全之嫌,故其评判有失客观公正,令人生疑."台阁体"代表作家"三杨"的创作虽有偏颇,但亦有清新之作,有的也颇为真实地展示了明初盛世太平宰相的精神风貌,其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叔叔于勒》是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三篇小说。本单元的要求是"欣赏作品,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学习小说我们可以从分析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把握住这个脉络就是找到了教学的钥匙。莫泊桑这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度,人物个性鲜明,立意深刻,语言简洁明快而富于个性,小说的主题深刻而丰富,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语篇的思想意识、语篇结构和修辞的角度对小说“If It Comes Back“的语篇功能作了分析,小说作者技巧地从上述三方面对独立和自由这个主题作了生动诠释,令读者在跌宕的情节中深刻感受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语篇的意义潜式.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悲剧》按照单元教学要求,重点是"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仔细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我认为,这篇课文不仅情节生动,可读性强,而且有许多耐人玩味的细节.作为描写悲剧的作品,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也需要细细揣摩.因此,我决定用"核心情节、关键细节和人物气节"这三个方面去切入这篇课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篇卷一词合用泛指书籍,分用也可分别作为量词使用,但二字在造字之初,各自的本义并不相同。许慎在《说文解字》【卩部】中这样解释卷:"厀(膝)曲也。从卪■声。"可见,卷字在造字之初并非跟书籍义有关,因此第一小节便是理顺卷字的词义引申方向。在《说文解字》【竹部】中许慎对篇的注解为"篇,书也",在第二小节,结合篇编为同源字的相关知识补足篇字的特有内涵。并在第三小节讨论篇卷分用时,阐述二字并存造成的混淆与麻烦,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