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康德将合目的性作为审美判断的先验原则,牟宗三反对这种做法并进一步指出,就判断力表现为审美判断而言,判断力担当不了沟通自然和自由两界的职责,甚至两界根本无需判断力来沟通。然而,从功能系统的角度看,审美判断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判断力所下的判断,而人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构成的活力系统,其中主体与对象通过反馈机制所达到的适应自稳定性即合目的性。可见,目的论是审美功能系统的本体论根据;用康德的话说,合目的性是审美判断的先验原则。康德对审美判断与合目的性之关系的思考是基于一种功能系统论的视角,而这一视角恰恰是牟宗三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就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来看,它无所不包,自然、社会、人文、思维都在语文教学内容之列。科学的、伦理的、审美的尽在其中。它涉及到人的发展的方方面面。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康德把人类的认识划分为三大领域,既科学的求真、道德的求善、艺术的求美。以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而述之。“真”是指实践的合规律性,“善”是指实践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美”。从哲学意义上看,  相似文献   

3.
康德根据合目的性原则,从对自然的机械认识论转向有机整体的审美认识论,由此从自然合目的性过渡到道德合目的性,从而完成了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双重转向.这不仅实现了批判哲学体系上的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弥合了自然与自由之间的裂痕,使自由在自然之中得以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4.
康德认为在人类文化中一切学问的目标都是力图用于人世间,所以他的批判哲学的最终归宿正是实用人类学。情感是人类最熟悉,同时又是最陌生的东西。在康德学说中,作为高级认识的中间环节的判断力会赋予情感以先天规则,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这种判断力指的是反思判断力,包括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反思判断力是通过它的先验原则——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把规则赋予情感,其中审美判断力直接关涉情感。  相似文献   

5.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的依次发布,标志着康德成功建构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而纯粹知性的发现和提出,是这个哲学体系建构得以成功的最关键之处。纯粹知性在认识论部分给先天综合判断提供了支柱;在道德实践部分用纯粹知性抽掉了一般性质料欲求,进而产生了形式化的道德行动意志;在美学和目的论部分,康德用纯粹知性联结了自然审美表象与知性反思目的之间存在的理论沟壑。  相似文献   

6.
康德先验美学的内在逻辑与其先验哲学的内在逻辑是不同的,在康德前两大批判中康德直接从主观的普遍必然性出发为其寻求先验原理从而建构了他的先验哲学.而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将鉴赏问题纳入到反思判断力中,进而为反思判断力寻求先天原理.康德通过分析反思判断力的先天问题,将自然形式合目的性与人类愉快的情感结合起来,为愉快去寻求普遍必然性,而愉快的普遍必然性又来自于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和谐的游戏,从而为趣味判断寻求到普遍必然性,最终论证了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先天原理与美学问题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自由”的内容和“必然”的形式,表现出审美判断的目的的关系。康德从批判鉴赏审美不联系任何概念、无利害感的关系出发,指出审美是客观的无目的和主观的合目的的统一,并且分析了美的种类,从依存美上升到了理想美,明确美与道德的关系。进而言之,康德正是对这一二律背反命题的论述中说明审美判断的实质,为现实的人寻求“归宿”。  相似文献   

8.
康德批判鉴赏判断力的逻辑思路是:第一,鉴赏判断的性质(四契机说);第二,进行鉴赏判断的依据(审美的规范观念辛口理性观念);第三,判定鉴赏水平高低的标准(对美是否有智性以及经验的兴趣);第四,提高鉴赏能力的途径(道义诸观念的演进辛口道德情感的培养)。“质料”并不等同于“内容”,因此康德所谓的“美不关涉质料”(即我们常说的“美在形式”)并非“美不在内容”,所以“美在形式”与“美是道德的象征”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纯粹”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限定性概念。虽然它在三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而实质上,实践理性是纯粹的,判断力也是纯粹的。康德以为,实践理性的纯粹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就不必再加纯粹限定了。而《判断力批判》,则可以甚至应该把纯粹二再加上去。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论中就将判断力一分为二,《判断力批判》只就反省的判断力而言。而反省的判断力又分为审美判断力与目的判断力。全书就是对这两个判断力的审查与鉴定。康德仍旧采用了他在前两个批判中的方法——否定法,不属于反省判断力的部分(即不纯粹的部分)被 否定了,纯粹的部分就清楚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德的三大批判就是围绕“纯粹”而展开的。康德就是想要通过严密、翔实的论证,寻找、划分、审查、鉴定出纯粹的理性、纯粹的实践理性,以及纯粹的反省判断力。  相似文献   

10.
康德区分了两种实践的概念,技术实践和道德实践,并指出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技术实践是有目的的,其结果却可能是人无法预料的,但却有功利性的结果,并召唤人进行这种活动。它是人的主观合目的性的客观化比拟。“艺术”(审美的艺术、生产的技术)目的的理性依据是审美判断力。人工技术物是“艺术”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对立统一。康德通过“艺术品”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转化,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能更加适度的形而上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大学贫困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他们当中部分人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发生了极端的伤害事件,作为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高等教育,要针对贫困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他们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  相似文献   

12.
论康德的自然意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自然意图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在历史中自然世界与自由世界的联结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但由于康德缺乏对人的劳动实践能动性的真正理解以及缺乏现实的人类社会性的环节作为联结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真正中介,使其自由世界的实现缺乏现实的前提,因而带有很强的天意论色彩。  相似文献   

13.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内心机能。愉快感是一种直观形式,审美愉快则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与客体是否存在没有关系;愉快感具有时间性,是由一种维持现在状态或进入将来状态的意识所产生的,愉快感特别是审美愉快具有一种未来指向性,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它不与任何认识目的或概念有关,只有一种主观的形式合目的性;愉快感具有一种"意向性"结构,这使得它可以感性的意识到和谐的内心状态的发生,官能和谐是审美愉快的意向对象,两者之间有一种意向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译诗的好坏,超出了原诗及原语文化的价值,因为译诗只生存在译入文化中,并从译入文化获得其生命的意义。郭沫若信奉以诗译诗,他的译诗总是个性化的,大多重现了原诗的精神、气韵和情绪,这些译诗是当时最深入、最广泛的、最诗情化的,也是自觉而成熟的。从几首译诗的修改揭示郭沫若译诗的目标性和主体性,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The communication of people partially is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s. Culture has a direct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all aspects. Different conceptions about time, space, equality, law and the like, lead people to deal with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 So to know cultures of the counterpart is to facil-itate our enterprises so as to have a smooth and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in commerci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16.
风的曲线     
Rosco and I wait for the fishermen to return.I sit at a wooden bench near the store at Mt.Baker Resort and watch the clouds change shape. Rosco has my belt around his neck and an eight foot tow chain hooked to a tree. Dogs must be on a leash. Ducks and rabbits are loose.  相似文献   

17.
Given a graph G,a subgraph C is called a clique of G if C is a complete subgraph of G maximal under inclusion and |C|≥2. A clique-transversal set S of G is a set of vertices of G such that S meets all cliques of G. The clique-transversal number, denoted as TC (G), is the minimum cardinality of a clique-transversal set in G. The clique-graph of G, denoted as K (G), is the graph obtained by taking the cliques of G as vertices, and two vertices are adjacent if and only if the corresponding cliques in G have nonempty intersection. Let F be a class of graphs G such that F={G|K(G) is a tree}. In this paper the graphs in F having independent clique-transversal sets are shown and thus TC (G)/|G|≤1/2 for all G ∈ F.  相似文献   

18.
《海外英语》2007,(5):44-45
It is worthy of noting that, whilst Crookston Castle witnessed the earlier and happier portion of Mary's variegated life,  相似文献   

19.
一、吃和喝吃苹果 eat an apple, 吃药 take medicine,吃糖 have some sweets,吃饭 have one's meals,吃馆子 dine out,吃惊 be surpri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