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电视传播新闻,比报纸、广播更具有优越性。但是电视作为新闻传播工具,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在社会上的影响,还落后于广播、报纸。要改变这种局面,关键之一是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根据几年来电视新闻的实践经验,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电视传播新闻,比报纸、广播更具有优越性.它有形象、语言、文字、音响等手段,既有可视性,又有可听性.但是电视作为新闻传播工具,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在社会上的影响,还落后于广播、报纸.要改变电视新闻落后于广播和报纸的局面,关键之一是要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根据几年来电视新闻的实践经验,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电视传播具有及时性、形象性、语言多样性等特点,因此电视新闻在传播中不仅具有比报纸新闻、广播新闻更多的优势,在受众接收反馈环节中也具有不可比拟的传播效果。随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新闻传播中,电视新闻以其视听结合、以视为主的独特个性,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电视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相比,它的最大优势就是画面,电视是一种形象化的传播,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应该是声画的有机结合,新闻性与电视性俱佳的作品。但近年来,由于电视记者对电视画面的重视程度低,电视新闻造成了精品少、可看性差的状况。在电视新闻创办之初,电视台的摄影记者主要来自新闻电影厂,电视新闻的拍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由文字口播、图片报道、录像新闻,发展到了今天丰富多彩的现场报道、现场直播等多种形式。当电视走到了现场报道、现场直播这一步时,电视的传播优势就从报纸、广播等众多新闻媒介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6.
刘自克 《新闻窗》2013,(3):94-94
电视新闻写作将广播新闻的"听"和报纸新闻的"看"等特点有效结合,实现通过语言、文字对电视画面进行全方位的判断与了解,才能让电视新闻传播更容易实现准确、清晰地完成叙事功能。下面重点对当今电视新闻写作传播优势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期更好了解新闻写作。一、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与要求1.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快速及时,线性传播电视新闻就时效性方面和其它媒介比较来说,优势非常明显,可以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因此新闻写作强调时效性。  相似文献   

7.
我们处在一个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媒鼎足而立的时代.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可视的画面,其最大的优势也在于拥有画面(也叫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都有一个传收声响的通道,这是她们的共性。电视新闻比广播新闻的传播多一个图象的通道,这是她们的不同点,也是电视新闻的优势。广播新闻可以收现场的声响,直接传给听众,叫作直接播出。受众在广播中听到的现场声响是直接的,而不同于报纸以文字为符号的间接传播现场信息。电视新闻具有声象彩色的特长,可以囊括现场事物的全部情景,完美地将现场情景直接传给观众。电视的声响(包括现场声响和非现场的文体口语播出)和图象传播称之为双通道。一般说广播的单通道的传播,不如电视双通道的传播,视听兼备,完美无缺。但是据科学家分析,单感官功能量,比单感官同时作用于视听双感官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与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相比,电视新闻的传播优势无疑就在于它具有视听兼备的画面.这是电视新闻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新闻媒介都有诸种优势,如报纸新闻以深度报道取胜,广播新闻迅速及时,电视新闻声图并茂;在电视新闻报道的诸种优势中,现场报道无疑是电视媒介的一大优势。但这个优势在我国电视新闻界尚来完全发挥出来,潜力颇大,是电视新闻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知道,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性。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则是这共性中兼有特性的一面,如果说,现场感是电视新闻的一大特点的话,那么现场报道则是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报道形式。由于这种原因,在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电视新闻报道中,现场报道占据着无可争辩的重要一席:没有它,就犹如抽掉  相似文献   

11.
郭晔 《编辑之友》2006,(3):68-69
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体裁在电视中的运用.早在电视出现以前,新闻评论就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发展,成为报纸、广播表明自己观点、立场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与报纸和广播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可谓是个"小弟弟",直到 20世纪 80年代中期,电视才开始把新闻评论列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播出量日渐增多.但与飞速发展的电视事业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无论评论的力度还是频次,与目前丰富的电视节目内容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评论工作已成为当前摆在广大电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一样,同属新闻的范畴,同受新闻基本规律的制约,因而具有相同的共性——新闻性。但电视新闻毕竟是以画面为特征、视听兼备的传播方式报道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是一种形象化的舆论,因而具有和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相区别的个性——电视性。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应该是声音画面双方有机结合,新闻性、电视性两者俱佳。一档好的电视新闻节目亦是如此。“电视”一词源于希腊文的“从远处”、“远远的”和拉丁文的“看”,合起来即远距离传送的画面。通常用的TV不过是英文Television的简称,含意也是遥远之地能看得见的图象。相对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而言,电视新闻的优势是画面或图象,其弱势也是画面或图象。电视新闻能形象地层现事物的原貌,既可目睹,又可耳闻;它能把观众带到新事实发生的现场,尤其是现场直播,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它能满足人们眼见为实,一睹为快的接受心理。显而易见,画面是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13.
庄重 《记者摇篮》2012,(5):55-56
随着民生新闻形式的兴起,民生新闻形态的深入人心,民生新闻的传播媒介不断增多,诸如网络、手机、广播、报纸等。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电视新闻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网络的传播快,电视新闻不再作为受众得到第一手新闻的最佳途径,而且网络的涉及面宽,表达更为自由,人们互动交流的空间也更大。纵然网络如此强大,电视民生新闻仍旧有其长期生存并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陆丹 《大观周刊》2012,(30):322-322
电视新闻评论是就新闻事实发表看法、见解,并进行分析与评论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新闻评论有着与报纸、广播评论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制作要求,尤其是在网络新闻评论迅速崛起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下,电视新闻评论如何遵循新闻评论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特殊优势,值得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5.
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见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第10页)。无论是报纸新闻的写作,还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都离不开采访。相对于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的采访,电视新闻的采访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突出标志就是“镜前采访”。本文所探讨的“电视新闻的采访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问题”。“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下文提到的“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或“电视采访”指的都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以其符合电视媒体特点,现场感强,更加形象、生动、逼真等优势,受到了电视记…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一样,同属新闻范畴,同受新闻基本规律的制约,因而具有相同的共性——新闻性。但电视新闻毕竟是以视听兼备的传播方式报道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因而具有同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相区别的个性——电视性。一  相似文献   

17.
唐建军 《新闻界》2003,(1):39-41
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和广播评论一样,经历了一个不会“自己走路”,依赖报刊评论,到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电视新闻评论之路,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电视出现到文革结束。由于受技术条件和极左思潮的影响,“报纸言论可以代替广播电视言论”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电视新闻评论基本上依赖报刊、新华社的评论稿,以口播形式播出,毫无电视传播特色,只是文字评论稿件的口播形态。它采用了报纸的思维模式、广播的播发特点,融合了电视播…  相似文献   

18.
通常所说,电视新闻有三大长处,或说三大优势,这是报纸和广播难以企及的。首先是传播直接迅速,现场感强。电视新闻尤其是现场直播的电视新闻,使受众身临其境,既接收信息,又刺激情感,在瞬间即可传递新闻事实的真相。其次是电视特有的画面效果。艺术大师罗丹说过,一尊成功的雕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指在新闻现场直接播送反映新闻事件的图像和声音,从而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和播出与受众的收看同时进行的一种电视节目播出方式。电视新闻直播既是一种新闻的报道方式,也是一种新闻的播出方式。如今,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在我国呈现日趋多样化、常规化的繁荣局面。在三大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中,电视使用的传播符号最多,  相似文献   

20.
电视,作为新闻传播媒介之一,它和广播、报纸等具有共同的新闻属性,要遵循共同的新闻报道的规律,受共同的新闻理论的制约,电视又与广播、报纸不同,它是视听结合,形声并茂的传播媒介,它向电影学习,继承了画面前期分解拍摄和后期全面编辑的技巧,但它又不同于电影,它是采用现代电子技术摄制与传播的电子媒介。正确地认识电视新闻与其他新闻传播媒介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它的特性,可以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