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传统中国农村,婚居地包括从夫居和从妻居两类,从夫居占绝对的主流,从妻居十分罕见,且招婿婚姻是从妻居的惟一形式。21世纪以来,J村婚居模式发生了新变化:招婿式婚姻激增;家庭策略式从妻居涌现。婚居模式的这些新变化是农村婚姻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村民对婚姻收益的理性权衡,宗族文化和性别观念的生动反映。这种变化打破了农村从夫居为主流、从妻居少见的传统格局,使得从妻居逐渐成为较为普遍的婚居模式。  相似文献   

2.
漫话赘婚     
“赘婚”作为一种男嫁女娶夫从妻居的一种婚姻形式,古已有之,它是母系氏族社会“从妻居”古风的遗留和发展。从“赘婚”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不同的时期,“赘婿”的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其地位通常是相当低下的。目前,有必要给这一合理的婚烟形式以正确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独龙族的婚制及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独龙族婚姻形态具有6种:一夫一妻制、对偶婚、妻姊妹婚、家族内婚、非等辈婚、转房制以及家长多妻,并且6种形态并存,以妻姊妹婚为主。这对人类各种婚姻形态及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从性别生存及命运看我国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习惯的长期影响下,在以家庭为本位、男性为主体的父系村落经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男娶女嫁、妻随夫居的婚居形态,传宗接代、父姓子传的姓氏继承,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性别理念与生存格局,是导致妇女处于弱势和女孩生态环境不利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居制是一种结婚时选择居住形式的制度,是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依照家庭成员居住地为标准,居制可分为从妻居家庭、从夫居家庭、单居制家庭。从妻居家庭即婚后,丈夫和子女在妻家住;从夫居家庭即婚后妻子和子女在夫家住;单居制家庭即婚后丈夫和妻子不住妻家也不住夫家,单独居住。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农村的婚居形式随着社会的转型发生着深刻变化,夫妻婚后不再长时间定居在一方,而是在男女双方父母居住地之间做流动性居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双栖”现象。“双栖”现象表现出一种新的婚居形式——“双栖”婚居。基于一定的实践调查,对“双栖”婚居的内涵、成因、影响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深化“双栖”婚居现象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动和谐家庭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依然保存活力的最为古老的表意体系文字。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可以说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作为汉文化载体的功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婚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古代社会的婚姻文化和现代社会相去甚远,甚至有些古老的婚姻形式已经不为人知。但是我们通过对表意体系的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依然能够对古代婚姻形式进行探寻。文章选取了几个和中国古代婚姻联系密切的汉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远古的群婚、掠夺婚、买卖婚和氏族互婚等多种婚姻制度都在"姓""后""婚""娶""嫁""妻""姑""舅""媵""侄"等汉字中得到形象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元典章》中收录了关于元代妇女婚姻家庭的法律规定及大量案例,内容涉及婚礼、嫁娶、官民婚、军民婚、休弃、夫亡、收继、不收继、次妻、驱良婚、乐人婚、服内婚[1]611等方面,反映了元代社会、法律、妇女生活、婚姻特点以及妇女的社会地位等。  相似文献   

9.
婚姻是人类自身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当人类迈出动物界门槛,开始社会生活的同时,就开始对自身繁衍的婚姻形式逐渐形成种种社会规范和禁忌。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婚姻形态又制约和规定着不同的血缘集团结构,并与一定的血缘集团形态相对应。因此,婚姻不仅具有生物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意义。在日本,平安时代贵族婚姻门第等级观念的主导作用下实行访妻婚的婚姻形式,严重地影响日本贵族的婚姻观,而访妻婚成为了日本婚姻制度中一种独特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指出,人类婚姻主要有三种形式: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从婚姻的词义、目的与仪式来考察,群婚并不是婚姻,对偶婚才是人类第一种婚姻形态.对偶婚的望门居阶段是现代婚姻萌芽期,从妻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初步发展期,从夫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形成期.一夫一妻制是现代婚姻的完备形态.  相似文献   

11.
现代婚姻的不稳定性愈益突出,迫切需要建构婚姻责任制,对婚前、婚姻存续期间直到婚姻解除的全程进行指导。使婚姻自由而又不失稳定,重视责任而又不会扭曲人性。重视家庭,明确责任,注重教化的综合治理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婚姻责任制的构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又会有助于婚姻家庭、国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适时有效的制衡器,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人的择偶模式从传统时代的"包办婚姻"向现代社会的"自由择偶"的转变。佤族的择偶模式却从来都是"自由择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找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包办婚姻"的因素,是以"父系父权"家庭制度及其一系列衍生因素决定的,但是这些因素也普遍存在于佤族社会中,佤族社会却形成了"自由择偶"的传统。由此提出:从妻子对家庭经济贡献的维度解释包办婚姻的形成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3.
<正>Marriage is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 in our society,which binds men and women the most frequently.When men and women are together,the gender relationship becomes obvious.Most societies in the world are patriarchal,so men’s power penetrates everywhere,including the marriage institution.Marriage institution is built on men’s power,and at the same time,it contributes to men’s power.Arranged marriage is a good example to illustrate how men’s power is over women,which was prevailing in China.China also has arranged marriage today,but particularly in rural areas.Urban China develops a new form of arranged marriage recently,but whether traditional arranged  相似文献   

14.
《诗经》反映了殷周时期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其中反映婚恋风俗的诗数量最多,从中可以看到那个特定年代的婚恋风俗;人们的婚恋既有尚古之荒蛮、自由,又开始受严格的宗法礼制的约束,既有对原始社会婚恋风俗的传承,又有向封建婚恋风俗的过渡。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婚恋风俗诗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莉 《甘肃高师学报》2010,15(3):139-142
农民工是社会城市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婚姻与家庭的稳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但由于制度的缺位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群体婚姻、家庭、生育、子女教育方面表现出与传统婚姻的不同,对这一群体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以期为婚姻家庭立法及相关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中国便正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传统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变迁等社会现实,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我国农村公共福利产品供给不公、农村养老机制发育不全等问题使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本文通过对农村老年人口现状的描述和分析,探讨了缓解农村老年人福利“危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路遥小说中的不同婚恋类型、女性形象、两性间权力关系的分析,文章认为路遥小说中“菲勒斯”意识是一种“乡下人”的“菲勒斯”意识。它与传统文化、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作家的创伤性婚恋经验相关,因此表现出其具体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18.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出现诸多新的发展因素和趋向,传统的与新生的彼此混杂,形成了一种充满张力的特殊状态。表现在婚姻问题上,一方面以知识分子为先导要求婚姻解放、婚姻自由;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和阶级分化的加剧,一些相应于贫困而生的婚姻形态重新流行于基层社会,赘婿婚就是其中一种,并在不同地区、不同个案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征。由于赘婿在家族、宗法中的特殊地位,也引发了不少有关继承与财产的纠纷案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乡村社会的习惯法里,子女所承担的养老责任是存在性别差异的.一般是由儿子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女儿在出嫁前侍奉父母,出嫁后一般不承担自己父母养老责任,但是她作为媳妇则要承担赡养公公婆婆的责任.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出嫁的女儿却参与自己父母的养老过程:通过对村庄一养老个案的分析,阐释了家庭养老中的性别差异变化.研究发现,出嫁的女儿参与自己父母的养老过程的原因在于家庭成员间关系越来越理性化.养老本该是儿子的义务,并且此义务承载着天然的伦理性意义,"儿子养老"演变成"女儿参与养老"表明,支撑家庭养老中性别差异的价值和伦理基础已经被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