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然而当中国译界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尝试时,人们还没有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本文试图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确立,鲁迅的直译观以及鲁迅的读者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翻译观曾经在我国翻译界引起极大的争议,褒贬不一,而更多的是遭到批评。然而鲁迅先生翻译观的形成过程是受到社会历史环境、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现代白话文和现代翻译的发展趋势等来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韦努蒂分别是东西方异化翻译的倡导者,本文对二者的异化翻译观进行了比较。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在异化的实质和传达方式、视翻译为一种政治和文化行为等关键特征上很相似。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语境不同,他们的异化翻译观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区别,鲁迅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改良汉语和救国,而韦努蒂异化翻译的目的是要抵抗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和政治、文化霸权;韦努蒂系统、全面、深刻地探讨了异化翻译,而鲁迅所提出的异化观称不上系统,多散见于他的译序、通信及论战中。  相似文献   

4.
将鲁迅《小约翰》置于其整个童话译介脉络中,发现《小约翰》译本是鲁迅翻译实践与其儿童观日益紧密结合过程中的重要作品,其裂隙的产生与弥合都根源于"儿童本位"在翻译中如何实现这一命题。鲁迅独到的"儿童本位"观使他必然"追求超越儿童的思想"。译《小约翰》时,鲁迅想兼顾"儿童的语言"与"超越儿童的思想",翻译追求出现裂隙,思想陷入困境。"成人童话"的确立使鲁迅翻译思想得以厘清,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翻译思想涵盖了“异化”翻译理论的多个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挑战当时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以异为异,丰富自身,借翻译与创作开启国人的思维,重塑民族身份,救国于危亡。本文以鲁迅的异化理论为基础,试图从翻译伦理的维度,从文化历史层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挖掘翻译伦理思想对其异化翻译观的影响。进行其异化翻译观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6.
韦努蒂和鲁迅分别是西方和中国异化翻译观的倡导者.他们异化翻译观的共同点是反对以通顺流畅为主的归化翻译,视社会精英为目标读者群.然而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是在英美霸权主义的背景下提出的,目的是体现文化差异,限制英美我族中心主义;鲁迅倡导的异化翻译观则是为了启发民智和改良汉语.  相似文献   

7.
鲁迅丰富的译文序跋中,蕴涵着丰富的理论资源。这些观点虑远思精,鞭辟入里,启人疑窦。当我们将这些译文序跋中的观点和思想与鲁迅的翻译专论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时,就更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鲁迅科学而完整的翻译思想体系,因为这些译文序跋是鲁迅在非论战状态下写就的文字,既是冷静的纯学术思考,同时又是紧贴于翻译实践的理性升华。从散见于序跋中的译论出发,可以使我们接近鲁迅更为真实的翻译观,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研究鲁迅翻译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我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实践家,也是对我国翻译界影响重大的翻译理论家。本文笔者尽力考虑鲁迅先生所在的年代及历史现状,从翻译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鲁迅先生的翻译批评观,并发表有关的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和感想。鲁迅先生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刻认识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现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翻译批评的文章,对于当时翻译界乱译乱评等紊乱现象起到了肃清的积极作用,为其后的翻译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时至今日,他的翻译批评观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20世纪文学翻译界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为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其翻译实践中鲁迅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直译、硬译、死译的观点,以及异化的翻译策略。该文基于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阐述了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分析了鲁迅的翻译观所包含的五大方面"目的"观、"词句"观、"硬译"观、"重译、复译"观、"批评"观.通过分析鲁迅自己以及其他学者的论述,较系统地阐明了这些观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译作颇丰。他提出的"硬译"主张在我国文坛曾引发过极大的争议。今天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从文化的视角重新评估鲁迅的翻译观及其译文,可以发现"宁信而不顺""欧化"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观和极高的译学价值。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启迪着翻译研究与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构建,对中外文化交流,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园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88-88,91
鲁迅不仅是革命的文学创作者,成果丰富,同时也是革命的外国文学翻译家,一生译作丰富,其中包括大量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并逐步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翻译策略。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不平等对话,因此,拟选取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视角,解读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活动,剖析两者的关联,从而更深刻地了解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分析了鲁迅的翻译观所包含的五大方面:“目的”观、“词句”观、“硬译”观、“重译、复译”观、“批评”观。通过分析鲁迅自己以及其他学者的论述,较系统地阐明了这些观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施蛰存在人生观,文学观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但是他们的翻译观却非常相似。他们都追求译文的“信”与“达”,主张保存翻译作品的异国情调;在内容上倾向弱小民族国家、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作品;从而使中国文学在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都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5.
以往的翻译研究更多的是注重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层面之上的对比,而操控派是从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的宏观视角去探索。文章简要分析了操控派提出的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对鲁迅先生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存洋气与求易解--鲁迅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本试就他所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翻译法有机结合观展开论述,以期推动当代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甜甜 《海外英语》2014,(14):133-134
勒菲弗尔提出的翻译改写理论强调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鲁迅的小说名篇《孔乙己》的杨宪益译本与威廉·莱尔译本,并进行典型实例分析,说明了两位译者的不同版本是受译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本雅明是生活在同一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位著名学者。他们在最理想的翻译问题上所持的观点非常相似:借助外国语言来深化本国语言;主张透明的翻译,反对过度归化。他们持有相似观点并非偶然,然而表面的相似也隐藏着各自理论思想的差异。鲁迅和本雅明生活的历史背景、所持的语言观、翻译观存在差异和相似形,同时也折射出各自眼中理想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姜琳琳 《文教资料》2009,(25):59-60
学术界对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得非常少,也很少重视,这不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及其文学,特别是理解鲁迅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翻译家鲁迅入手,从他的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翻译对其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讨论了鲁迅的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对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直译”翻译现进行历史的、辨证的反思,认为:在文化全球化即将到来的今天,鲁迅先生的“直译”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