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一、是叙事化、形象化的“诗论”王蒙先生在谈到《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一段时,以他惯用的戏谑笔调写道:“显然作者也在通过黛玉、香菱之口发表自己的‘诗创作发凡’或者‘写诗入门’。……立论相当扎实,路子是对的,完全可以把这一段复印下来作为诗歌函授学校的教材。”作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其实不止“封建社会”),在诗歌这一“科”的确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令人惊叹!综观全书,我们感到“香菱学诗”在《红楼梦》中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小说中一大批诗人的“诗歌创作”和全书浓郁诗情氛围的有机结合。如果说,如…  相似文献   

2.
<正>在缤纷多姿、气象万千的《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无疑是最美的片段之一,它出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七册之中。要学写诗,当然要先读诗。中国的诗歌浩如烟海,读哪些,怎么读至关重要。香菱拜黛玉为师,在读诗时二人有这样一段对话: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  相似文献   

3.
“香菱学诗”出现在《红楼梦》48回。其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却蕴蓄着多向度的审美旨趣,是《红楼梦》美不胜收的花絮之一。我们这里仅择其要,略予评析。一“香菱学诗”这一情节中包含着作者对诗歌创作、诗歌欣赏方面的精辟见解。在诗歌创作方面,这里提出了三个重要命题,表露出曹雪芹的一些值得珍视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徐连梅 《课外阅读》2011,(10):347-347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一段黛玉教香菱学诗的精彩描写,不仅展示了黛玉高超的诗歌才艺,她教香菱学诗的方法更为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香菱学诗》出自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48回。黛玉教香菱学习作诗,黛玉用心教,香菱刻苦学,从一个作诗的门外汉,到最后做的诗竞“新巧有意趣”。这其中,黛玉的‘墩学方法”给抛们的教学带来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48回“香菱学诗”与52回的“晴雯补裘”,是《红楼梦》中难得的两段充满清纯至情的妙文。现“香菱学诗”已作为高三课文,更有值得我们揣摩的价值。曹雪芹的密友脂砚斋对“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有过一段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春)探(春),容貌不让凤(王熙凤)秦(可卿),端雅不让(李)纨(宝)钗,风流不让(湘)云黛(玉),贤惠不让袭(人)平(儿)。所惜者幼年罹祸,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大观园青少年诗歌作家群中的翘楚。她对及门弟子香菱的教学过程和所阐发的诗论,是《红楼梦》的一大奇观。请看第48回她发表的由香菱引出的一段话:香麦笑道:“我只爱陆改翁诗‘重市不卷留香久,占现微凹浆里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王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没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请全集》,你已把他的五亩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I,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  相似文献   

8.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红楼梦》中那些让人口颊生香的诗词曲赋,简直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精神大宇宙!但这些艺术奇葩是在怎样的创作心态与情境中孕育诞生的?那一个个鲜活劲健的诗魂又是如何在那礼法森严的大观园里跳荡的?我想《香菱学诗》也许就是曹雪芹留赠给我们窥探红楼诗魂的密道之一吧!目前《香菱学诗》已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它的教育功能也就难免要在特定的教学场境中压倒它作为文学作品的本体性功能,从而体现为一种带有明显功利性的教学效果追求。事实上,课文所提供“的学诗之道”也…  相似文献   

9.
著名女作家茹志娟少年失学,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她在回忆自己学习语文的过程时说,是《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给了她启发。通过揣摩香菱的学习过程,她才渐渐悟出了语文学习之道。那么,“香菱学诗”给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有益的启示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十四寒”的韵。香菱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斜视,正在苦吟的时候,探春隔帘笑说道: “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片段入选统编版语文教材,作为学习的"例子"不仅让学生感悟香菱学诗的刻苦精神,更能从中领悟诗歌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教师而言,"香菱学诗"中蕴含的"注重诗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生活体验"以及"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诗歌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并将此结合到现实的中学语文课堂上,积极寻找打破目前诗歌教学的僵化现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试用本)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文《香菱学诗》,节选自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四九回。诗人借助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鲜见。问题是,香菱的三首诗,一首比一首做得好,可究竟第三首诗好在哪里,其余两首诗有何不足,涉及诗歌欣赏的层面。本课的教学重点,自然是香菱的性格特点,其难点却是如何引导学生去读懂香菱的三首诗,理解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性情。  相似文献   

13.
曾伟芬 《师道》2006,(7):55-56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一段黛玉教香菱学诗的精彩描述,它不仅展示了林黛玉这位菊花诗魁首高超的诗歌才艺,而且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释疑解惑、指点迷律的范例。黛玉的循循善诱,香菱的孜孜不倦,为我们今天的中学作文教学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作文教学始于趣爱因斯坦曾说:“  相似文献   

14.
香菱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悲剧人物,留给后世读者深沉的思考和广泛的探究。《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刻画人物匠心独运,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5.
从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来看,教师对初中语文进行教学创新尝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使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 一、利用导语激趣的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我在教学语文版九年级(上)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时,引用古典《红楼梦》里香菱的一段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竞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同时结合香菱对该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评价,使学生急于探究香菱形容的情境,从而使得通过学生对该诗的探究,强化学生对该诗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该诗所描摹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香菱学诗的情节主要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脂砚斋批日:“此回系大观园集十二正钗之文。”可见此回在全书中甚为重要,它是香菱在书中为数不多的一次出场.也是全书中难得的集中了十二钗的一回。由于课内外师生查找了较多的资料.并将任务分配给各小组.所以课堂上面对“香菱为何学诗”的问题时展开了较为热烈的讨论。(部分为书面发言。有些是小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的经典片段之一,近年来一直入选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许多专家学者、中学语文教师试图从多个角度研读、解析《香菱学诗》,并出现了很多富有特色的教学设计。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分析、作者诗学思想探究以及教与学关系的启发这三个方面。关于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教与学关系这两方面已经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研究了,本文主要想通过香菱学诗的过程分析其中透露出的作者的诗学观以及其背后蕴含的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48回写黛玉教香菱学诗,谈及以什么诗作教材时,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当即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是崇敬陆游的(见62、76回),但她认为不能以陆诗中这种“浅近”诗作教材。为什么?一、香菱有诗人气质,基础好,悟性好,陆游这类诗对她来说已嫌太浅陋,若以此为教材,起点太低,若陷入这种格局,被其缚住,就难以进入高层次了。二、名人的诗并非都是名作,而教材必须是名人名作。三、名人名作也不是都要进入教材的,教材必须…  相似文献   

19.
香菱学诗事,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至四十九回。香菱苦情拜师、苦心学诗、苦功读诗、苦志吟诗,不但是一篇饶有趣味的诗坛佳话,也是当今学子读文习作的典范。香菱本名甄英莲(谐音为“真应怜”),原籍姑苏,出  相似文献   

20.
近日在读《红楼梦》.读到香菱学诗的情节时,不禁心生疑问.照理说,香菱是薛家的人,近水楼台,找薛宝钗教她写诗会更方便,怎么却去找离得远的黛玉呢?舍近求远,所为何来? 以下,便是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 事实上,香菱一开始是想向宝钗学诗的.因为薛蟠随张德辉出了门,宝钗便提出“叫菱姐姐和我做伴去”.香菱自是满心欢喜,并趁机说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但宝钗说:“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