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是理解刘勰文学理论思想及其美学思想的关键入口.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的梳理和剖析,探讨了<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的三个视角:认识论层面、审美维度和辩证统一论,阐释了<文心雕龙>言与意的三种关系:言尽意论、言不尽意论、"言尽意"与"言不尽意"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文质"是中国文学理论中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文质彬彬,质文相副,就像是其向前发展的一条轴心线,各个时代的文学或偏质或偏文置于轴线两端,互相矫枉过正,往返徘徊。文学史上或一方举着复古的旗帜来反对绮靡文风,或一方喧嚣文学放荡而对峙泥古,相持不下。如何写出"文质相符"的好文章?这是《文心雕龙》的为文用心之所在。周振甫先生结合文学史界定出中国古典文论中"文"与"质"是不同于"内容"与"形式"的两个概念:"文"是修饰的意思,具有华美的形式;"质"有两个意思,分别指事物内在的素质特点即我们今天讲的"内容"和质朴的形式。"文质论"除主要集中在《情采》篇外,其他各篇也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关照。在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中,周先生逐章显志、全面论证了文与质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二者统一互动且又彼此独立。  相似文献   

3.
文质     
"文质"一词既可作为文论范畴的概念,也可作为审美范畴的概念。在先秦美学思想中,文与质涉及现实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所论的"文质"史观是源于先秦儒家规范,泛指文风的华丽与质朴。将这一概念移植到编辑  相似文献   

4.
“文”与“质”,在孔子的学说中,不仅是指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更多的场合,它们分别是指一个人的品格修养和这些素养的外显。本文从德与文、德与言、美与善等方面,探讨了“文”与“质”的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对立互补关系,并评析了孔子“文”、“质”并重又以“质”为主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5.
文与质的关系问题是扬雄美学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文质”兼备,二者统一,其中“质”必须符合明道、宗经、征圣的原则,符合这一原则的就是美的。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扬雄对汉赋进行了批评,这源于汉赋的形式与内容不统一,文质不相符。文质和谐才成为美。可见,扬雄对于辞赋的看法,是贯彻了他的“文质”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文"与"质"的本来涵义是"文"谓文饰,质谓质朴,它的原始形态,是早期儒家学派论夏、商、周三代文化历史形态之简要表述.周、秦以降,沿着品人和论世两个分支发展.钟嵘<诗品>论诗,是这两个分支的完美融合."体被文质"犹如"文质彬彬",是诗评文质论的最高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7.
文与质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中的一对诗学范畴。传统文论中的文与质与现代文学理论中的内容与形式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而是具有自身独特、丰富的历史内蕴和特色鲜明的演变历程。在比较的视域下,对文质概念的缘起、文质关系的历史流变加以纵向的梳理,同时也对中西不同的文质取向及其文化内因进行溯源式的探讨,突显文质论的民族特色,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不可否认,艺术电影作品的传达中存在着接收者特殊的接收机制,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组成元素与其传达的多意性,文章通过对艺术思维的分析,探讨这一特殊性对艺术电影影像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孔子曾提出“文质彬彬”的命题。《论语·雍也》记载 :“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孔子的这个思想 ,在文艺概论、美学等方面影响很大。历代的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问题上 ,常常以“质”指内容 ,以“文”指形式 ,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即“质”与“文”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这两种偏向。有人说得更形象 :“质”好比是树 ,“文”就是树上开的花。朱湘的《采莲曲》就是一首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歌。一、质的美《采莲曲》是朱湘成熟期的作品 ,是一首既充满着典雅的古…  相似文献   

10.
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创立,驱逐了作者、作品的文学主体地位,建构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读者理论的开拓昭示了传统创作理论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契机。读者是文学的归宿和最终决定因素,文学创作与接受即为作者与读者的视野融合。现实读者的审美要求通过隐含读者诱导作家创作,规范作家写什么和怎么写并转化为内在构成,潜化为艺术思维和艺术传达,因此,读者的期待视野就制约了一定的创作水平;而读者又必须在与作品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获具一定审美视野,读者期待视野的提升必然受制于作家一定的创作水准,因此导致创作与接受的二律背反。明确创作的这种二难处境对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推动文艺创作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2009,(1):128-128
《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6期刊发了特级教师刘仁增的《“言”“意”兼得: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一文。文章指出,“言”指的是语言文字的各种知识、言语表达的技巧与艺术,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交际的物质基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意”指通过语言而得以传达的各种思维、情感、思想、意志与人性,是人类对自身及周遭世界的认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其性质和作用并不只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而在于培养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在苏轼的美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中,“自然”的内容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包含着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诗品等本题论范畴和创作论上的放意自适状态以及风格论上的平淡自然。他的艺术成就正是他的关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质的兼类李鸣刘仲春阅读教学要本着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原则,通过分析作品的形式,在脑际浮现作品的艺术形象,展现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创造的深远意境,体会作品运用恰当形式的表现力量,理解作品表现的深刻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  相似文献   

14.
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一方面表现出与英国现代文学批评关注政治的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也是英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向文学的文化研究转向的一个表征,审美意识形态论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审美意识形态论在70年代主要表现为文本意识形态论,在80年代主要表现为批评理论的意识形态论,在90年代主要表现为美学理论的意识形态论和文化理论的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15.
阮瑀和应玚的文质论有相同之处,都肯定了文质并重.但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阮瑀重质轻文,应玚重文轻质.两者的文质观表现在创作中,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梁莉 《文教资料》2007,4(36):12-15
在哲学领域,所谓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所谓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统一关系理论指导下,笔者通过研究"三言"中那些具有偶然性情节的作品,概括了偶然性情节对作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三言"作品中运用偶然性的问题。本文所论的偶然性,是指服从于作品主题、作家美学理想和塑造人物形象需要,揭示社会历史必然性规律的,由偶然性事件引发的情节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超常思维是文艺创作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思维运动形式;作为艺术思维系统的一个分支,与通常所论的形象思维既有区别,又密切相联;就其不同的作用和表现形态看,有五种各具特征的基本情状。本文对创作领域这一长期为人所忽视的问题,作了一个简要的描述和论析。  相似文献   

18.
陆机的修辞理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逮意论。要求“意称物,文逮意”,“物”“意”“言”(文)的一致性,二、贵妍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符合文学语言规律和诗歌语言特征的。三、风格论。论述了语言风格同思想内容和文体的关系。四、创新论。主张语言具有独创性,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五、难能论。认识到“物”“意”“言”(文)转化过程中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和谐,即追求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表现与再现、情与理、形与神、言与意的辩证统一。当代,在重新思考美学问题的大背景下,和谐论美学日趋彰显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美在和谐”一说更具包容性和学术的张力。和谐论美学这一开放的体系很好地完成了对于美的本质的阐释。对当下现实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和谐论美学的实践性和历史性。特别是在当下政治背景中。和谐论美学是和谐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审美的总结,也直接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传达人类情感、思想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作品内部所深含的意义。但是语言文字只是负载着意义的符号,人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做到真正地阅读作品,获取作品内部的深层意义。.创作也是运用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丰富鲜明的想象在文艺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