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类活用,作为一个语法术语,是指一个词在它所属词类的句法职能之外的一种灵活用法.这种灵活用法,超出了它所属词类固有的句法职能,担当了别的词类的句法职务,临时用如别的词类,所以称为词类活用.作为一种特定的含义,词类活用往往简称为活用.词类活用的研究很有价值.在词类问题上,把词的基本功能和临时功能区别开来,这是一个重要原则.词类活用是属词的临时功能,它不能决定词性.如果一个词只有在具体句子的用法上才能决定它的词类,实质上就否定了词类的存在,在划分词类的时候,要看一个词的本质特征,要看一个词的基本功能.如果不区别词的基木功能和临时功能,“那就是把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混同起来了.”区别词的基本功能和临时功能,研究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习古代汉语,不能忽略它。不切实掌握词类活用,就不能透彻理解一些句子,有时甚至弄出很大的错误。词类活用,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其规律性,我们要对它进行研究。本文准备只谈其中的名词用如动词。 一个词活用为另一词类,这是指在特定句子中,临时作为某一词类来用。有的词有几个意义,词类不同,这不算词类活用。如“众”,指“人多”,是形容词;又指“众人”,是名词。这是一个词的两种用法,不算词类活用。有的词,不但两个不同的义差别较大,音也不同:如“长”(cháng)指“长度大”,是形容词;又音zhǎng,指“生长”,是动词。这竟可以看成两个词,只是用一个字形写出罢了。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仅常见的就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等等。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较大,给我们学习文言文造成严重的阅读障碍,特别是文化积淀不丰、分析理解能力薄弱的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更困难了。如果不了解词类活用现象,不理解并把握词类活用的规律,势必在阅读时“望古文而生今义,以今怀而体古情”,不  相似文献   

4.
任福禄先生的《古汉语“词类活用”说质疑》一文对传统的“词类活用”说大胆质疑,并在对大量的事实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之后得出结论:“词类活用”之说法不符合古汉语实际。“活用”实为兼类。笔者认为此说虽不乏新意,但有夸大其辞之嫌。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的“词类活用”存在着“过宽”问题,但并不能以此抹杀“词类活用”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5.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常见的就有“名词活甩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等十几种情况。教学中,如果不能使学生牢记每种词类活用的例句,以及此种词活用为彼种词的特点,进而理解、领悟和把握其  相似文献   

6.
最好是把词类活用的范围缩小,成为修辞学里的概念。两个熟悉的词,如果是第一次搭配在一起,或者出现在意想不到的语言环境时,就会产生新鲜之感,就能获得修辞效果。为了达到修辞的目的,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故意把甲类词硬拿来当乙类词用,这是修辞性的词类活用。词的修辞活用,不论是语义上的或语法上的,往往是个别人在个别场合下的偶然用法,虽为全民所理解,却不为全民所惯用。修辞性的词类活用不会导致一个词从甲词类转化到乙词类。当然如果活用经常化,也就可能成为词类转变,从修辞现象变成词汇语法现象,词典里也就得有它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词各有类,然而在汉语中经常看见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词类活用.胡裕树认为:"甲类词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修辞上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这是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周崇典 《中学文科》2000,(12):10-10
在言中,将甲类词用作乙类词的现象比较常见,人们就管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教材把它称为“用法特别的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形成这一现象,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古代词语相对来说没有今天这么丰富,二是古代汉语用词也不像今天这样严密。究其实,词类活用,是古代书面语言在词语使用上分工不细的一种表现。下面对部分“用法特别的词”列表予以例释。  相似文献   

9.
一般说来,文言文中每一个词都有固定的词类属性,不会随意改变,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会出现因语境的不同而由一种词性向另一种词性转换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必须出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如果孤立地看待某个词,则构不成词类活用。当某个词被活用以后,其在词意上或  相似文献   

10.
高名凱同志在“中国语文”上先后发表了三篇关于汉语词类问题的文章;他的意见是现代汉语没有词类。他认为“词类既称为类,它就必须是同一类的东西而有一个一般的形式,这一般的形式却不存在于汉语”,因此汉语没有词类。他说“我们实在找不到在“山”、“水”、“鱼”、“人”等词里到底那一部分的语音  相似文献   

11.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偶然地活用为另一类词,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义特征与语法特征。这就是词类活用的定义。在上述定义中,“临时”、“偶然”这两个词至关重要,它集中概括了词类  相似文献   

12.
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分三部分介绍:活用词,活用情况和举例。在活用情况里,各类词(用该词的起头字标记)注有普通话词语。后面举例的加点词属于前面的活用词类,其词义与普通话词语相当。加点词拼注普通话读音(仅仅表示其近似音值与调值);其中,声调阴平“一”汉中话念半高平(44),阳平“/”念半低升(24),上声“√”念低降升(213)去声“\”念低降(21)。  相似文献   

13.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一种较常见、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它比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或转化)呈现更大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从理论上掌握它内在的规律,正确分辨这种语言现象,对我们读懂古书、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准备谈三个问题:一、正确鉴别词类活用现象的重要性对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能否正确鉴别,关系我们能否读懂古书。常有这种情况:由于鉴别不清词类活用现象,就不知道古书中某一句说的是什么:或者产生误解;甚至导致相反的解释而出大笑话.例如:“晋侯围曹,门焉多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如果不知道这个“门”是名词活用成动词,当“攻打城门”讲,就不知道“门焉”说的  相似文献   

14.
【考点说明】这一知识点主要是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关于这一个知识点 ,高考试卷中主要从两个角度命题 ,一是直接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了解与掌握 ,如 1993年的全国高考卷就考查了“走”的使动用法 ,1994年的上海高考试卷就考查了学生对名词作状语的了解与掌握。另一个角度是将词类的活用现象和句子翻译结合起来考 ,如 1996年全国高考卷 ,就将“械”字的活用结合在句子翻译中进行考查。对此 ,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复习时 ,主要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理解名词的活用现象 ,并能解释其词义。名词活用一般要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①名词…  相似文献   

15.
要准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必须释清它的音、形、义.有相当一部分成语,其中的词素大的辨析必须结合古汉语知识才能准确理解。下面就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作一门类分析一一、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或修辞需要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具有另一类向的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同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叫做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也是如此。1.名词活用作动词一如:门o点词为活用同.话号中的同语为活用后的意义,)(下同)孪(周锦还乡(穿)饭粗布草(吃)道路以目(看)无所事事(做)一鼓作气(击鼓…  相似文献   

16.
词类活用辨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阅读有关论著对词类活用的讲述,每生疑惑。比如: 既说词类活用是词的临时用法、偶然用法,那为什么从所举例证和有关注释看,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似乎大量存在、相当普遍呢? “衣”、“冠”表示穿衣、戴帽,  相似文献   

17.
近年学界对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争议颇大。历代学者对这一语法现象时有论述,明确了术语,认识到是一个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所涉类型中名词作状语和动词作状语是古汉语名词、动词的特殊语法作用.使动、意动是动宾特殊意义关系,均不属词类活用;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可从语法音变、使用频率、词义派生显示区别.由此对词类活用作出新的界说。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课本中有“词的活用”的有关提法和例句,那么,究竟是“本用”还是“活用”,是“词的多义、兼类”还是“活用”,“名词用作状语”是不是词类活用,以及如何看待词义的古今差异等问题,均需认真对待,中学言教学中应该慎用“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9.
把词固有的、常用的意义列入词类活用的范围,是对词类活用的误用。那么,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原因是什么呢?一、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  相似文献   

20.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一个名词、形容词或是动词被活用时,词义也将有所变化。在文言文中某个词如果按通常的词义难以解释得合乎情理或翻译不顺畅通达,就要考虑词类活用了。识别词类活用,要从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也可以从语法和词汇两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