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耀武同志在《要在少讲多练上下功夫》(见《江苏教育》)1980年第4期)一文中,谈到“扼要板书,讲究艺术”这一问题时,举了鲁迅小说《药》做例子,在画出小说情节线索的板书简图以后,说:“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是: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在小说一、二部分,明、暗线同时并行,第三部分,两条线索自然地交叉起来,第四部分,两条线索复叠为一。”这个板书设计,和所作的说明,值得商榷。徐文认为“小说一、二部分,明、暗线同时并行”,这是与原文意思相悖的。我认为在小说第一部分刑场买药的场面中,当华老栓用多年积攒的洋钱,换得饱蘸着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时,这两条线索就巧妙地通过人  相似文献   

2.
《药》是“双线结构”的说法在学术界和中学语文界至今占着统治地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药》的结构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小说以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的经历和结局这一情节的联系性为叙事线索,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了华、夏两家有两条基本情节线索贯穿其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我们可以称这种结构为“一写二”结构。“一”指的是一条叙事线索,“二”指的是被叙述的两个故事。“双线结构”说中的“双线”指的是“两条故事线索”,《药》只有一条叙事线索的事实在“双线结构”这个概括语中没有得到体现。而不与叙事线索相联系的故事线索属于题材范畴,不属于结构范畴,所以“双线”与“结构”这两个概念在这里联系在一起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药》和叶圣陶的《夜》两篇小说的线索特点是相同的,都是一明一暗,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发展的。《药》的暗线是写夏瑜的革命斗争和被害的经过:《夜》的暗线是写映川夫妇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经历。那么这两条暗线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4.
《药》的主线就是“药”福建陈成龙《药》的线索是什么,似乎已有定论。历来的观点是:《药》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华老栓一家的遭遇;一条是暗线,即夏家的遭遇。现行的许多语文教学参考书都是持这种观点的。但我觉得这种定论似乎还值得商榷,所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药>的线索是什么?<药>是单线结构还是一明一暗的双线结构?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几十年来都是众口一词:<药>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语文课本说:"这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  相似文献   

6.
求同思维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对若干相异的人或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索,找出其相同的本质特征。它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陪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一、通过求同强化记忆。在小说知识复习中,涉及“明线暗线”的问题。为了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我列出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药》、《夜》四篇课文,让学生从异中求同,找出四篇小说在线索安排上的共同点:都有明、暗两条线索。  相似文献   

7.
一、为学生架设走近作品、作者和编者的立交桥高中语文教材多选古今中外名家篇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编者选编的要求 ,与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距离。为此 ,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引导他们穿越时空 ,分层次设计问题 ,安排教学程序 ,为他们架设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和编者的立交桥。教学鲁迅小说《药》时 ,笔者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给小说的四部分各拟一个标题 ,走进“茶馆” ,找出明暗并行的两条线索 :明写华家 ,老栓买“药” ,小栓吃“药” ,茶客谈“药” ,华大妈上坟 ;暗写夏家 ,夏瑜就义 ,夏瑜血被…  相似文献   

8.
一、单元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线索、情节、主题等有关知识,学习本单元几篇课文巧妙安排故事情节的技巧。2.学会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3.了解课文各自所反映的深刻主题,学习作品中志士仁人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1.重点:《药》、《项链》巧妙构思小说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2.难点:《药》和《夜》用明、暗两条线索串联故事的技巧;对“坟场相遇”中乌鸦出现应如何评价,对“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等重点语句的理解。3.考点:课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修辞格的运用,作品中用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典型方法,如环境描写,动作、心理描写等,小说精彩片断鉴赏。  相似文献   

9.
有意味的形式--论《活着》的时间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活着》中,余华将“时代”与“生活”当作两条平行的主线,它们的表面联系是时间;但是,如果将它们作整体关照,就不难发现,小说两条线索的真正扭结点在于对生命的解读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药》的结构艺术,历来为研究者们所称道。全篇是以华夏两家明暗两条线做为基本结构,然后再扩大描写领域至辛亥革命前夜的整个人间社会,再延伸叙述线索至死鬼坟莹。而连结华夏两家明暗两条结构线索的焦点则是那个表明人民群众和革命者之间的天大误会的人血馒头。《药》的结构之巧妙,可以用蜜蜂的身体做形象的比喻:人血馒头恰似蜂腰,虽然细小,但却是连接全篇两大部分的轴心和关键;而明暗两条线索又如同一双蜂翅,它们是整篇小说情节发展和思想起飞的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在明线结构里,华老栓的茶馆是辛亥革命前夜社会状况的缩影:华老栓及其一家的精神状态、经济景况和生活疾苦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处境;刽子手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的人及那个“二十多岁的人”的语言和行状则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封  相似文献   

11.
标题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着眼于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对文章标题联想、想象、设想,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一、标题教学,有助于迅速提高学生阅读水平。1.突出阅读的整体性。文章标题具有概括性,或内容、或结构、或线索、或主题、或几者兼备。抓住了标题来分析,就能在内容、结构、线索、主题上整体把握全文。例如《药》的标题,既概括小说情节,又连结明暗两条线索,还揭示了小说深刻的主题。抓住了“药”这个标题,就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鲁迅的这篇小说,从而避免教学、阅读时,过分注重字、词、句知识传授、学习,不注重…  相似文献   

12.
《药》、《祝福》作为鲁迅小说的名篇,集中反映了鲁迅小说反封建反礼教,哀民众之不幸,怒百姓之不争,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无边的主题。人们已经对小说形象的意义基本达成了认识。但这种传统的认识与分析过于概括,多少给人一种概念化、政治化的印象,特别是有些问题,无法给人一个清晰的解释。比如《药》的两条线索为什么这样安排而不把它调换过来?  相似文献   

13.
李兴华 《学语文》2005,(6):13-13
依照教材提示和《教参》说明。鲁迅的小说《药》是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叉发展。构成一组矛盾,形成基本情节。长期以来。大家也都是这样来讲。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作品。就会发现这一定论有诸多纰漏。所谓“明”和“暗”或者说“实”和“虚”两条线,都很难说得通。“明线”写到华小栓的死变成了“暗线”(侧面虚写):“暗线”夏琦的血被吃又变成了“明线”(正面写实)。除此之外。作品的中心内容之一的“茶客谈药”,似乎仅仅是作为交待情节发展、同接描写暗线的“道具”:至于坟场的气氛渲染更使人坠入扑朔迷离的云雾中。其实。教材提示中的所谓“明线”和“暗线”在概念上是含混不清的.用以标示、  相似文献   

14.
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阅读记叙文,要注意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文章是以事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分马》,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文章,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仅能使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而且也使教学显得灵活多变,充分展现教学艺术的魅力。下面我结合教学体会,谈谈小说教学的切入点。一、扣题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明线索,有的暗点主题,有的展示环境。题目有时就是文章的极好的切入点。如教授《药》一文,我以“为什么用药做题目,题目能否换成《华老栓买药》《夏瑜的故事》”为切入点展开深入讨论。据此顺利地理出了本文的双线结构,领悟了本文深刻的主题。《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是主线…  相似文献   

16.
解读戴维·洛奇作品中的二元结构与文化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奇的校园小说《换位》、《小世界》和《美好的工作》均存在两条平行开展的叙事线索,也即“二元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利用有利于表现其作品的文化冲突主题。文章正是以小说采用的二元结构为契入点,从文化角度分析了洛奇作品中所展现的各种文化冲突与融合,从而挖掘其作品的更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说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他的部分小说在教学上难度较大,《药》就是其中的一例。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我采取了从情节入手,掌握明暗两条线索,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的教学方法。 讲课前,我按课文提示给学生布置了几个问题:1.小说写了几个场面,2.写了几个主要人物,3.小说采用明暗双线安排情节,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连接这两条线索的纽带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要根据题材、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而定,从表达效果出发选用不同线索。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条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是以母亲这一人物为线索的;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鲁迅的《藤野先生》是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的。有的文章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需要仔细的思考。如夏衍的《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要线索,写她们从黎明被喝着起床到黄昏疲惫不堪地放工回来,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以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必将灭亡作副线,深刻的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又如鲁迅的《药》,以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小栓之死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的斗争,被杀害,血被吃为暗线,小说中两条线索交织,揭示了复杂的主题思想,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小说单元中,录有鲁迅的《药》和叶圣陶的《夜》。这两篇小说分别写于 1919年、 1927年,时间前后相隔 8年之久,但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一、小说取材   这两篇小说均取材于重大政治事件,都描绘了革命低潮时期的中国社会。《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中徐锡麟、秋瑾被害;《夜》则反映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而作家们也正是以敏锐的目光,犀利的笔,关注生活,反映生活,探寻中国的前路。   二、标题艺术   《药》《夜》都是一字标题,简洁至极而又意味深长。这两个标题都虚实结合,富…  相似文献   

20.
线索例说     
什么叫线索?线索是贯穿于记叙性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电视、散文、报告文学、通讯、回忆录等)前后的脉络。如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中“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中国青年报记者采写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各级各类干部群众寻药运药抢救中毒民工生命的动人故事”,江耀辉的回忆录《红军鞋》中的“那双‘量天尺’”。这些贯穿于作品始终的脉络,象一根根红线串着一颗颗玲珑剔透的珍珠,构成一篇篇习习生辉的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