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西辛亥革命滥觞于太原,战斗在全省各地,其中尤以河东地区最具声势。 武昌起义暴发之后,山西革命党人奋起响应。1911年10月29日太原新军起义成功,并于当天,宣布独立,成立以闫锡山为都督和温寿泉为副都督的山西军政府。从此,辛亥革命的烈火燃遍全省。河东革命党人纷纷云集运城编练民军,积极配合晋军政府南征军和陕西军政府秦陇复汉军,于1911年12月29日光复运城。不久,成立河东军政分府,接着进行南守平陆、北伐平阳,战斗异常激烈,直至南北议和停战而终止。河东晋军政分府存在期间,实行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一个比较典型的地方政权。它有力地维护了山西辛亥革命成果。在山西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瞩口回回d出 口】L五口n王匕j四区龙鱼 二毛 阿’电 四月问间色 *n 也回问声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真正的、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山西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彻底推翻了清政府在山西的专制统治,而且极大地动摇了清廷在全国的统治地位。纵观山西辛亥革命的部署、发动、起义及最后成功,都与阎锡山本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他在山西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河东盐池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食盐产区,所产食盐销往山西、河南和陕西的一百多个州县。通过河东盐的销售,山西地区相对于河南、陕西形成了地区间的"贸易顺差",由此导致白银长期流入山西,山西地区的白银存量持续增加。白银流入促进了明清山西的经济发展,也是明清晋商辉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的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其中的"河内""河东"课文下边的注释是这样的:【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要介绍了辛亥革命前后山西的9种报刊。这些报刊在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山西辛亥革命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代河东池盐,即今山西运城池盐。河东池盐行销山西南部、陕西中南部、河南西部地区一百一十九州县,是清代前期全国范围内比较大的行盐区之一。乾隆五十七  相似文献   

7.
唐朝时期,河东地区包括现在山西全境。当时中央政府在这里设置了中都、北都,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河东地区南部的黄河边修建了蒲津桥。政府如此重视河东地区,是因为河东地区不仅是唐王朝的根基,而且当地有优良的粮食生产条件,有丰富的盐业资源,是政府的“粮仓”与“钱柜”。  相似文献   

8.
革命纪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的辛亥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念活动是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辛亥纪念中,"革命"一直是一个核心话语."革命"话语来源于孙中山对革命进步性与正当性的阐释.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要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完成重建民国的任务,就必须把自己塑造成辛亥革命的真正继承者,借纪念来强化人们的辛亥记忆和现实认同.因而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确立了一整套党国体制下的"革命纪念"制度,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推向高峰.在"革命纪念"的名义下,国民党从凸显自身的革命斗争与革命功绩的原则出发,对辛亥史事进行裁剪并简化,并任意拔高与国民党密切相关的人物与事件,从而建构了一个"本党"革命奋斗史的辛亥记忆.在"革命纪念"的名义下,国民党进一步把自己所从事的一切事业都泛化成"革命",将"革命"打造成一种精神与信仰、一种价值标准,"革命"的宗旨和对象一步步发生异化,从而在内涵和形式上都偏离了孙中山的"革命"观,成为一种强劲的意识形态话语与说教.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但是,辛亥革命前的甘肃地区由于荒僻险远,社会封闭落后,政府腐败黑暗;经济结构单一;化思想领域内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这些特点深刻地影响了甘肃辛亥革命的过程、规模和结果,使甘肃成为全国各省当中最后一个独立的省份。从而使甘肃辛亥革命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既具有相同的共性,又独具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0.
河东地区(今山西)的战略地位为历朝统治者所重视,唐朝尤甚。河东是唐朝的北都,既担负着捍卫京城的任务,又要保卫北疆的安全,可以说是内陆极为重要的一个军事重地。那么河东地区的军事情况在唐朝军事制度演变中又是怎样变化并又居于什么地位呢?文章主要从文献资料记载的府兵制、边防兵和节度使制并参考今人著作来分析河东道的军事部署和阐述其重要的军事地位。  相似文献   

11.
如何评价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肯定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评价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国内学术界的观点亦基本一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孙中山最伟大的贡献是辛亥革命。通过对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精神和旗帜作用的分析,说明孙中山是革命党人的精神领袖、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辛亥革命是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继承和弘扬中山精神,高举振兴中华的旗帜,激发人们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孙中山研究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并作了初步的探索。结束根深蒂固的传统制度,开启以民主政治制度为保障的政治现代化实践是辛亥革命完成的时代使命。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深入考察中国政治现代化问题的内在因素及相关问题,辛亥革命是一个很恰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推翻270多年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起共和国,引起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以崭新形象呈现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着手选择新的在华代理人;亚洲各国人民则深受鼓舞,切实地推动了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辛亥革命的深远历史意义至今仍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得到显现。  相似文献   

14.
介绍并研究了毛泽东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对辛亥革命的阐释,认为这是毛泽东思想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时期的观点正是对早期共产党人辛亥革命观的扬弃。这一扬弃,不仅反映了毛泽东辛亥革命观的渊源流变及背后蕴含的时代背景,见证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探索中的突出贡献,亦充分验证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5.
河东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学和戏剧土壤孕育了张雅茜的小说。《此生只为你》作为新近山西女性长篇创作之一,叙事独特,意蕴丰赡。其核心价值在于透过一个女性的日记,展现了河东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女性命运和情感历程,凸显出生命、灵魂的拷问和心灵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借助孙子的"势论"对辛亥革命进行解读,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顺势而为和因势而变。总体而言,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大智、大勇、大义的精妙结合,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17.
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强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公开举起了民族复兴的旗帜。作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达到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使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土崩瓦解,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得到确立,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为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8.
近代浙商群体,在伟大的辛亥革命中,以多种形式来支持革命,但基于自身群体特征,支持的方式多以财政支持为主,政治军事为辅.在革命的不同时期,浙江不同地域商帮群体的财政支持力度呈现较为鲜明的特点.正是浙商群体在这场革命的不同阶段,很大程度上以捐款筹资的形式来参与革命,从而大大地缓解了一直困扰着孙中山及其革命事业的经费难题,有力地保证了上海及南京等地的顺利光复,这就为南方各省的光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黑暗时代,大变革的时代。血气方刚的李大钊借着北斗星光,勇敢地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解放大道,他是中国革命的引路人。辛亥革命后,引领反袁反督斗争,继续反帝反封建。在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尚未传入中国,李大钊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是先进的,指引走继续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道路是正确的。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引领学习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高瞻远瞩,引领中国人民走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之路,勇往直前,站在革命的最前列,为中国革命立下不朽的功勋。为了新中国,引领建立中国共产党。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实际创始人之一,为党的建立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更是信心百倍地引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他指出了革命的对象与斗争方向,不屈不挠、疾志不渝地宣传与组织人民大众为建立自由、民主、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20.
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无产阶级,在甲午战争时期得到发展,到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一战”时期得以迅速壮大,且随着工人运动的展开,斗争水平的提高,无产阶级由一个自在的阶级发展为有政治觉悟的自为阶级,它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