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女书作品的诗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建军 《寻根》2001,(4):26-30
现传的用女书写作的学性作品有600多篇。其中“唱本”和“贺三朝书”等民间礼仪性本用诗体形式,直接在人与人之间用以交际的书信等也都是诗体,女书作品为什么基本上都是诗体形式?女书作品诗体形式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女书作品有没有所谓的诗学价值?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使臻  王使璋 《寻根》2010,(5):41-49
<正>我国古代的书信多称"书"或"尺牍"。在先秦时期,《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春秋时期大夫们以"书"用于通信往来,如"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在秦汉时期,将书写在长度约一尺的简牍上的用于往来传递信息的文字泛称为"尺牍"。秦汉时的"尺牍"既包括官曹文书,也包括私人书信。魏晋以后,"尺牍"一词渐指代私人间往来的书信。但无论是官府的公  相似文献   

3.
串名成书     
魏华 《滇中文化》2007,(1):31-32
利用电影片名、歌名或地名写信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它奇巧而清新,给人回味。现将几个片名串成的书信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廖梅 《东方文化》2003,(4):4-12
书信,是从一个人手下出发,抵达另一个人手上的心灵倾诉。  相似文献   

5.
苏秦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载有"《苏子》三十一篇"。然而,这部著作早已亡佚。它的具体内容,至今尚未澄清。以往学者常把《苏子》与《鬼谷子》混为一谈。《鬼谷子》是纵横家的理论经典,《苏子》则是苏秦及其学派书信和游说辞的总集,两者不能混淆。在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里,发现有十六章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我们以这些真实史料为标尺,将散存在战国秦汉文献里苏秦及其学派的书信和游说辞辑录起来,逐篇进行校勘、注释、考辨和译文,撰为《苏子辑校注译》一书。这对研究战国历史和纵横家的事迹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顾潮 《东方文化》2003,(4):21-27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来说,书信无疑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较之正式场合的言论而言,书信更真实反映出作的思想观点。上世纪30年代丁江、赵丰田在编辑《梁启超年谱长编》这部近80万字的巨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与人书顾炎武曾在与人通信中说:“一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意思是说:一个人做学问,不是一天天长进,就是一天天退步。独自一人,没有学习上的朋友,就会因见识浅薄而难有成就。在.个地方呆得久了,就...  相似文献   

8.
《中外文化交流》2007,(10):89-89
自塞尚逝世一年后其书信记录首次公布以来,这些书信个别与整体透露的情感起伏、物质挣扎、思绪更迭与世态聚散,即成为研究塞尚其人其画的重要来源。经过1个世纪各国学者的搜集,从1907年画家好友贝那尔的书信出版、1937年由法国学者集结的207封信件至1978年扩充而成的233封塞尚书简,和1964年由日本学者另行整理的书信集,塞尚与其亲友和识交之书信记录愈见丰富,[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哥尔德斯密斯(1730—1774),是18世纪英国文坛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英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一生曾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思想文物,并在其创作中深受影响。他撰写的《世界公民》(又名《中国人书信》),不仅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而且利用中国的思想文物作为他批评当时英国社会弊病的论据,起到积极作用。《中国人书信》,是1760年1月哥尔德斯密斯  相似文献   

10.
联邦德国马尔堡名人手稿大拍卖市场传出爆炸性新闻:一份列宁写给克拉拉·蔡特金的书信手稿被波恩的一个女工艺美术品商人以高达28万马克的出价买走,而拍卖人一开始对这份手稿的估价只有6万马克。列宁的另一份书信手稿卖了7.5万马克。还有一页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的书信手稿被人以2.5万马克买走。  相似文献   

11.
古代书信的格式刘叶秋编者按;日常生活中,常见一些书信开头结尾有"台鉴"、"函丈"、"肃此"、"道安"之类的字眼,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特摘要转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一期的此篇文章。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象上下款的...  相似文献   

12.
别样的民间阅读,指的是一种非主流民间阅读.在我的家乡,有点年岁而又稍可咬文断字的人都会拥有一两册古旧得发黄发黑的雕版书或竖排的手抄本,大都是算命测字五行风水之类的内容.农闲期间,亲友相聚的时候就拿出来神秘兮兮地传阅,云里雾里地谈论,让听者恍然间如坠太虚幻境,肃然起敬.我这样的高学历者一回到家乡,他们便总是小心翼翼地拿着书,如让方家鉴别珠宝一般让我评鉴,代价是如果我想要就可以拿去复印一本.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这种书拿来把玩把玩倒可以,但千万不敢当真的!他们便似信非信地离去,有的就干脆说我是新派人,古文功底差,有眼无珠.  相似文献   

13.
吴定安 《寻根》2005,(6):91-94
研究古籍涉及浙本、蜀本、建本者较多,涉及赣本或金溪版本很少。本文拟就“金溪书”作些探究,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古代帛画阎秀芝当你走进绘画艺术的殿堂,去了解中国画的渊源和成就时,就会注意到古代帛画,它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帛,是丝织物的总称。中国人很早就用帛作书写材料了,韩非子说:"先王寄理于竹帛",墨子说:"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古...  相似文献   

15.
一条规律     
一条规律《孟子》书有句名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不论是君子或小人,即全社会的人都抗拒不了这个规律:依靠祖业而发家,是不会长久的,最长也不过是五世,三十年为一世。这是孟子对战国以前社会的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依靠祖业而发家,...  相似文献   

16.
甘德系楚国天文学家证据两则王胜利甘德和石申夫是战国中期两位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石申夫是魏国人,这是各种史料记载一致的说法。然而,关于甘德的国籍,有关史书记载却是两种说法。一说甘德是齐人或鲁人,例如,《史记·天官书》云:"昔之传天数者,……在齐甘公,……...  相似文献   

17.
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钱大听在《潜研堂文集·弃喻》篇中说:现在一些做学问的人,读古人的书,动辄就指责古人的失误;他们和同时代的人在一起,也总爱批评别人的过失。一个人固然不可能没有过失,然而设身处地,平心静气地考虑考虑,我们自己难道没有一声、毛病吗?而...  相似文献   

18.
岳力 《世界文化》2007,(9):31-32
在我并不丰富的读书阅历中,我时常感到,面对一本书就如同面对一个人。人吃一样米而养百样人。同样的,由那些博大的语言集合而成的书们的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婉约拘谨;有的崇高壮阔,有的卑琐平庸;有的如远山横着密林那般深邃幽邈;有的如田野里茁壮着的棉花和大豆一样亲近朴实。而我在词语的密林里成年累月地穿行,犹踯躅于熙熙攘攘的市廛,  相似文献   

19.
刘纳 《东方文化》2003,(4):28-32
在《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里,存有一些写信人不愿公之于众的信件。例如,1919年陶孟和致胡适信,由于讲了一个姓傅的人“据云品学皆无”之类的坏话,曾嘱收信人“读后请焚之”。而收信人胡适并未按照写信的要求“焚之”,却保存了下来,与  相似文献   

20.
1925年,正值诗人里尔克50岁的生日。里尔克昔日的好友,为托尔斯泰作品插图的画家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向他发来了贺信。画家在信中介绍了自己的大儿子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并说他这位已经成为俄国知名诗人的儿子是里尔克“最热烈的崇拜者”。就这样,两位诗人开始相识,并互通了书信。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在信中激动地表达了对里尔克的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