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四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可见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能力。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有色的活动,它对于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具有特殊的功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张学新 《天津教育》2014,(15):111-112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重大。朗读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因为朗读教学可以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的记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新课标高度关注朗读教学,要求高中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  相似文献   

4.
崔利敏 《考试周刊》2013,(44):43-44
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在朗读中运用语言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朗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属于母语基础教学,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文字信息,多方面实现自我发展。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王瑾 《文教资料》2010,(27):48-49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也就是对作品的语言文字敏锐而丰富的感知和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语感在朗读中表现为对语言符号的感受深度和运用有声语言表达的能力,朗读教学就要在理解和表达方面培养学生获取对语言文字敏锐的语感能力。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晕生的思维.而且可以陶冶举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6.
所谓朗读教学,是指把教材中的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渎方法,也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读诵读。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进行朗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陶冶美好情操,意义非同小可。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前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朗读是用响亮清晰的声音语言转换书面文字语言以声释义的活动,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方式。而今,在新的教学形式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提高语文课堂上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朗读教学地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8.
朗读教学是将小学语文课本文字内容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可以对学生脑、眼、口与耳以及心进行全面锻炼。随着新课改的持续落实深化,小学教学逐渐认识到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并运用各种类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对语文知识做出更加深刻的记忆理解。鉴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探究,以此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是检阅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也可以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还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掌握一些读书方法,阅读能力也随之加强。朗读与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0.
邓建玲 《现代语文》2013,(6):125-126
朗读,也即诵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是指读书、念文章声音要清澈、响亮。朗读,是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重要方法。《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对"阅读"部分提出的要求,第一条即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它设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概括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之一,这在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朗读的兴趣与愿望。可是一到高中之后,在高考得分这一主导思想的束缚下,一切都变得实用起来,使得“朗读”成为语文教学中被教师和学生遗忘的角落。 然而真正懂得朗读真谛的人绝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文字语言,这一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见字发声,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渎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相似文献   

13.
郜成有 《现代语文》2004,(10):14-14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接感知、领悟和把握。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境。在语感培养中.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白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语言感受能力,也能促进朗读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3.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朗读教学的审美追求和心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教学则通过有声语言再创造文字语言中的艺术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思想内容,使学生获得语文课本中的诸多信息、知识,达到甘美的享受。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的一个明智而主要的教学手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均可作这方面的佐证。为了让朗读教学在更高层次上审视和规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用心理学理论来认识、指导朗读教学,找…  相似文献   

16.
通过朗读培养语能力,是我国传统语教学中的精髓,也是当前语教学返朴归真中一个需要加强的环节。加强朗读教学对于深入理解课、积累语言、形成语感,以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发挥着作用。在语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素养。  相似文献   

17.
为学生朗读,是介绍优秀作品,.帮助学生学生语言,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在朗读时,要掌握朗读技巧,有声有情地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一种声读,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语言;通过朗读,能引导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增强语感,以身传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笔者近日听了一些语文课,深有感触。现将三位教师教学《蘑菇该奖给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一)在学生读准字音,读了两遍课文的基础上,出示句子:小黑兔得意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  相似文献   

19.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做到发音正确、口齿清楚、语气连贯、态度大方并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学生语感。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深刻领会文章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洁 《甘肃教育》2014,(12):42-42
正《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事实上,朗读不仅能培养语感,而且能增强驾驭文字的能力,还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一、朗读有助于提高阅读的准确性语言是有声的艺术,学习语文就需要大声朗读,学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真正体会和感知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