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安岗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记者,是卓有成效的新闻工作领导者,也是做了大量开拓工作的我国新闻教育家和新闻学家。具体到我们经济日报,他是第一任总编辑,可以说是经济日报的主要创建者。安岗同志是我的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念书,他是我们的系主任;在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
哲人有言,假使一只蚂蚁在苹果上跑来跑去,没有什么所得,它对苹果发生不了兴趣,但如果它咬破了一点皮,就尝到了甜头。要是把我们的记者比做蚂蚁,那么,群众生活就是又大又甜的苹果;谁想撰写新闻精品,就只有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有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新闻,记者只要沉下去,就能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新闻界老前辈谈新闻工作的体会,我印象最深的有五句名言: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范敬宜同志说,陌生地方新闻多。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安岗同志说,脚底板下出新闻。经济日报总编辑庹…  相似文献   

3.
我到本溪日报21年了,今年46岁,自知不属于“青年新闻圈”里人。所以要先向这个专栏编辑打个招呼,可否允许我挤进来说一说我与这里的青年人? 1970年,当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分配到本溪日报时,已是26岁的大青年了。那时,这里的青年编采人员还不多。先来后到的我们几个青年人都在一线跑。累是累,苦是苦,但我们不在乎这些,一心想当个好记者。到了1984年,我这个“中青年知识分子”被推到  相似文献   

4.
9月12日下午,首都新闻学会召开“安岗同志从事新闻工作五十年经验交流会”,中宣部新闻局、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人大新闻系、新闻研究所、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等负责人及安岗同志的老战友等近150人出席。安岗同志16岁上中学时,写出第一篇新闻报道,18岁正式走上新闻工作道路,至今已为党辛勤笔耕了五十年。与会同志总结了安岗解  相似文献   

5.
笔者视听有限,不知“隐性采访”一词是不是自己的杜撰。如果是,我给它规定的明确的含义是:记者不亮明记者身份而主动进行的目的明确的采访。隐性采访有很多成功的例证。据笔者所知,国内新闻界最近比较有影响的一例,是经济日报记者特邀一个读者,共同秘密察访鞍山市政府办公厅“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他们采写的《秘访“马上就办”——本报特邀读者与记者联袂采访记》在1989年12月29日经济日报一版头条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笔者视听有限,不知“隐性采访”一词是不是自己的杜撰。如果是,我给它规定的明确的含义是:记者不亮明记者身份而主动进行的目的明确的采访。隐性采访有很多成功的例证。据笔者所知,国内新闻界最近比较有影响的一例,是经济日报记者特邀一个读者,共同秘密察访鞍山市政府办公厅“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他们采写的《秘访“马上就办”——本报特邀读者与记者联袂采访记》在1989年12月29日经济日报一版头条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9月12日下午,首都新闻学会召开“安岗同志从事新闻工作五十年经验交流会”,中宣部新闻局、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人大新闻系、新闻研究所、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等负责人及安岗同志的老战友等近150人出席。安岗同志16岁上中学时,写出第一篇新闻报道,18岁正式走上新闻工作道路,至今已为党辛勤笔耕了五十年。与会同志总结了安岗解  相似文献   

8.
“只能有一个声音、一种意见的舆论一律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这是出席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的新阐出版界委员们的共同心声。他们呼吁:要树立舆论监督的权威。4月5日,记者在政协委员下榻的京丰宾馆,遇见了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顾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他年近古稀,仍缝壮敏捷。我请这位老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1995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立40周年。看到它成长壮大,我自然首先想起我们的第一任系主任安岗同志,想起他当年率领全系师生艰难创业的种种情景,想起1955年秋我随他在河北邢台那次短暂但印象深刻的采访。提起安岗,我国新闻界对他都很熟悉。他是一位资深的著名记者、总编辑、新闻教育家。抗战前夕,他就喜欢新闻工作,为天津《益世报》撰稿。1938年他20岁的时候,便成为中共晋冀特区机关报《胜利报》的总编辑。我开始知道安岗的大名大约在1952年或1953年,是读了他以人民日报记者身份写的一系列东北通讯之后。那时,我在重庆《新华日…  相似文献   

10.
前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打算去四川米易县城附近采访一个庭院经济搞得好的农家.没有班车,一个叫井源的个体户青年人说:“记者,我开摩托车送你。”开初,我们的“嘉陵”在山乡公路上飞快地奔驰,以后却渐渐地慢下来。“没油啦?”我担心地问。“不呵,哎!”小伙子一声长叹:“记者同志,我好犯愁呵!”“你这万元户有啥愁的?”见我发问,摩托车干脆在路边停了下来。“我是个从河北保定来这里的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11.
河南“时代青年”杂志社青年记者时永昌,于五月初骑自行车从郑州出发开始了他环绕河南省边界的考察采访。“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徒步采访长征路,时永昌受到很大的启发,他坚持骑自行车考察采访河南的边界地区,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历史和现状。目前,时永昌同  相似文献   

12.
有句俗语,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我接触过不少青年记者和通讯员,深感他们思维方法不同,主观努力不同,进步快慢也就不同。有几个人给我的印象很深。一次,一个青年记者和我们一起,去采访某地区在农村建立科技推广网的问题。我起草后,让那个青年记者过目。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接过我的稿子后说:“我还要看你的原稿,看你是咋修改的。”我听了猛然一惊。因为过去从来没人向我索要过原稿,他是第一个。这个青年人肯动脑子,敢于追根探底,主观能动性强,很有希望。连着采  相似文献   

13.
《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同志采写的“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在《经济日报》上连载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新闻工作者称赞罗开富同志的采访实践,“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个创举,为八十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14.
1986年9月12日,首都新闻界、新闻教育界等人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举行了“纪念安岗从事新闻工作50年”座谈会。会上,大家说,安岗同志不仅是写过大量新闻通讯的著名记者,是长期撰写评论文章的政论家,是对解放区报纸和建国后中央级报纸有贡献的领导人之一,而且是有多年新闻教育工作经验的新闻教育家,是我国新闻战线上不可多得的全面人才。座谈会以后,经济日报的同志根据会上的发言和部分新闻工作者写的纪念文章,编辑了17万字的《安  相似文献   

15.
“只能有一个声音、一种意见的舆论一律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这是出席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的新闻出版界委员们的共同心声。他们呼吁:要树立舆论监督的权威。 4月5日,记者在政协委员下榻的京丰宾馆,遇见了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原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他年近古稀,仍健壮敏捷。我请这位老新闻工作者,将新闻界委员们在会上的发言情况“曝曝光”。他欣然答应。安岗说:大家最关心的是新闻媒介怎样进行舆论监督的问题,关键是要立法。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应当是有权威的。它代表着党的路线政策,也代表着公众的舆论。我们实行改革和开放,必须得到舆论的支  相似文献   

16.
为了贫困母亲我们走到一起──'96“幸福工程”记者采访万里行活动回眸王凯去中6月,在“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组委会和首都女记协联合组成的“幸福工程”记者万里行活动中,我有机会与新华社熊蕾、人民日报张善菊、中国妇女报陈本健、经济日报黄丽陆、工人日报...  相似文献   

17.
“好,既然大家出了这个点子,都认为可以,我遵命,尽可能把十三大手记写好。”总编辑范敬宜的话音刚落,经济日报会议室里的编辑、记者都会心地笑了。这是十三大开幕前编辑部“出主意会”上的一个场面。这样的会议,这样的场面,对经济日报的同志来说,并不陌生。改革的步伐在加快,改革在逐步深化,只有在宣传改革中进一步改革宣传,才能跟上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今年以来,经济日报编委会一直把改革宣传作为大事来抓,我们感到,改革宣传的重要手段是有新点子、新形式,但是光靠领导出点子是远远不够了,必须依靠报社的每一位编辑、记者。在如何宣传好十三大的工作中,编委会照例又在集思广益了。  相似文献   

18.
我们陕西农民报,今年五月间组织了一次“秦川八百里行”自行车采访活动,本报六位中青年记者、两位新闻实习生,用一个月时间,骑车采访了关中平原地区的十三个县、市,发表了16篇新闻报道、15篇行车小记,并且做了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和计划生育状况的两项专题调查。总的说,我们感到收获不小。近几年,有个明显的倾向,就是记者亲身深入农村,直接面向农民群众采访,越来越少了。因此,有不少同志在各种场合呼吁恢复老传统。我们农民报的同志。平常也在思考:五、六十年代,记者下乡,撒  相似文献   

19.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入“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  相似文献   

20.
一次,笔者到沈阳市轻工局所属的一家工厂采访,稿子写好后,发表前与几位同行议论此事。结果大家七嘴八舌,使我茅塞顿开,感到第一稿的主题立意欠佳,于是索性重写。由此颇有所感。 记得20世纪70年代中期,笔者刚到报社当记者的那几年,编辑部业务学习、探讨的风气可谓十足。青年人刚当记者没有经验,到下边采访往往是“眉毛胡子一起抓”、“鲜花野草全摘来”,写起稿来也常常觉得无从下笔。回到编辑部,大家总是喜欢围着老编辑、老记者们说上几句,得到他们的指点,顿觉豁然开朗,然后再动笔行文,避免了很多弯路,真是受益匪浅。 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