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以一种独特的姿态登上了文学的舞台,成为影响一代诗风的文学现象."朦胧诗派"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长期在"民间"文化掩饰下的文学惰性,开启了中国新的文学时代.更为重要地是:朦胧诗的出现标志着"五四"精神中最重要的部分--"个体意识"的重新觉醒,个人的价值重新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论艺术朦胧     
朦胧,《词源》注:模糊不清.它相对于确定、清晰而言.纵览文学中被人们称做朦胧的现象,其朦胧的含义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表现符号系统的差异,导致情感的阻隔而产生模糊,前几年所谓的朦胧诗就属于这种情况;有的是出于文学本身固有的歧义特点,而造成作品意义的不确定;也有把晦涩、含蓄同朦胧混同起来看的……本文主要从审美角度探讨朦胧的内涵和发生,把朦胧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来提出,所以题名为《论艺术朦胧》.  相似文献   

4.
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文学中第一只报春的燕子,其所继承和开启的现代精神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某种经典和范式效应。诗歌的实验潮流悄悄地诞生和崛起,形成了被人们称为"第三代"或"新生代"的诗歌新潮,实现了对朦胧诗的又一次跨越。  相似文献   

5.
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派诗歌为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增添了独特的思考和情感,北岛本人对于文学的理解、对于时代的反思也是当时的一个高峰。人们惯常从"政治"的观点对他进行解读,其实他对人、对世界、对历史、对文学的思考更是令人钦佩的。他对"暴力"以及历史虚无和自由概念发自内心颇具个性的忏悔则是当时国内短暂形成的文学公共领域重要的话题组成。  相似文献   

6.
朦胧诗作为诗坛上曾出现的具有一定影响的诗歌样武,它的美学追求具有三方面特点:陌生化、个人化和民间化,探求朦胧诗的艺术旨趣和文学追求,是为了回顾和肯定它对我国现代诗歌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潮流,在中国"文革"结束后的历史转折时代,为文学的"解放"注入了活力,开启了一种新的启蒙。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技法,充分发挥了汉语言的魅力,使诗的艺术技巧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作为一种思想启蒙,朦胧诗雄辩、诘问、宣告的浪漫模式,展示了它不可复制的形而上意义:以怀疑求证个体的生命价值;以反思张扬时代的英雄主义;以意象成就审美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陆美燕 《语文知识》2004,(10):24-26
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使学生了解了朦胧诗派、后朦胧,《语读本》又补充介绍了梁小斌、食指等人的诗歌,使朦胧诗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下面就对朦胧诗的产生、名称由来、影响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启动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诗歌,朦胧诗为其发展的显著标志,现代史诗的诞生则宣布了它的成熟,它与世界文学相对接而又有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0.
朦胧诗潮的流变过程证明了诗歌与生命的亲缘关系;特定的人文环境让朦胧诗的创作印证了人类共有的生命经验;朦胧诗不只是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生命、思想、精神的解放也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分流与革命;文学与生命是同构的,源于生命、尊重生命才是一切写作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一场撼人的风暴过后,从激动与眩晕中走脱出的人们,日渐觉悟到几年前那段关于朦胧诗唇枪齿剑、面红耳赤的论争,未免有些幼稚得失之冷静。而朦胧诗的血泪开拓终获默许不久,“PASS,北岛舒婷”的狂放呐喊,似乎又给它审美距离下刚刚清晰起来的身影罩上了一层神秘模糊的光晕。事实上,老北岛老舒婷是打不倒的,第三代一声声骨子里虚弱的否定聒噪,恰恰反证着一个强有力的命题:作为一幅卓然独立的风景,朦胧诗已在华夏大  相似文献   

12.
李仁甫老师教学《相信未来》,捕捉课堂生成,借助直观形象,巧妙引领学生探得现代朦胧诗真髓,更培养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朦胧诗这一文学现象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尤其是这种诗歌思潮产生的社会原因与它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意义是有学术性和现实的价值。从心理机制这个角度来审视朦胧诗人群体的情绪结,旨在从一个新侧面阐明朦胧诗所达到的思想内容的高度和艺术探索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马亚颖 《考试周刊》2014,(53):18-19
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浪潮早已平静,但是它的文学史价值却不应因"事件"的远去被淡忘,朦胧诗在文学历史的艰难时刻,灵敏地把握住现实政治、社会变革与诗歌发展的复杂变局,表现出富有创造和探索的精神,这对当代中国诗歌的探索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朦胧诗十年论争涉及的文学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还有论争产生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如今要站在历史高度上重新审视这场朦胧诗论争。本文主要就朦胧诗争论过程中意象运用方面和自我表现方面及朦胧诗论争立场方面的分歧进行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殿堂中,诗歌始终象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经久不衰、灿烂夺目的光彩。朦胧诗歌作为诗歌长河中的一条支流,历经漫漫岁月,其存在的价值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我国古代朦胧诗歌的萌蘖,是与我国社会历史和诗歌艺术自身以及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发展分不开的,朦胧诗歌发展的历史,就是它不断创新日臻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曹无为 《教育文汇》2004,(12):54-55
海子,你悄然离去恍惚间已有15个年头了。今年是你诞辰40周年的日子。遥想20年前“朦胧”一代的诗人们,叱咤诗坛,纵横捭阖,字里行间闪烁着惊心动魄的智慧与勇气。你们以朦胧的诗心诗胆,在跳跃的节奏与灵感的世界中运筹帷幄,摇撼着文学殿堂巍峨悠久且难以变更的传统。作为朦胧诗丛中的一员,你朦胧的诗魂在朦胧的诗句间寻寻觅觅。你寻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朦胧诗派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锦瑟》所激发起的人们的探幽兴趣 ,至今不衰。其实 ,朦胧诗之为朦胧 ,也是源于意象的叠加 ,语言的夸张和变形。古人在论述文学鉴赏之法时早就说过 ,“披文以入情” ,、“沿波以讨源”。诗的意象、音韵、旋律就是“波” ,就是信息解码的钥匙和路径。《锦瑟》诗以锦瑟起兴 ,言此而及彼。瑟是一种古弦乐 ,锦以宝玉为宝瑟 ,绘以华美图文为锦瑟。锦者 ,美也。作者取其美意而用之。起句的字面意思是说 ,锦瑟呀 ,你怎么就是五十弦啦 !作者为什么在瑟弦的数字上做文章 ?往下读就明白了 :“一弦一柱思华年。”原…  相似文献   

18.
1970年代末,朦胧诗以异端的呐喊给那个时代带来了难得的思想冲击力。朦胧诗的命名表达了当时诗歌的外在美学特征,暗示了当时诗歌创作环境的艰难,而且展示诗歌内容揭示了人内心的隐秘、直接指向心灵的品读的特质,命名在这些意义上很好地传达了它自身的涵义。但是当时代过往,朦胧本身的含混意指使得其之后的诗歌在某些方面难以逃越它的美学牢笼,成为新诗歌发展的桎梏。回到朦胧诗命名的现场,考察朦胧诗命名的内涵、直击命名活动本身,可以清晰地触摸诗歌发展的脉搏,有益于对当代诗歌发展的困境进行更好的思索和考量。  相似文献   

19.
朦胧诗曾经像一个自由的精灵,翩翩飞舞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天空,划出了一道道诗意的弧线。二十多年过去了,回望诗坛,朦胧诗的身影依然楚楚动人。如今,朦胧诗已经走上了文学讲堂,走进了中学语文教材。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诗,从新文化运动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进程也摇摆不定,但众多的诗人为诗歌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建设性的贡献。至天安门“四五”运动后,“血脉相承的使命意识激发了新的呐喊,中国民众以诗的方式启示了自身的醒悟”,一些诗歌建设者开始对诗歌文本进行了一些改造和重建工作,一种全新面容的诗歌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70年代来到今所谓的朦胧诗(可能它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已存在,同时,这也是一种大称谓,在后来,也曾出现“反朦胧诗”和“pass北岛”的呼声。”) 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文体,朦胧诗也经历了曲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