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瓣飘香》一课,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故事,表现她是一个懂事、孝顺、可爱的孩子。昕了几位老师教学《花瓣飘香》第二课时,有的老师采用探究讨论式,有的采用开门见山式,多围绕“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得出结论。听完这些课,笔者和学生交流,问:“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这样做好吗?”学生无一例外地点头。我接着问:“小女孩摘花瓣对吗?”“对啊!”学生肯定地说,忽然有些疑惑,“摘花瓣送给妈妈,是对的吗?”又想了一会儿说,“咦?搞不清楚了。”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笔者有幸听了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第六册的《花瓣飘香》一课,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教学片段师:孩子们,当小女孩双手捧着花瓣送给妈妈,小女孩会怎样说呢?老师当妈妈,你们都是懂事的小女孩,你们先练习一  相似文献   

3.
一天,听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她讲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花瓣飘香》。文章的内容是:作者几次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花丛中摘花瓣,有一天,他问小女孩为会么只摘花瓣,小女孩说,因为她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但妈妈生病了,她想把花瓣送给妈妈,让妈妈高兴。小女孩的行动给作者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与感动。  相似文献   

4.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了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她妈妈的故事,赞扬小女孩爱花惜花,体贴关爱母亲的美好心灵.时隔四年,再度阅读钻研这篇文章,感受匪浅.  相似文献   

5.
【片段1】(教学第2自然段)师:刚才我们说小女孩摘了几片花瓣送给她的妈妈,课文的第几自然段是写小女孩摘花瓣的?请你找出来,用心读,仔细想,能从中读出小女孩的懂事吗?(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师:小朋友,读着读着,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小女孩俯在花前,在小心地摘花瓣。  相似文献   

6.
师:同学们,今天清晨老师特意在自家院子里摘了束月季,并把它带来了。喜欢吗?生:喜欢!(高声齐答)师:好好欣赏一番。谁来描述一下?生:红艳艳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真美,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呢!师:是啊,美好的事物总那么吸引人!有位小女孩,她也很喜欢这美丽的花儿!大家想认识她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花瓣飘香”(板书课题)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想像小女孩摘花瓣的情景。“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谁来演一演?”许多学生兴致高涨,想一演为快。“不急,要演好,得先把这段内容读好。请大家找找重点词语,好好体会小女孩的内心。”学生圈画重点词…  相似文献   

7.
花瓣泪     
听完这节课,我心痛了好长时间。这是一位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上的公开课。她教的是《花瓣飘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内容是:“我”几次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花丛中摘花瓣。  相似文献   

8.
教材简析:本组由三篇课文组成:《微笑着承受一切》、《雪儿》、《花瓣飘香》。《微笑着承受一切》讲的是体操运动员桑兰面对伤痛和残疾,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精神。《雪儿》讲了一个腿跌伤了的女孩.收养了一只受伤了的信鸽并细心照料它.最后让它重返蓝天的故事。《花瓣飘香》讲了一个小女孩每天摘一片带着露水的美丽花瓣送给病中的妈妈的故事。这三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用叙事性作品启迪学生如何面对挫折。  相似文献   

9.
李志建 《江苏教育》2006,(2B):21-22
教材简析:本组由三篇课组成:《微笑着承受一切》、《雪儿》、《花瓣飘香》。《微笑着承受一切》讲的是体操运动员桑兰面对伤痛和残疾。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精神。《雪儿》讲了一个腿跌伤了的女孩,收养了一只受伤了的信鸽并细心照料它.最后让它重返蓝天的故事。《花瓣飘香》讲了一个小女孩每天一片带着露水的美丽花瓣送给病中的妈妈的故事。这三篇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用叙事性作品启迪学生如何面对挫折。  相似文献   

10.
花瓣飘香是个充满诗意的题目。初读题目,眼前顿时浮现出那质地光滑,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月季花瓣,那花瓣闻起来有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细细品味,文中那个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小女孩,是那么纯真,那么美好,就像片含露的花瓣一样,清香四溢,让人感动、珍惜。  相似文献   

11.
纸项链     
<正>我在俄亥俄州的这个小镇上教书已经有17年了。每年圣诞节放假的前一天,我都会让孩子们亲手给妈妈做礼物,挂在校园里那些缠满彩灯的圣诞树上,然后等他们的妈妈来到学校,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礼物,并把它们摘回去。今年也是一样。从下午开始,我就停掉了所有的课,把彩纸和金箔(bó)纸以及其他工具拿进教室,让孩子们做自己想送给妈妈的礼物。孩子们的兴致都很高,有的做布娃娃,有的做发箍(ɡū),有的做纸风铃……最后做好的是一个名叫苏西的小女孩,她做的是一串金色的纸项链。我看着她用一张红色的彩纸把纸项链包好,然后在上面写下了她妈妈的名字。  相似文献   

12.
一总结规律,写好生字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瓣飘香》.看老师板书课题:"瓣"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左右两边都是辛苦的"辛",注意左边的"辛"最后一笔的竖要变成竖撇.(生书空)一齐读课题! 生:(齐)花瓣飘香.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习了一些生字新词.看屏幕,这里有两个句子,请回顾一下课文内容,试着把括号里所缺的词语默写出来. (出示) ——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地望着我.  相似文献   

13.
一节好课,老师常用"设谜--探谜--解谜"的方法,以达到培训创新精神之目的.例如<磁铁游戏>是这样设计的: 1 设谜 上课开始,老师手拿鸡蛋问学生,谁能将鸡蛋放到银幕上而不掉下来?几乎全班学生举起了小手,都想试一下,老师挑选了三名学生分别试来试去无法放到上面.不少学生又举起了手,提问:"老师您放吧!"老师微笑着接过鸡蛋,在银幕上绕了几圈,惊奇出现了,鸡蛋纹丝不动地放在了上面.此时,全班同学愣住了,老师抓住时机,向学生发问:"为什么鸡蛋掉不下来?谁来猜一猜?"顿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鸡蛋粘在上面";有的说:"鸡蛋扎在针上";还有的说:"鸡蛋被什么东西吸住了".老师话锋一转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做<磁铁游戏>后就知道谁猜对了."  相似文献   

14.
事情发生在学习《花瓣飘香》一文的课堂上。课文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故事。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文中懂事的小姑娘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着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5.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朱楚妍同学"还有"这个词读得好,换气时,语气也调整得轻快了.有的说:老师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最后四个字一日气读出来,读得好.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掌.  相似文献   

16.
宣丹 《考试周刊》2014,(89):170-171
<正>一、课例回放课前播放《倍儿爽》。导入:听完这首歌,同学们开不开心?乘着歌声的翅膀,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演绎一个表情。图片"世界微笑日"。师:今天你笑了吗?你会笑吗?请和老师一起来做……[点评]微笑,是乐观的开始。用"微笑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做这个游戏,达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最高奖赏     
1963年,一个10岁的小女孩写信给一家报纸的总编,说:"我帮妈妈摘回了一篮子草莓,妈妈只是夸了我一句‘好孩子’,却给了调皮贪玩的弟弟一个大苹果。难道像我这样做了好事的孩子都被上帝遗忘了吗?请您告诉我。"总编收到小女孩的来信后,一连看了几遍,他心里十分难过,可是他也不知  相似文献   

18.
李珍 《考试周刊》2014,(77):185-185
<正>一、可爱的童真去小班听课,王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菊花,PPT上出现各种各样美丽的菊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粉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花瓣细细长长卷起来、有的花瓣密密麻麻紧挨着。王老师提问:看看这些菊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并习惯性地添上一句:谁来说说看?上幼儿园才一个多月孩子已经学会举手发言,只见妞妞边举手边奶声奶气地说:"我来说说看。"一旁听课的我被这可爱至极的声音陶醉,多么天真的孩子,多么动听  相似文献   

19.
<正>班会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有很多老师发出"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班会课难上、不会上"的感慨,有些老师觉得没话可说,有的老师把班会上成了"批斗课""训话课""总结会议",更有甚者直接将其改成主科课或自习课。班会课不知从何切入主题成了困扰老师们已久的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上好一堂高效的班会课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课堂之中呢?这是我  相似文献   

20.
追求真实的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三年级组开展的"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六位语文教师,他们推出3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课观"给我留下了不尽的思考.应该说几位教师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多媒体课件都做得比较好.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课上能有精彩的表现,私下里还给几个学生做了特别交代.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是什么印象--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