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的概念,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虚则无所谓实,没有实也就无所谓虚。在文学上虚虚实实运用得当会使文章增彩,  相似文献   

2.
虚是与实相对的概念,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而古代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体味出的空灵境界和无尽情感:撇开借景抒情手法(因为相对于“景”而言,“情”也可说是虚笔)之外,古代诗歌中的虚写大体包括以下四类情形。  相似文献   

3.
思乡怀人诗的虚实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即如古人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4.
虚实转换法     
《新读写》2010,(7):31-34
“实”与“虚”是写作学里一组相对相反的概念。“实”是客观的。“虚”是主观的;“实”是具体的。“虚”是抽象的;“实”是眼前的,“虚”是远处的。所谓虚实转换法。是指面对抽象的、无形的话题(文题),应该把它落到实处,即虚题实写;而面对具体的、有形的话题(文题),应该诠释出题目的虚指意义,即实题虚写。  相似文献   

5.
阅读材料包括背景材料和相似文本迁移的材料等,这些材料的介入可以使语文阅读教学增添浓厚的书卷味,也可以提高文本阅读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其必要性是勿庸置疑的。“实”者即“有用”(有益于解读),“活”者即“必需”(是应需的,随机的)。冷静思考当下高中阅读课堂中越来越多的材料介入,我们发现越来越成为教学必备内容的这种“浮华”,沉淀下来的并非都是金子。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左右尊卑的问题:有时“左”为尊,如信陵君“虚左”请侯生(空着左边的位子,让侯生上坐);而有时则右为尊,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还有司马迁不惜笔墨叙述鸿门宴的坐次安排,是何用意?这些都涉及到我国古代左右尊卑的问题,弄清了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解惑”,而且可以深达其旨。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大音希声”是以比喻来说明“道”的特点的,它波及到文艺创伤中“有”和“无”、“虚”和“实”的关系问题,虚实结合、重虚的方法,表现出中国古代文艺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美学特点,虚和实的具体含义,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主要的有:一,虚和实的关系即虚构和真实的关系;二,虚和实 纹学作品中虚字和实字的关系;三,虚和实的关系就是作品中的神形,情景、意境的对立,四虚即文艺作品,中未直接描写的部分,实即直接描写的部分,对文艺创伤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大致有两种:一是实以引虚,二是虚中孕实,无论实以引虚或虚中孕实,均应虚实相济。  相似文献   

8.
曹津源 《新读写》2008,(5):40-41
先实后虚 升华主题 让我们以“其实门开着”为例。“先实”是指考生在考场上迅速从生活积累中提取一段与实实在在的“门”有关的经历,进行具体叙述;“后虚”则指收尾时运用精炼的语言自然点出“门”的比喻、象征等虚化义,亮出文章主题。这种先叙后议的笔法较为多见,考生容易上手,成功的关键是“叙”要定向,“议”须精要。  相似文献   

9.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  相似文献   

10.
一、班级管理留白艺术的内涵 留白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这种“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出的艺术的虚,它是一种空灵,一种虚中求实,一种虚与实的和谐统一。如在绘画中,画家常用虚实相间的笔法营造“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的画境,大文学创作中,  相似文献   

11.
根据概念的定义,概念不应划分为“虚概念”和“实概念”,而且概念的虚、实划分带来了许多矛盾和不利后果,总的说来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2.
习惯中,人们常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视为“实”,把非实物形态的、理性的东西视为“虚”,如理论与实践、精神与物质、思想与行为、抽象与具体、形式与内容等,视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具体指某一的事或物时,“虚”又可理解为“空洞或假象”,而“实”则可理解成“具体或真实”。从学生的生产实习活动来看,“虚”就是指走马观花式的生产实习,流于形式,缺少动手机会,未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则是指学生真刀真枪地实习,有真正的实践内容,能提高学生动手、生产管理能力,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类似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篇章段落比比皆是,它们与画论中的“虚实相生”异曲同工。课文中的“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或者其他媒介来描绘的具体形象;“虚”指的是文章给人们留下的思考、想象的“空白”。这种“空白”艺术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内容的“空白”是课文“实”的部分的延伸即用具体形象来描绘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意义,也就是所谓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五彩池》一文中有“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  相似文献   

14.
李兴华 《学语文》2005,(6):13-13
依照教材提示和《教参》说明。鲁迅的小说《药》是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叉发展。构成一组矛盾,形成基本情节。长期以来。大家也都是这样来讲。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作品。就会发现这一定论有诸多纰漏。所谓“明”和“暗”或者说“实”和“虚”两条线,都很难说得通。“明线”写到华小栓的死变成了“暗线”(侧面虚写):“暗线”夏琦的血被吃又变成了“明线”(正面写实)。除此之外。作品的中心内容之一的“茶客谈药”,似乎仅仅是作为交待情节发展、同接描写暗线的“道具”:至于坟场的气氛渲染更使人坠入扑朔迷离的云雾中。其实。教材提示中的所谓“明线”和“暗线”在概念上是含混不清的.用以标示、  相似文献   

15.
记“实”写“虚”是写作的两种基本能力。记“实”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它要求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这个目标是通过叙述、描写和说明等表达方式来实现的;写“虚”是指写出作者由于受人、事、物、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是通过抒情和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笔者是一名小学教师,在长期担负一线教学工作的同时,也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并有幸多次参加教学常规管理现场交流会,发现不少学校报告讲得头头是道,摆出来的资料也是一摞一摞,但避“实”就“虚”者不少。教学常规管理真正落到实处者不多。笔者认为,当前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检查指标、备查资料与检查方式上避“虚”就“实”。  相似文献   

17.
高考作文题有实有虚,实题指客观的、具体的、眼前的实物,比如“水”、“门”、“路”“牛”“窗前”“玉兰花”等。虚题指主观的、抽象的,含蓄的意义,比如“美”、“奉献”、“追求”、“温馨”、“暖流”,“幸福”、“苦难”等。遇到实题,如果仅仅就物写物,那样的文章是缺乏深度的,唯有采取化实为虚之法,在描写实物时,  相似文献   

18.
吴春来 《阅读与鉴赏》2006,(11):24-25,13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技巧。 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相似文献   

19.
在高考现代散文阅读鉴赏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虚”与“实”这一对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写作技巧,由此人手读懂文本,把握内容要点;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解题技巧,理清答题要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初中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红色”作品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1+X”阅读教学对初中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通过建构统整模式,将“1+X”阅读教学与“红色”作品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红色”作品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发现,“1+X”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提高阅读效率和深度,使学生在感悟“红色”作品的同时,培养多层次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