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好,火星     
<正> 中世纪的欧洲流行“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那时,有位善于制作精密仪器的科学家第谷,他的手艺可巧啦:和别人决斗,被削掉鼻尖,居然自己做个黄金鼻尖——当然这是传说。第谷制作了大型的观测仪器,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在此基础上,他的学生开普勒得出了“火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伟大结论。  相似文献   

2.
百科大拼盘     
发现“超级地球”欧洲天文学家不久前宣布,他们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类似地球的岩石行星,并把它称作“超级地球”。科学家说,这颗行星的质量据推算相当于地球的14倍,它围绕一颗恒星公转一周的时间只相当于地球土的9天半时间;它的外部也有大气层包裹,大气质量约为行星质量的十分之一。这颗行星的被发现,对于那些认为生命可能存在于地球之外的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雨田摘自《科学大观园》  相似文献   

3.
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后 ,欧洲殖民者在 15世纪末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征程 ,14 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15 16年麦哲伦环球远航 ,但是 ,直到 18世纪澳大利亚都没有被欧洲人画入航海图中。澳大利亚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呢 ?早在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就曾认为南方应该有一块大陆与亚欧大陆相对称 ,这样地球才能保持平衡 ,否则地球就要翻转过来。公元 2世纪 ,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所著的八卷《地理学指南》的“世界地图”中 ,在印度洋南面海域画上了一块未知的大陆 ,注名为“TerraAustralisIncognita” ,意为“未知的南方大陆”。后来 ,英文…  相似文献   

4.
漂移的大陆     
地学科学家们经多年研究提出的“大陆漂移说”认为:大约四亿年前,地球大陆是一个合在一起的“超级大陆”。到了二亿年前,才出现巨大裂隙,一分为二,北半为北美洲、欧洲、亚洲,南半  相似文献   

5.
欧洲天文学家日前宣布,他们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了类似地球的岩石行星.这颗被称为“超级地球”的行星,再次点燃起人们搜寻太阳系外生命的热情.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最初的几年里,在经历了印度洋大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之后,地球还会经受什么样的劫难呢?美国科学家认为,下一个威胁地球的就是小行星“阿波菲斯”。科学家们在计“算阿波菲斯”的运行轨道时发现,它将在2029年与地球擦身而过,2036年撞击地球,造成比2004年12月印度洋地震海啸更可怕的破坏。“阿波菲斯”小行星是一颗绕太阳运行的近地小行星,其形状不规则,直径仅320米左右,质量约4200万吨。“当阿波菲斯”接近地球时,其运行速度为每秒5.9千米。如果击中地球,将产生相当于11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等同于整个纽约市及其周围区域…  相似文献   

7.
六、神秘而独特的神灵世界 《红楼梦》里的警幻、可卿、绛珠与神瑛、宁荣二公、癞憎与跛道等神灵人物的存在与活动,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有秩序的、独特的神灵世界。 1.“太皇”、“太虚”与满族出源 《红楼梦》的神灵世界,往往通过编织似有还无的神话故事来体现,故被称为是“亚神话”的建构。第一则亚神话就是宝玉的出源。作者提供宝玉的出源地是“大荒山无稽崖青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波恩8月16日电,据《星期日世界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了南太平洋一座海底火山,提出火山爆发是由地球内部的“气泡”引起的,是地表和地核外围物质循环的结果。这一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地球方面的“革命性”进展。  相似文献   

9.
《少年中国说》的爱国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广为传诵,成为一百年前的新世纪宣言。其“长我少年之志气”的爱国主义教化意义被人称道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写作手法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的说服力就不强了。备课资料把题目中的“说”诠释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议论文”。从议论文的写法角度来看,此文开篇从外国人的看法“老年中国”起笔,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少年中国”一说,接着用“老年的劣势”与…  相似文献   

10.
1945年,英国科幻作家克拉克首先提出用地球同步轨道上3个等距离卫星实现全球通信的构想。这一构想在60年代初期被科学试验所证实。1963年7月,美国宇航局将“同步2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实现了欧洲、美洲、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理科月刊》2 0 0 0年第 7期上刊发了“如何给重力下定义”一文 .文中作者认为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 95页上重力的定义 (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太 口 罗嗦 ,不如改成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重力 .其理由有二 :其一 ,教材上的定义过于冗长 ,“地面附近”这几个字应删去 ;其二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是一句被动语句 ,如此表述也是 口罗嗦的 .因而 ,文中作者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重力的定义进行了上述修改 ,且作者认为 ,这么一改既科学又简洁 .岂不知 ,这么一改却出…  相似文献   

12.
南极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保存着“自然真面貌”的大陆。那里的环境基本上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那里的空气和冰雪,也没有受到大工业的污染。南极是一个了解自然界的本来面目,研究地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理想的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几亿年以前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在1.6亿年以前,现在地球上一块块分散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一块超级大陆,称“冈瓦纳大陆”。后来由于板块运动,使这个大陆最终分离、解体。首先分裂出来的是  相似文献   

13.
作家亚当斯先生用极为滑稽而又故扮严肃的语句,向读者展示了来自欧洲的另类搞笑风格——这和美国所谓的“硬幽默”是截然不同的。这部小说也向我们论证了,幽默究竟能在科幻小说中发挥到何种程度。 故事要从地球上那个倒霉蛋阿瑟诸事不顺的一天说起——他住的房子不明所以要被推土机推倒;他最好的研究员朋友福特突然在转眼间变成了外星人。而阿瑟还从这位朋友口中得知:地球在几秒钟之后将被毁灭,因为沃贡舰队发现地球是他们修缮的星际高速公路的障碍物,为了“建设公益设施”,他们不远亿万光年专程赶来毁灭地球——这真是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美的欣赏时,我们总是被某一对象的美所吸引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由对对象的美的认识而引起主体的情感反应,感到愉悦、惊喜和满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美感。美感究竟从何而来呢?对于这个问题,美学家也有不同的回答,有的美学家看到美感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特殊心理现象,但他们却把产生这种特殊心理现象的根源归结为“神灵”,认为美感是由于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们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一种“迷狂”。还有的美学家认为美感来自人的一种天生的能力,这种天生的能力就是所谓“内在感官”,即在五种外  相似文献   

15.
不知你可曾有过这样的想像:未来的某月某日,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传说中的“龙”,突然间变成了这个地球上一种“新”的生物。它们腾跃在江海之间,翱翔于九霄之上……到那时,“龙”已然不是我们华夏子孙口说无凭的神灵,抑或仅供观赏的图腾了,它将活生生地出现。  相似文献   

16.
探测“地球的最后前沿”———日本海洋科技中心的研究任务海洋有时被认为是“地球的最后前沿”,因为虽然它覆盖了地球的70%的表面,但是海洋里仍然聚集着许多尚待查明和开发的东西,例如深海生物和海洋资源。日本海洋科技中心(JAMSTEC)是1971年建立的。...  相似文献   

17.
焦凡平 《现代语文》2008,(9):118-118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福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版)“曹刿和庄公的三次对话,揭示出鲁庄公的昏庸无知,曹刿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18.
“只做机械表”的宝珀,被认为是承袭了古典欧洲最具美感的钟表制造美学和制造技艺的手表品牌,自1935年创立以来,它一直备受欧洲贵族和闲阶级的推崇。  相似文献   

19.
, 《八小时以外》2013,(9):113-113
你是不是也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强大的生物?
  尝试过换一个角度解构脚下的地球吗?比如植物--某些时候被人类称之为草芥--的角度。从植物的角度看地球,故事的起源早很多:30亿年前!此前,“试想象从外太空望过来”,你看到的是一个紫色的地球,一个无生命的陆地“,与火星无异”。  相似文献   

20.
米的来历     
150年前,随着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国王被送上了断头台,旧有的那些人为的测量体系开始被新的科学方法取代,公制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当时法国有一位神职人员叫佳布鲁·艾斯,他认为地球是永恒不变的实体,用地球上的距离来定义“米”的概念最为准确,于是将“米”定为从北极经过巴黎到达赤道这一条线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