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夫”与“熊猫”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形象大使”。《功夫熊猫》中诸多中国元素的展现以及影片在全球放映的成功,不仅再一次证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看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融合的新趋势,这部电影带给中国的启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中华儿女有“文化自觉”意识,其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自身调节并吸收国外经典的文化元素“为我所用”,同时依靠对外宣传来推动其国际传播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李冠杰  成丽芳 《池州师专学报》2002,16(1):102-103,113
20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而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中,出现了文化传播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不平衡现象。中国五千年根基的传统文化亦在这场大潮中面临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文化全球化潮流引起的问题,以及中国在这场潮流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来探索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已形成一种文化全球化的态势,但这种文化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一体化”与“趋同化”,而是在文化多样化中强化了民族文化的个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中国应该建设自己的文化精神:这就是要建立一种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辩证统一的超越性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是一个包括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方位互动的过程,中国先进文化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动摇: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普世文化”倾向和“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必须大力弘扬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扩大中国先进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产物。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西方文化的“文化霸权”。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呢?首先,坚持和实行正确的文化政策,其次,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最后,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6.
张磊 《海外英语》2023,(20):160-162
目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竞争的重要力量,但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深受传统教学影响,过于侧重英语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思想,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新时代、新政策下的大学英语应加大对中国文化宣传的力度,通过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爱国情怀、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学生,并进一步推进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全球化进程加剧条件下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激荡为背景,探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的条件下,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文化“同质化”的挑战;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在契合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推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法律文化包含显型法律文化和隐型法律文化两个层面。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律文化所面对的,其实是如何面对外来法律文化和如何认识自身的法律文化传统这两个主题。主张“法律文化全球化”和“法律文化保守主义”都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打破法律文化的封闭性,在深入认识和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相融与相异方面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借鉴西方法律文化的精华,更有力地弘扬中国法律文化的优秀传统,从而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英语教育步入繁盛时期,从学前、初等、中等到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成效显著,西方文化随之风靡课堂内外,本土文化饱受西方文化冲击之苦,被模糊、被淡化、被排斥,逐渐失去了昔日光彩,以致青年学生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意识形态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鉴于中国文化失语严重,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基于POA理论,融入“节日”“节气”“生肖”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中国文化传播共同体,旨在唤醒学生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并肩负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一个不争而又持续不断发展的事实,在全球化带来的政治、经济等发展的日益紧密联系的同时,多元的文化也处于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之中。本文基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冲突碰撞的过程,以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文化软实力为脉络,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要元素的发展历程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降低"文化折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电影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通过用冯小刚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贺岁系列"电影与其以国际配方制作的《夜宴》作对比,从文化亲缘性市场、电影题材的选择、文化价值观的适应性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电影如何有效地降低"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形成了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突破了国界,中国元素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创意中,成为了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展示中国特色文化的同时与世界文化交融贯通,形成了文化创意时代特有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探讨了文化身份问题,并揭示了她对文化身份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在作品中,谭恩美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解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母女们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笔者紧扣文化身份这一主题,尝试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他对文化身份认同和杂合性概念的阐述,对母女们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解读,意在为《喜福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也为华裔和其他移民或族裔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构建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对于任何一个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都离不开好的教材。芬兰汉语教师Tanja编写的《走吧》独具特色,给我们研究"中级汉语教材话题如何选取及其与文化项目兼容"提供了借鉴。当前的中级汉语教材重形式而轻内涵,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少对语言文化移入的考虑。应该重视教材话题本身的意义,突出其实用性。教材"话题"与"文化项目"兼容过程是语言融合的过程。一方面教材"话题"要适应异国文化,让对方自然而然地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教材"话题"应该体现汉语言独有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一百多年来,各种版本、体例的《中国文学史》相关著作已有一千多部,但总体质量却不容乐观。文学与文化历来就是水乳交融的,文化是文学的根,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自然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所以如果削弱、忽视甚至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要想真正读懂中国古代文学那是不可想象的,而这正是目前大多数《中国文学史》著作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16.
文化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理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末,全球化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已经扩散到人类的政治、文化诸领域中,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发展形成了冲击,特别是新全球化时代文化帝国主义对其他民族、国家的的文化殖民与侵略。同时,又提出了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理性构想;既顺应全球化大潮,超越狭隘的民族局限,又不受制于全球化,保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口性。  相似文献   

17.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阐释谱系,它凝聚着早期人类对生存、宇宙秩序、世间万物等的基本阐释,蕴含着某种文化原型,规定着生存于该文化系统中的群体与个体的生存意向。"夸父逐日"和"西绪福斯"作为中西具有代表性的抗争性神话范例,不仅折射出中西不同的生存历程,同时也规定了两种文化范型各自的人文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诗歌“纵的继承”和对欧美诗歌“横的移植”,由此成就了中国新诗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诗歌角色。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以及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是中国诗歌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在诗歌存在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诗歌扮演了新的文化角色。  相似文献   

19.
英汉动物名词都含有较丰富的国俗语义,这些喻义源于动物,用于社会,构成了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理解喻义,掌握词语的真实所指,必须依赖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学习语言,了解文化背景应该双管齐下。本文以汉语中的“狼”和英语中的“wolf’两个对应词为例,分析动物词的异同,希望对语言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兰冰 《云南电大学报》2010,12(2):60-62,67
花类词语在人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人们根据花的种类、生物特征、形态、色彩、气味等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由于开花植物的生长地理和气候环境不同,栽培种植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花的形状、颜色、香味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花的认识不尽相同,对"花"类词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汉英"花"类词语的文化内涵异同反映出"花"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映射出汉英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