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清朝初年 ,李因笃、顾炎武因为《资治通鉴》没有记载大诗人屈原、杜甫 ,就断言“《通鉴》不载文人”。30 0多年来无人对这个说法提出异议 ,甚至瞿蜕园 1 95 6年在其《通鉴选·前言》中附和了这个说法 ,进而认为《资治通鉴》“过于轻视文人”。考察占《资治通鉴》全书篇幅 1 3的隋唐部分 ,发现实际情况与这个说法不符。《旧唐书·文苑传》一共收录了 1 0 4位唐代文人 ,其中 2 1人《资治通鉴》也予以记载 ,事迹或雷同 ,或反而多于前书。《旧唐书》把文人中官职高的人在《文苑传》外另外立传。《资治通鉴》记载了很多这类文人 ,大量引用其文章 ,介绍其文学活动。《资治通鉴》甚至记载了不少诗句。由于《资治通鉴》是篇幅极大的史书 ,给帝王提供治国施政的历史经验 ,因而对于历史人物以关乎国家的盛衰和民众的喜乐忧愁为宗旨而加以取舍 ,即使是文学成就很大的文人 ,如果与政治关系不够密切 ,只能不予记载  相似文献   

2.
一、命题预测1.文本范围,渐有拓宽。近几年文言文阅读的文本大多选自“二十四史”等正史,如:2003年第一个文本《裴矩传》选自《旧唐书》,第二个对裴矩进行评论的文本选自《资治通鉴》;2004年四份全国卷有三份试卷的文本分别选自《后汉书·孟尝传》、《汉书·疏广传》、《晋书·吴隐之传》。可以肯定,2005年高考文本的选择依然会以“二十四史”等正史为主,尤其要注意《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但2004年文言文阅读文本的选择也有一个不能不引起师生重视的新变化,就是全国卷中有一份试卷的阅读材料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戏曲《打金枝》中人物郭子仪的历史原型进行考述,重点分析郭子仪在中唐时期建功立业而能善始善终、青史留名的主客观原因,发掘了郭子仪的人格特质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与正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差异、地名差异、官职差异、人名差异、数量差异等几个方面。时间差异包括同年月不同日、同年不同月、年份差异;地名差异有形近字异、形近而讹、方位差异;官职与人名的差异既有司马光纠正正史者、难以判断者,也有《资治通鉴》失误者;数量差异则有形近而异、错漏衍文,也有难以判断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司马光改正不少正史错误,但确实也有疏漏失误之处。当然,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湮灭,有相当一部分差异至今已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了。因此,无论在引用正史资料,还是引用《资治通鉴》资料之时,都有必要加以仔细甄别,以防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5.
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其史料主要来自陈寿的《三国志》及其裴松之注中的《江表传》,司马光在尊重史事的基础上,对语言、情节等方面进行了文学化处理,语言凝练,情节故事化,人物形象鲜明,使记事和传人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传记文本。《孙权劝学》虽是《资治通鉴》建安十五年的一个记事传人小片段,但也反映出了《资治通鉴》的编纂思想、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读《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及一些古代笔记文,总会碰到“左袒”、“左衽”这样两个词,两者有何异同呢?《史记·吕后纪》记载:“汉高祖死,吕后称制,诸吕封王.以危刘氏,太尉周勃入军中,行令军中日:‘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军中皆左袒为刘氏。”《文帝纪》亦记载:  相似文献   

7.
目连戏     
正《佛说盂兰盆经》里"目连救母"的故事,在唐、五代时期被改编成说唱文学《目连救母》(敦煌变文之一),成为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此后故事渐趋发展完善,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都城里《目连救母》杂剧能连演7天。到明代,《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剧本相继行世,大多着意渲染目连母被打入地狱,受到各种磨难、报应,而目连不避艰险,遍游地狱寻母,求佛救母等情节,很多情节都可独立成短折戏,如《下山》、《哑子背疯婆》、《王婆骂鸡》、《赵花打老子》等。因此,目连戏的演出有"两头红"的说法,就是从太阳落山开始演,一直演到第二天日出。  相似文献   

8.
东汉末,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是蜀汉开国之战。关于作战的经过,《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皆有记载,魏晋以降,研究者亦颇多。本文仅就清光绪《定远厅志》中与正史所载相悖却影响较大之说——刘备取汉中时,张飞自定远、西乡间道向汉中进军——加以考辨。清光绪五年(公元1897年),定远厅(今陕西镇巴县)同知余修凤组织纂修了《定远厅志》,在卷十九《武备志·兵事》中载: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古籍浩如烟海。在浩繁的古籍中,“二十四史”是一部珍贵的历史巨著。在封建社会里,“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隋书·经籍志》说;继《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之后,“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第一次出现了“正史”这个名称。后来,当清朝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之后,“正史”的说法,就被“二十四史”所专用,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尊崇地位。“正史”除《史记》等少数几种外,都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组织有关人员修撰的。  相似文献   

10.
明传奇《精忠记》,刻画了"忠孝节义"的岳飞形象。其中,岳飞被秦桧陷害入狱召张宪、岳云一同赴死的情节历来颇受争议,与正史记载多有不符。通过探讨传奇中岳飞形象的形成,分析传奇作者这样刻画的意图和背后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1.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针对初、盛唐以来颓靡的文风,他提出写作古文要学习先秦两汉之文,尤其是要学《史记》。《张中丞传后叙》是韩作中深得司马迁神髓之作。本文从《张中丞传后叙》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两个方面来探究韩文对《史记》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代戏曲家诸葛味水的生平、字号、里居目前各种著录、工具书均云不详,据《两朝平攘录》、《滇史》等书序跋可考知其人名诸葛元声,号味水外史等,为浙江会稽人,生活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参考地方志可考知其生平大略。他不仅有戏曲创作,而且有重要的戏曲理论文章《西厢记序》传世。  相似文献   

13.
邹自振新著《汤显祖与玉茗四梦》以全方位的视角,开放的思维,来观照汤显祖与“玉茗四梦”,力图高屋建瓴地把握汤显祖戏剧的文化价值。通过全书,人们对于汤显祖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宏观地位,将会有更加清晰和充分的认识。作者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紧扣汤显祖生平经历与创作心态,将“四梦”融于其中,进行专题性的细微考察。在作者感性的体认和智性的审视下,汤显祖的戏剧和人生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汤显祖与玉茗四梦》无疑为繁花锦簇的“汤学”园林,又增添了几许春色,是新世纪“汤学”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在明中叶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创作出“临川四梦”,并在其戏曲实践基础上建构起“唯情”论,以此作为反抗封建专制礼教的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汤显祖在戏曲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上重才情的观点同沈璨重音律的观点碰撞而呼应,形成了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而“唯情”论在这场碰撞交流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论易代修史     
易代修史是中国史学史上一种重要而极富政治意涵的史学现象,而历代的“正史”修撰正是这种现象及其意涵的典型表现。它从班固断代为史开端,中经唐代官修正史的型塑,最后形成了易代修史的规制和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它呈现出三种趋向,即从私修走向官修、从个人修史走向集体修史、从追求“成一家之言”到突出皇权正统。易代修史除了存一代之史、正一代得失的旨趣之外,还注重为易代之际的文化秩序构建历史观念基础,从对治统和道统谱系的书写之中完成易代阐释,建立新的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因梦成戏”戏曲观念,是在其“因情成梦”的独特人生体验与“以梦写情”的戏曲创作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从《紫箫记》到《紫钗记》,体现了汤显祖“因梦成戏”戏曲观念的理论自觉,之后他完全遵行了这种戏曲创作逻辑,并且进一步丰富了其审美内涵.这种戏曲观念的美学价值在于“梦”不仅是剧作家用以塑造人物、观照现实、寄托理想的重要手段,也是剧作意蕴风格、艺术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更是戏曲编创的“主脑”与关捩,其中涉及到中国古典戏曲美学诸如“虚实”、“体用”、“传奇”、“真幻”等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浪漫史上的经典之作,作品描绘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传奇爱情,戏曲同时以华丽婉转的文辞著称,正如作者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首推牡丹"。文章以恋爱人物描写、恋爱中主体双方称谓描写、恋爱中的动作描写、恋爱双方爱情心理描写以及外部环境描写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牡丹亭》中有关爱情的语言词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唐肃宗元年建巳月壬子(宝应元年四月初三),楚州刺史崔侁上表,称有尼真如得天帝所赐定国十三宝。史籍对此事的记载分为两类:一是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记载了楚州献宝的具体明目以及种数、枚数;二是《太平广记》等典籍对楚州献宝具体经过的记载添加了不少文学色彩,并对宝玉的种数、枚数做了修改。楚州献宝发生在安史之乱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要完全认识、解读此事件就需要在详细梳理肃宗末年中央及地方政治形势的基础上展开。楚州所献定国宝玉可视作一种复合型祥瑞,蕴含着肃宗的复古思想以及对安史之乱行厌胜之术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书"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中,《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关于此词的释义不全面。与史籍相关的"国书"一词在南北朝隋唐时指本国国史或前代某国、某朝的国史。在宋代范围扩大,具体包括日历、实录、会要、勅令、御集、宝训、玉牒、时政记、起居注,亦有国史(多指正史)义。元明含义与南北朝隋唐相近,清代多指满族文字。不清楚各个时代"国书"的含义会造成误读古籍的错误。此外,"国书"是春秋齐国一卿士名,当于辞典中立此义项。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引历史事件的年份、卷次等与《通鉴》上下文、《史记》、《汉书》作比对研究,指出《通鉴》胡注注释史事年份、卷次的若干讹误,并对胡注的相关文献学价值稍加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