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馆创建于1914年,现在藏书35万卷,其中合订本期刊9万卷。1982年订有医学及相关学科期刊1250种,其中外文刊985种,年进书量约1万5千册,馆舍面积3443平方米。本馆是我国医学图书馆中收藏日文文献的重点单位,订有日文刊近240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馆除为全校约八千名师生员工服务外,经常接待省内各医药卫生单位读者,也不时为其他兄弟省市提供复制  相似文献   

2.
2004年10月,理论出版社开始推出"快餐面包!时代"系列书,这套书以中学生及以上的"YA一代"(young adult的缩写,意思是保持青春的成年人)为核心目标读者,上市后销售行情持续走好。独有的针对性是这套书的魅力之一。在"快餐面包!时代"系列书中,养老孟司的《不会成为傻瓜大人的头脑》发行15万;巳卯罗纯的《正确的保健体育》发行6万册;重松清的《大家的烦恼》发行4万册,等等。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机会看到两个书展,感慨良多。 一个是9月26日开幕的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中央展区作品展),上千件展品美仑美奂,精采纷呈。据悉,北京展区的装帧展异军突起,也十分精采。另一个是刚刚闭幕的第三届北京图书节,吸引100万读者参加,销售图书233万册,金额达1865万元,读者强烈要求书市长期办下去。 把这两个书展进行类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确实有第一流的精品书,我们确实有第一流鉴赏水平的爱书人!但令人遗憾的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平时在书店里精品书难觅,平庸书常见,这究竟原因何在?这个顽症有治吗?  相似文献   

4.
日本东京闹市区一家书店,是一幢地下一层地面八层的建筑。地下室至六层楼对外营业,营业面积500坪(1650平方米),常备书12万种。 日本的书店都是书刊兼营,除去杂志1.1万册,12万种书总共备书23.3万册,平均每种书仅备书1.94册。这些书分成35类,分别陈列在7层楼中,全部开架,任读者自由选购。14万册(占60%),放在书架上,背脊朝外。4万册(占17%),平放在书台上,封面朝上。5.3万册(占25%),贮存在读者看不见的地方,准备随时补充书架和书台。  相似文献   

5.
如今台湾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议论,即不论业内、业外,你常会听到大家说,台湾每年的出书量太多了,一年达4万多种,真是可怕(从ISBN中心查询,2002年最新的统计数据为43071种,比2001年又增加了3000种)。 每年4.3万种图书塞爆子书店,消耗了资源,读者既无从全览,整个社会也无从吸收。业界、读者、社会、森林,简直是四输的局面。 真的会如此吗?出版产业真的这么笨,明知“以书养书”是饮鸩止渴,却一  相似文献   

6.
权威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新书品种达到10.3万种,但是能够在书市上真正畅销的品种也就在20%左右,它们却带给书市80%的销售码洋,可见,畅销书是书市之“金”。 和畅销书相比,长销书则是书中之“宝”。在20%左右的畅销书中,最后能在书市上站稳脚跟、不会为时间和读者所抛弃的图书,更为宝贵!  相似文献   

7.
五元钱的丛书受读者青睐黄侃现在的图书市场,书的部头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高,使读者望而生民。如果书的内容简赅一些,书的价格低一些,无疑对读者来说是一种福音。最近,我向刚从厦门出差回来的朋友借阅了一套“陈嘉庚丛书”,“该丛书共有四小册,每册定价都在一元钱...  相似文献   

8.
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现在来写此文,有下列几个原因:第一、我于1979年写出《中国文化史要论》一书(1980年出增订本),开了一张《中国文化基本书目》.有些读者看到,就来函说,我那张书目共有一百二十多种,太多了,他们不可能有空来读它.请我再为他们开一张更精华更现实的书目,最好是在三、四十种以内.我几年前也听见一位从所谓名牌大学文科毕业的中年教师说:"我在大学读书,只读间接书不读直接书,连一本中国古籍  相似文献   

9.
电子图书正在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普及,截至2006年底,中国电子图书总量为53万种,其中2006年新增电子图书12万种。纸质书读者逐渐减少,电子书读者却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增长。这大概也是周德东投诚电子书的一大理由。  相似文献   

10.
书店的书读不完,书店的书不够读。这是书业市场上存在的一个悖论。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版图书都在十几万种以上,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图书市场,读者似乎有读不完的书,然而,读者想要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书却很困难。读者找书难,而出版社的库存图书却在逐年增加,一些书还没来得及被读者了解就变成了积压品,据统计,2003年我国图书库存达60亿册。中国书业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使得书业市场呈现出一种混乱的无序状态。目前市场上的几种主要全国性书目在报道的内容上交叉重复,却又存在很多空白点,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巨大的书业市场需要书目信息的有效整…  相似文献   

11.
现在引进版图书似乎存在一种怪圈。一方面,不少出版人抱怨引进版图书市场不景气,引进版权的争夺战太激烈,想赚钱很难。可是另一方面,翻译出版物的品种,近几年仍在继续膨胀。1978—1990年,我国共出版翻译书2.85万种,年均2192种;到了1995—2003年,翻译书总数为9.44万种,年均增为1.0489万种。近几年,基本上维持在年引进大约1万种的水平。2006年,全国出版图书总计23万种,其中新版书13万种。这说明,每年出版的翻译书种数,要占到全年新书总品种的8%,在门类那么多的图书市场上,这是个不小的规模。探究销售萎缩与品种膨胀并存这种怪圈的由来,有必要考察一下当前引进版图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独立书店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是许多读者的精神栖息地。现在,面对愈来愈艰难的生存环境,众多的出版业同仁为他们的生存鼓与呼。近日,金城出版社推出了《独立书店,你好!》一书,并在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召开"独立书店的生存与解决之道"论  相似文献   

13.
财经书不好卖,是台湾出版界这一两年来普遍的共识。对多数读者来说,书卖得好不好,与自己关系不大,但是财经书卖得不好的原因,可能跟很多人的工作或是企业经营有关。财经书卖得不好可能有很多原因。整体图书市场下滑了,财经书跟着等比例缩减,这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但是,财经书经常被出版业者拿出来说,表示财经书衰退的情况比其他书种严重。财经书下滑的另外一个可能原  相似文献   

14.
前些天,我收到了一笔稿费,几十元钱,是一本25万字书的第三次印数稿酬。书又印了几万册,出版社大概要盈利万元,几万读者拿到书,更不知要产生多大的作用,可我这个作者仅拿到几十元的印数稿费。我望着这钱,不禁淡然一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相似文献   

15.
财经书不好卖,是台湾出版界这一两年来普遍的共识.对多数读者来说,书卖得好不好,与自己关系不大,但是财经书卖得不好的原因,可能跟很多人的工作或是企业经营有关. 财经书卖得不好可能有很多原因.整体图书市场下滑了,财经书跟着等比例缩减,这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但是,财经书经常被出版业者拿出来说,表示财经书衰退的情况比其他书种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一年一度的全国书博会,在繁荣出版业的同时,对各地文化事业乃至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从第一届书博会设置17个展销处,展销图书13310种、接待读者76万多人次、销售图书370万多元,到2009年第十九届全国图书博览会,设展位2420多个,参展出版物达30多万种、现场参会人员近80万人次、实际订货码洋达19.6亿元,历史记录一次次地被刷新着。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书业界一直存在着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买书难与卖书难并存。据《中国图书商报》报道,在连续四年的全国读书调查中,一直在追问读者一个问题:现在买书难吗?读者认为买书难的比例四年分别为1995年80%,1996年59.5%,1997年 59.8%,1998年 43.5%。尽管近年来买书难的问题逐年减轻,但迄今,仍有四成多读者的购书愿望得不到满足。对“买书难的原因何在”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如下三种答案,暴露出书业营销中的三大问题。有20%的读者回答:“买书难是因为出版社很少出版或没有出版我需要的书。”近几年来,库存问题成为困扰出版界的一大难题。1995年、1996年、1998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0月,理论出版社开始推出“快餐面包!时代”系列书,这套书以中学生及以上的“YA一代”(young adult的缩写,意思是保持青春的成年人)为核心目标读者,上市后销售行情持续走好。  相似文献   

19.
我从2012年万圣销售的将近6万种书中,从排名前150名中挑选出来一份书单.这个挑选不是随意的,我大体遵循的是销量和读者投票.大家也知道,万圣的读者非同一般,他们在学术图书的生产、购买、消费、阅读、推荐,乃至于传播上是最顶尖的一批人.  相似文献   

20.
与物质产品一样,当下精神文化产品也极大丰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阅读同样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数据支撑的:"文革"期间我国一年出版新书两三千种,印数也有限,找不到书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苦恼.现在每年出版的新书20多万种,重印书20多万种,两者加起来超过50万种.目前市场上可供书超过160万种(据中国可供书目网).除了书以外,还有1万多种期刊,1800多种报纸——这是纸媒的数量,数字内容数不胜数,自媒体数量更为庞大,用海量内容形容不为过.那么,在信息爆炸、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选择出版物,如何引导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