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例1】甲、乙两站之间有公共汽车运行,每隔5分钟各开出一趟,全程运行20分钟.小明乘车从甲站出发,这时恰有一辆车进站,问小明乘车到乙站,一路上遇到几辆从乙站开出的汽车?(设所有汽车以相同速度匀速行驶)  相似文献   

2.
例1 甲、乙两站相距60km,从甲站向乙站每隔10min开出一辆汽车,速度都是60km/h.一位乘客坐在以60km/h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的汽车内,正当他乘坐的汽车开动时,第一辆汽车从甲站开出,这位乘客在途中遇  相似文献   

3.
数学思维策略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总体思路,是带有原则性的思想方法,是主体接触问题或目标后的思维决策选择。数学思维策略既能指导思维模式的灵活运用,又能统帅各种具体的解题方法与模式。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策略的培养。一、化繁为简化繁为简,是一条重要的思维守则。在解题时,要从总体的粗线条上把握题目的数学图式,浓缩数量关系,将题中有关的概念或已知条件转化为较简单的数学结构。例1:甲站有汽车192辆,乙站有汽车48辆,每天从甲站开往乙站的汽车有21辆,从乙站开往甲站的汽车有24…  相似文献   

4.
解答一些思考题时,按一般方法进行分析,不仅列出的算式比较繁锁,而且其思考的意义也不大。如果对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使列出的算式比较精炼,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多向解题思路,一题多解能力有积极作用。例.第十一册P_(100)思考题。原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站开往乙站。客车行完全程需要6小时,卡车的速度比客车快1/5。卡车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列方程解应用题一定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就是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下面举例说明. 例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2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驶48千米;慢车行驶了1小时后,另有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驶70千米.快车行驶了几小时与慢车相遇?  相似文献   

6.
例1 甲,乙两站之间有会共汽车运行。每隔5分钟各开出一趟,全程运行20分钟.小明乘车从甲站出发。这时恰有一辆车进站,问小明乘车到乙站,一路上遇到几辆从乙站开出的汽车?(设所有汽车以相同速度匀速行驶)  相似文献   

7.
某市23路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开往终点站,途中要经过9个停车站。如果这辆公共汽车从开出时起,除终点站外,每个站都有乘客上车,且在每个站上车的乘客中,分别到下面各站下车的都各有一人。为了使每一位乘客都有座位,这辆公共汽车至少应有多少个座位?  相似文献   

8.
在趣味数学课上,龙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61/4小时行驶500千米,行了全程的5/8。照这样的速度,再行多少小时到达乙站?  相似文献   

9.
[题目]一辆卡车和一辆小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当小汽车行了全程的1/2时,卡车离乙地还有54千米;当小汽车到达终点时,卡车行了全程的4/5,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10.
一教师教学——“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65公里,一列慢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60公里。两列车在离甲乙两站中点10公里处相遇。求甲乙两站的距离是多少公里?”——这道应用题时,采用以下的安排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速度、时间和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出示以下两道应用题让学生口算:①甲乙两绳长相等,若乙绳截10米接在甲绳上,那么甲绳比乙绳长多少米?②李伟每分钟比小红多走5米,两人同时从某地出发,要几分钟李伟才比小红多走20米?通过练习,学生明白了两数相等,若一数增加10,男一数减少10,则两数相差为10×2;1分钟多走5米,2分钟才多走10米,如果要求多走20米的时间,就要用20÷4。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第150页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6(1/4)小时行驶500千米,行了全程的5/8.照这样的速度,再行多少小时到达乙站?一般解法:  相似文献   

12.
九年制数学教材第九册第179页34题: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6 1/4小时行驶500千米,行了全程的5/8。照这样计算,再行多少小时可以到达乙站?(用不同的方法) 这是一道较为复杂、灵活度颇高的行程应用题。  相似文献   

13.
巧求路程     
今天数学活动课上,石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丙三个车站,乙站到甲、丙两站的距离相等。小明和小强分别从甲、丙两站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过乙站100米后与小强相遇,然后两人又继续前进,小明走  相似文献   

14.
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和互相制约的,求路程须考虑到速度和时间。但(?)此形成教学方法上的程式化,无疑是一种束缚学生(?)脚,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框框教学法。作为新形势下的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努力为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机会,并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最近听某老师一节解行程问题的教学研究课,从课堂中师生活动的情况看,他在这一方面是有所失误的。在巩固练习中,这位教师出了这么一道题:“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65公里。一列慢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60公里。两车在离甲、乙两站中点10公里处相遇,求甲、乙两站间的路程”。练习前,老师发下两块微型小黑板,让两名学  相似文献   

15.
巧用v-t图像来解某些运动学题目,可收到简便快捷之功效. 例1火车从甲站到乙站的正常行驶速度是60千米/时.有一次火车从甲站开出,由于迟开了5分钟,司机把速度提高到72千米/时,才刚好正点到达乙站.求甲、乙两站的距离和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行驶的时间. 解:根据题意作出v-t图像如图1,设甲、乙两站间距离为S千米,则S=60t(1) 6060)= × 60(2)由(1)(2)解得:t=0.5小时,S=30千米. 例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B点.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  相似文献   

16.
题目从甲站到乙站80 km,其中开始的20km是平路,然后的30km是上坡路,余下的是平路.一列火车从甲站  相似文献   

17.
小学四年级有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 从甲站到乙站的铁路长600千米,两列火车从两站相对开出,甲站开出的火车每小时行85千米,乙站开出的火车每小时行80千米,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18.
同一数学问题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和不同的数学问题用同一数学知识来处理,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实践证明,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运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变化、全方位地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措施。一、运用“一题多解”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一数学问题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来解答,我们称之“一题多解”。在复习时,为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打破解题的习惯模式,变习惯性思维为发散性思维,我们可以将选定的某一习题,规定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去解。例如: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8小时行了全程的4/7,再行几小时可以到达乙站?  相似文献   

19.
[病例]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60千米,求这辆汽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病症]这辆汽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为(40 60)÷2=50(千米/时)。  相似文献   

20.
有一条公共汽车行车路线,除去起始站和终点站外,中途有9个停车站?一辆公共汽车从起始站开始上乘客.除终点站外,每一站上车的乘客中,恰好各有一位乘客从这一站到以后的每一站下车。为了使每位乘客都有座位,那么这辆公共汽车最少要有多少个座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