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三农”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渔业、渔村、渔民的报道目前似有淡化、弱化的迹象。这表现在“三渔”报道数量少,篇幅小,除涉及渔业生产或渔场环境的重大灾害危机之外,一般“三渔”报道上不了重要版面、时段、位置。分析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2.
有人把批评报道称为"负面报道",但是在我看来,所谓的"负面报道"不等于负面影响。善意的、适当的和负责任的"负面报道",对改进我们的工作很有好处,能及时提醒和帮助我们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有什么不好?——郑少三  相似文献   

3.
为基层服务、关注民生、救助弱者是新时期新闻媒体坚持"三贴近"、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如今,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性求助,新闻媒体如何才能避免"包打天下"的尴尬局面,从而提高救助性报道的成功率?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救助性报道存  相似文献   

4.
如何增加以小见大、生动鲜活的经济报道?如何增加开掘深、有内涵的经济报 道?如何增加关注民生的经济报道?如何增加凸现人的活动的经济报道?如何创新经济 报道的表现手法和版面语言?……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 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更好地推进我省 "八八战略"实施和"平安浙江"建设,浙江日报日前举办了经济报道研讨会。与会者 对经济报道的地位和作用,改进经济报道的探索和经验,经济报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大家表示,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进一步 创新经济报道的内容、形式、手段,进一步增强经济报道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 感染力,更好地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本刊特刊登与会者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5.
韦中华 《青年记者》2012,(33):13-15
只有近距离接触报道对象,才能向读者传达活生生的人物。而中国的官员,是个相当"特殊"的群体,要想近距离接触并不容易。一如何报道好一个官员?还原到新闻学理论,其实,就是如何做好人物报道。那么,人物报道有哪些要求呢?人物报道从浅到深,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从人物口中获得新资讯,  相似文献   

6.
每个媒体人在工作实践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四季歌"年年唱,如何唱出新意?民生时政报道观是《大连日报》改版以来一直坚持的方向。所谓民生,范围广,所有老百姓关注的话题都是我们报道的方向,这也为常规报道打开了一扇更加广阔的"窗"。2013年蛇年春节前,《大连日报》生活专刊部通过"欢喜蛇年全攻略"系列节日报道的实践,感受到:常规报道要想有突破、有创新,策划非常重要,以"三独":独家视角、独家观点、独到发现应对越来越无法回僻的同质化新闻资源,走"只此一家"的路子,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广播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既要忠实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及时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广播要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就要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实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关键在编辑、记者思想观念上的"三贴近"。新闻报道什么?怎样报道?首先决定于编辑、记者的选择。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广播电视台领导班子经常组织编采人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  相似文献   

8.
人物典型是典型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提起典型人物,很多人或许马上想到焦裕禄、王进喜、牛玉儒、任长霞等,人物典型是否只能"锁定"这些"重量级"人物呢?事实上,近年来,楚天金报将更多的版面留给了身边的"小人物",他们都是平凡人、普通人.今年一季度,楚天金报推出了"马路孝子"刘普林、"提琴爱人"袁春生和陈惠芳、"大义农民工"汪述恩等有血有肉、影响全国的典型人物.回顾这三组典型报道,我们感到在采访、写作等诸多环节有一些经验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9.
两会报道年年做,今年如何突破与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大战中,人民日报如何高出一筹?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三贴近",把"走转改"精神贯彻落实到两会报道中;强调"紧扣主题、紧跟议程、紧盯现场";突出抓新闻、抓民生、抓基层;  相似文献   

10.
当前,自媒体新闻作品呈现出"短平快"的特点,这使得自媒体很难有独创的深度报道。因此,有深度、有影响、有品质的深度报道成了一个新闻机构整体水平的重要体现。如何才能制作出这样的深度报道呢?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了深度报道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通过广度实现深度;要从平民视角入手,让深度报道变艰深为鲜活,易于受众接受;要有延续性,让深度报道影响更深远。  相似文献   

11.
怎样改进工作性报道,增强党报工作性报道的指导性、权威性、可读性?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三贴近"重要原则,是改进工作性报道的一把钥匙。 去年春上,中央和省委接连出台的两个一号文件,犹如阵阵春风吹遍荆楚大地,给我省农业注入勃勃生机与活力。为反映我省农村贯彻两个一号文件出现的新变化,研究新形势下农  相似文献   

12.
学界与业界常言道:经济报道有"三难",即难写、难懂、难以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固然同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及数字(据)多有关系,但症结却在写作上。如何使经济新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呢?笔者认为,经济新闻报道应该以"三贴近"为基本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何围绕"三贴近"做活  相似文献   

13.
眼下,"大数据"随着数字化纪录、存储和传输技术的日臻完善,而广泛被应用于电视新闻传播中,但在电视新闻中,"大数据"新闻的报道却出现不少重包装、轻内容,重数字、轻事件等方面的缺点,新闻要素少了。那么,如何提升"大数据"在传播中的"高颜值"成了重要的一环。笔者结合平时采访经历,从何为"大数据"和"大数据"新闻传播、"大数据"电视新闻在传播中瓶颈有哪些?如何增强"四个意识",变"大数据"为"好新闻"等三个方面,浅谈电视新闻报道如何提升"大数据"在传播中的"高颜值"。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深度报道?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教程中提出的"三层报道"概念."三层报道"认为,新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是在前两者基础上所作的评论性和分析性报道.第一层报道是指倒金字塔结构构建的"消息"或"硬新闻",而后两层,就是以深度展示新闻内涵为旨趣的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这样定义: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堪称新的时代背景下全党面临的一次"大考"。对党报而言,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者、见证者,党报如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报道,增强实效性和感染力,推动活动健康发展?其次,党报自身如何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切实把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和成效体现到版面上?第三,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不是相反?为此,新华日报从报道布局、作风文风、思想观念三个层面,立足"三个担当",进一步提升党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巴中市广播电视台《巴中新闻》栏目作为全市电视内外宣主阵地主纽带,如何在脱贫攻坚主题报道中贡献媒体力量?本文从"贯彻总书记讲话脱贫攻坚有方向""走进小康说变化老区振兴有力量""打造好拳头产品外宣竞争有担当"三个方面,以生动报道实例和策划案例,形象阐述了媒体要成为脱贫攻坚的传播者、组织者、行动者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7.
<正>三月的春风吹来,全国"两会"与您准时相约。新时代,新征程,福建的广播电视人,又有哪些新作为,取得哪些新成绩?2019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成立后面对的最大规模的宣传战役。我们以深度融合互动的全媒体思维贯穿报道全过程,大格局、全方位、多  相似文献   

18.
刘鹏 《新闻爱好者》2011,(19):68-69
作为地市级晚报,在重大战役性报道中特别是对地方"两会"报道中,有很多内容和形式,被认为是"传统""经典",因而不能改、不敢改。如何突破既定模式,在履行媒体基本职能的前提下,改革创新,出新出彩?《天中晚报》在对驻马店市"两会"的报道中,述民情、传民声、达民意,紧紧围绕"两会"宗旨,立足"两个结合",开展"三个创新",做到了"新举措、新创意,带来新气象、新形式、新栏目,呈现新风貌"。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主流媒体?是指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且有较大影响力和覆盖面的媒体。显然,要成为一个主流媒体不但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且还需要较高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两项指标作为保障。那么,如何提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从实践角度看,我认为要厘清"三个认识误区"、树立"一个核心观念"、实施"四个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20.
《档案与建设》2012,(5):5+12
赣榆地处苏鲁交界、海州湾畔,素有"江苏北大门"之称,辖18个镇、2个省级开发区、424个行政村、112.2万人口,总面积1427平方公里,沿海、平原、丘陵各占三分之一,拥有62.5公里的黄金海岸线,自古以来"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有"黄海明珠"、"徐福故里"之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