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禅宗主张人人具有佛性,而佛性则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只有通过“悟”才能去领会,去获得佛法真如。禅宗所主张的这种不藉语言文字、不假思计教理、单传心印、直达心性的妙悟顿修,是一种特殊思维活动的心理体验,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并且进入诗学,对中华审美心理体验和艺术思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禅宗文化追求“物之精也”的直觉与意念性言说,蕴含“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禅意静思和悟化“无知之知”、“无言之言”的精神皈依。为此,禅宗哲学崇尚诗禅兼具的“悟”的思维范式、诗境营造和欣赏体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生命情韵。  相似文献   

3.
1.作家何立伟和张抗抗分别说:“我素不擅思辨,乃重视直觉与情愫。”“艺术直觉在文学作品中占有如此重要和特殊的位置,这是我在写过许多小说之后才逐渐领悟到的。”科学家钱学森更认为:“许多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发展,不但依靠自己的理性,而且也需要借助自己天才的直觉。”作家们重视艺术直觉是有道理的。对艺术直觉的关注对于理解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察悟文学的本质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空灵”原本是蕴含着禅宗“悟”的文化内涵,指的是一种空明的觉心。禅宗所讲的空灵是悟到一种超越的状态。本文探讨的是文学视野中的空灵论。  相似文献   

5.
禅宗以心作为本体论的范畴,“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空、境、悟”集中体现了它的美学智慧。受众凭借审美心理的“共通感”而获得普遍的主体认同。在无意识的直觉洞察中觉醒,日常感性中获得涅磐,康德的“共通感”理论赋予悟道者以超越世俗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直觉是无准备的大脑对世界的直接洞察,灵感是有准备的大脑的突然闪光。直觉是“看”出来的,灵感是“悟”出来的。从以上两个层图把直觉与灵感区别开来。直觉的发生过程大体上可分为感知、共鸣和判断三个阶段。就直觉的本质而论,它是主客体对应相似的信息块共鸣的产物。直觉可划分为科学直觉和艺术直觉两大类。艺术直觉又可划分为艺术型外直觉和艺术型内直觉两种,它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有着从生活中捕捉原型意象、激起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和突破创造者认知心理结构障碍的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7.
“幻象”和“直觉”在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朗格认为,幻象就是艺术中的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品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幻象是生命情感的艺术载体,它具有直观性和“他性”的特征;朗格的直觉观与传统的直觉理论不同,她认为“直觉”是一种最基本的理性活动、一种特殊的表现,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悟,觉也。它是禅宗通向那神秘的探不可测的“无意识”领域的门限,严沧浪从这里得到启发,提出诗的“妙悟”说,认为“妙悟”是把握艺术本体的法门,笔者悟“妙悟”只悟出三层含意。  相似文献   

9.
“妙悟”原指佛教禅宗、特别是南宗的一种不假外求、直指内心的思想方法和宗教修养方法,后成为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艺术直觉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心理能力。“妙悟”与艺术直觉的共同点表现在:都是一种直观的领悟,思维都具有模糊性,其发生都来源于丰富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作实践。当然相似并不等于完全相同,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相似文献   

10.
由惠能开始的中国怫教市宗禅(以不简称禅宗),对整个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及至思维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如何评价禅宗的思想却有不同意见。本文仅就种宗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在认识论上处于什么地位作一分析。先让我们对禅宗的“顿悟”说作一分所。排宗所谓的“顿悟”并非指普通人的认识,而是指对人心内成佛智慧的唤醒,县一种内向思维。这一点在禅宗的经州坛经种说得很明白:“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佛教的最高智慧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悟”不能向…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尤其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对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古龙的创作也深受禅宗思想的浸润,在他的作品中时时表现出与禅宗思想的关系,即悲天悯人的情怀,以人为本的精神,彻心见性的武功及独异的艺术氛围,而这些也都体现了古龙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董其昌作为晚明禅风兴盛时期的重要引领者,在晚明多元的文化思潮中,其理论创见和艺术实践,多由禅而发,并借以体现艺术风格和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以禅入书"思想进行书法的探究正是董其昌毕生的学书之路,他的书法风格和思想与禅息息相关,彼此汲取力量,对晚明及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艺术有着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本主要从三个方面较为深刻地阐述了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画审美表现的巨大影响,即禅宗通向审美;禅宗的艺术化倾向;淡泊高远的人画。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并不等同于专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积淀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操,发展通识教育,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关诸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和综合的层面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克服传统课程中仅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弊端,而推崇一种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旨在培养一种健康发展的艺术理解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塑造健康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莫兰迪的艺术将事物原有的表象形式削减过半,推到具象与抽象的模糊边界。他的静物沉浸在安静恬淡的颜色,色彩除了表达物象的功能,更具幽静质朴的情感传达。莫兰迪的油画用类似中国“写意”的方式来表现静物,有很强的东方意境。他的油画以“实”写“虚”,以“虚”造“实”,创造了一个强大的、虚实结合的视觉影像。作品始终保持若即若离、不可预测的熟悉而又陌生,极具禅韵。  相似文献   

16.
身体是尼采生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确地为身体疾呼,肯定肉体生命,及对生命本能的张扬。而作为生命本能的欲望,其不仅开启了人们对于身体的关注,更开启了审视艺术与美的新通道。而此三者,身体、欲望、艺术的共舞又将人类的生命意志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尼采力图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身体、欲望和艺术的本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构成非洲艺术的木雕人物中的性动力是非洲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接的生命冲动、直观的本能给非洲艺术带来强烈的生命力与形式感,丰富了非洲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苏轼接受的是中国禅宗,而摈弃的是印度佛教的外形。他对禅宗的接受有三个时期最为重要,分别是倅杭时期、黄州时期和惠儋时期。苏轼人生经历的这些变化,恰恰与中国佛教禅宗史以及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有着某种内在的吻合和联系。这些吻合与联系,从宏观背景上促进了苏轼对佛禅的基本态度的形成。苏轼凤翔时期主要接受佛教艺术史,倅杭之后开始渐次深入到中国禅宗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这种转变既有苏轼个人人生经历的必然性,也有与苏轼贬谪所在地域佛禅情况的吻合,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苏轼由佛向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9.
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满足的同时,也消解了人们反抗现实的本能,使人成物质的附庸———单维人.马尔库塞认为,只有艺术才能使人摆脱这种压抑,实现人的本能解放.因此,艺术在关注现实的同时,还必须成为现实的指引,在现实中开启另一个维度———可能的解放维度,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