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2,(6):128-131
陇南白马藏族的美术文化丰富而独特,既有造型独特而神秘诡异的木雕傩面具,也有华丽精美的民族服饰和刺绣;既有古朴原始的民居建筑艺术,也包括文化寓意深厚的宗教绘画,同时还包括富有白马藏族民俗文化意味的家具以及其它装饰品等。综合起来考察,白马藏族的美术文化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即艺术形态的综合性,形式因素的独特性,文化寓意的深刻性,制作工艺的原生态性,同时也体现出美术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2.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1,(3):166-169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母体,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历史文化,陇南地域的白马人主要信仰天地日月以及山河树木等自然神和祖先神,体现了古老民族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为特征的原初性,而陇南地域汉民族的宗教信仰也体现了相似的特征,这种相似性不仅体现在信仰的神灵大多相同或相似,而且信仰的仪式和祭祀的方式也基本相同,部分宗教造像中所传达的视觉形象也体现出趋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应是古代氐羌文化的白马藏族宗教文化与汉族宗教文化在陇南地域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白马藏族民间歌曲曲调古朴原始、题材丰富多样,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情感表现的集中外化形式,是白马人代代传承、积累下来的精神食粮.其从旋律、歌词、调式、演唱等诸多方面诠释着无文字民族独有的艺术信息及文化内涵,是白马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多元文化宝库的一枝奇葩。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甘肃陇南白马民间歌曲的方言唱词、曲体、拖腔、衬词、润腔、演唱方法等艺术特色及价值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各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文化。本文以中、日两国谚语中选用的词汇、意象为切入点,比较两国含义相同的谚语之异同,从而探讨两国文化历史背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差异。  相似文献   

5.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越两国比邻而居,不管是在民族主体还是文化风俗上,均有相似之处。学术界虽有不少专家对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研究,但目前对关于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风格与中国民族文化之间的探究还不够充分。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大部分专家认为我国古代的苗族、瑶族、骆越等族群的部分人民迁徙到中南半岛后,和当地的原住民融合之后形成了越南民族。所以,研究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风格与中国民族文化时离不开对“中越跨境民族”的研究,因其特殊的组成形式对越南民族文学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羌寨作为羌族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生态场,是羌族文化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也是羌族文化最具体的固态表现与最鲜活的表现领域。透视羌寨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当前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真实情况。羌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首先培养羌民的民族自信,唤起羌民的民族自觉,提出构筑原生态的羌族村寨,发展羌族村寨的文化经济,加大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从多渠道和多层面拓宽羌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像人、替人为意涵的人俑不仅在早期中国已有制作,并作为其时丧葬礼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独特的丧葬文化,而且在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埃及的夏娃勃梯俑和日本的人形埴轮。当然三者之间也有一些差异,如造型、流行时间和制作目的等。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来源,时代性、民族性等鲜明特征体现了红色文化的本质和使命。该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对红色文化及桂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进行概念界定,且将桂西南地区红色文化按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进行分类。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意义,从中着手剖析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美术创作的重要性,并依据课程标准提出融入的3项原则,提出多种可行性路径,推广以小学美术创作为特色的红色教育,以期为教师的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传承红色基因。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而经历改制,一部分新生企业忽视了文化方面的建设,以致造成某些经营困局;而另外一部分新生企业,通过吸收消化再提升,形成鲜明特色的文化体系,成为企业发展的外在"加速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化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发现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都与其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许多文化现象是对所处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推崇,特殊的生态环境产生特殊的文化现象,文化在适应自然环境中发展,文化打有特殊的环境烙印。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饮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且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民族5 000多年文明进程发展延传的精髓,而饮食文化是其中流淌的血脉,在中华传统文化5 000多年的传承中,饮食文化贯穿其中。古语“民以食为天”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基础性地位。饮食文化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历史朝代的更迭,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俗与特征。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软实力、实现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该文运用多元文化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民族饮食文化的嬗变,以拉萨地区藏餐馆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传统藏族饮食文化已经发生了嬗变,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09,(6):62-62
无极在《实践》2007年第5期发表《略论草原文化的底蕴、内涵和创新》一文,他指出,草原民族在与中原民族不断融合并受中原文化深刻影响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在军事、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有许多惊世骇俗的创举,而且在语言文字、宗教哲学、天文历算、石窟寺庙、音乐歌舞等精神领域也有不胜枚举的独特创造。所有这些创举和创造,又几乎无一不在表明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一致性和在整个世界文化系统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杨媛 《文化学刊》2012,(4):102-106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近年来侗族以其独特的歌唱形式和歌唱文化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由此,侗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大山登上了舞台,那它就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个体,而是牵涉各种因素的文化共同体,关于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对它的保护、诠释和传承都将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势必关乎人类文化、民族文化的经营和发展。本文拟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为例,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去探讨侗族歌唱活动背后深层的文化功能.以期揭示侗族这一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并试图勾勒出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理想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4.
陇南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陇南红色文化可以丰富当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当地居民对陇南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打造有特色的城市名片。记忆场所理论为陇南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视角,该理论认为时间性记忆故事和空间性记忆场所同为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陇南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既要通过将其融入当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区文化的传播,以数字化赋能时间性记忆故事的传承;又要通过营造整体氛围、重构红色文化场景、设计系列活动的方式创新活化空间记忆性场所,从而全面激活陇南红色文化的记忆密码。  相似文献   

15.
徐琳 《文化学刊》2011,(6):100-105
索绪尔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俗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唐宋禅宗典籍保留了大量俗语,它们是历史民俗的活化石,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民俗文化风貌。对禅宗典籍中有关民俗的俗语进行分类考察,以窥禅籍俗语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文化营销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和营销界人士的关注,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营销理念和模式之一.文章从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入手,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化的特性,即文化具有可学习性、传播性、符号性、系统性、动态性、族群性、差异性、社会性和商品性九大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文化特性赋予文化营销的独特力量.也即文化营销的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17.
盛京在作为清王朝陪都时期,政治崇高地位并没有随着清统治者的入关而消失,与此相应形成的独有的特殊文化现象,从古至今被人们所关注。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陪都教育的建立、独特的宗教及宫阙典籍的“双套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沧州农业地名体现着沧州人民对特定自然和人文的独到见解。梳理研究农业地名文化可以丰富和完善沧州的地域文化研究,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宣传沧州优秀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该文通过穷尽式地整理、挖掘与农业相关的地名,从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林业、农事活动、地形地貌、政治事件、军事屯田等方面对农业地名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分析出沧州农业地名呈现出沧州独特的生产文化、历史文化、军事文化、政治文化、乡土文化和地理文化等文化价值体系。同时,该文提出4条宣传路径,以期进一步完善沧州地名文化研究资料,有效宣传沧州文化。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作为一个有着时空广度和人文厚度的历史人物,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近年来,对于文化问题的关注日益升温。而费老对于文化的研究,从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宽阔视野和独特角度出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尤其是在晚年,费老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注重吸收国外优秀的科学精神,认真思考文化的社会性,经过数十年思考与研究写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大力倡导"和而不同"文化观,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文化自觉"理论,强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对话与文化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入研究费孝通的文化观,不仅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语言文化遗产是特定族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享用的精神文化,体现着特定族群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智力活动,它承载着民众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语言既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根基。如今,一些民族的语言已经或正在消失,一旦一种民族语言消失,这种民族文化及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文化工程,应在政府主导下,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的措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