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我含泪观看了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四单位联合主办的“演讲与口才”杯全国新闻界“做文与做人”演讲比赛。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者们饱含激情,以切身的采访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真情而流畅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可以说,这是一次举办得十分成功的赛事。  相似文献   

2.
去年,是我从事新闻写作获得大丰收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在省市报刊电台上发表新闻稿件120余篇。其中《好少年李艳春舍己救人》一文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进一步采访写成通讯后,这名13岁的女孩子光辉事迹,再一次打动千万个读者的心。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发表27周年纪念日子里,李艳春被吉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赖宁式的好少年”。  相似文献   

3.
随着上海的水电维修工徐虎的事迹在全国新闻传媒上推出,徐虎已经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光辉榜样,徐虎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又一面旗帜。徐虎那种“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思想境界,他在掏马桶、通管道的本职岗位上所作出的不平凡的业绩,深深打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崭新风貌。一  相似文献   

4.
结缘图书馆     
梁震戈 《图书馆论坛》2007,27(1):144-145
翻阅我校图书馆订购的20余种图书情报学刊,可以说《图书馆论坛》中的“从业抒怀”是我最喜爱的栏目之一,看到那么多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同行们平凡、普通而又感人的事迹,我被深深地打动、震憾。作为从事图书馆工作还不到5年的一名图书馆战线上的新兵,我也想借助“从业抒怀”这一平  相似文献   

5.
新闻作品的“含心量”赵阜北京有位作家说:“我是个低产作家,我看重作品的‘含心量’。”这话十分贴切。这位作家是否低产,无从知晓,然而他说的“我看重作品的‘含心量’”,是很能打动人心的。他把作品的高水平、高质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列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我们这...  相似文献   

6.
刚迷上“爬格子”那阵子,我的写作热情很高,尤其是到报道组以后,更加勤奋,几乎每晚都要写作到一两点钟。由于我写的稿子没有感动过自己,自然也就打动不了编辑,结果“报道员”的头衔扛了几个月,竟然毫无收获。一次,我听说有个女兵连队的指导员,不顾“小家”顾“大家”,整天忙于工作,很少回家。一天她回到家,替3岁的儿子过生日时,孩子却叫她一阿姨”。于是,每逢周末,战士们便将她“撵”回家。采访到她的事迹后,我很受感动。回去后顾不上吃饭,连夜动手写稿,将采访的材料整理成为一篇1000多字的通讯。稿子发出没几天,便在《…  相似文献   

7.
2016年10月12日,湖南省档案局在长沙人民会堂举办了湖南省档案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这是湖南档案系统落实中央和省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报告会上,5位先进代表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用实际的行动,用成功的事实告诉我,要成就卓越,唯有敬业!!  相似文献   

8.
案头上放着一份《工人日报》2006年5月13日的剪报,在头版上登载的通讯《“神眼”警探》,当天笔者读到时就感觉写得不错。今天重新拜读我被“神探”刘云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也为作者精心地写作而折服——真是一篇很好的通讯。这篇1500多字的通讯,简洁而生动。主人公刘云是南京铁路  相似文献   

9.
孙倩 《今传媒》2005,(12):40
社会新闻通过报道社会中某个个体的行为、事迹来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在舆论引导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的是一种柔性的舆论引导作用,是春风化雨般的疏导,就是人们常说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也正是基于此,“情”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就应该得到更好的重视。用情  相似文献   

10.
去年的金秋时节,我赴广西参观了处于大瑶山深处的"王同惠女士纪念碑亭". 王同惠,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何以建纪念碑亭?读完碑文,原来王同惠系蜚声中外的社会人类学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的爱妻,探访她的事迹后,我被深深打动了,一颗泛起波澜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11.
孙倩 《今传媒》2005,(12X):40-40
社会新闻通过报道社会中某个个体的行为、事迹来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在舆论引导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的是一种柔性的舆论引导作用,是春风化雨般的疏导,就是人们常说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也正是基于此,“情”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就应该得到更好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陈海军 《军事记者》2005,(11):26-28
最近一个时期,一个响亮的名字——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经过军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打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在神州大地、军营内外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反响。  相似文献   

13.
记得1997年元旦,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专门制作了一期特别报道“我在1997”。尽管时隔一年,可是一些人谈起这个节目还是津津乐道。在这个节目里,一位老大妈述说的心愿是儿子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媳妇;一位大学生的心愿是找到一份既能发挥自己所长、又能使自己迅速升迁的工作;而那位女孩子的心愿则更为实际:97年找到自己所爱的人。就是这样一群最为普通的百姓,心里道出的也是最为朴素的语言,所能打动也是那些与他们有着相同愿望的人们,正如一句“好人一生平安”能打动天下所有的好人一样。应该说,《东方时空》这期特别报道最能“…  相似文献   

14.
“新丽人行”是本刊专为女同仁开辟的一个新专栏,意在倾听来自另一方天空的声音,使本刊的内容刚中更添一点柔性。欢迎广大的女性朋友就自身的经历或就工作、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发表感想和看法。——编者编辑做得久了,自己版面上发过的文稿和其中的故事,虽然也曾经打动过自己,但过后却渐渐淡化了,觉得那是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就好,不曾特别记得,而版面以外的一些人和事,却怎么也忘不掉,有的,甚至让我再三思量。胡心兰这个名字,只要想起来,我的心中就会有愧疚。因为我答应她的一件事,至今没有兑现。第一次读到胡心兰这个名字,是4年前,她给我当时编辑的《人世  相似文献   

15.
20年前,担任某县委报道组成员的我,之所以选择矿山,是因为一件伤心事刺痛了我。村里好心人给二弟介绍了一个对象,女方是我们当地乡镇上的待业青年。那年春天,二弟专程从矿山回来相亲。谁知,女方及家人竟以二弟是“井下工人”而告吹。二弟为人诚实,工作积极,相貌英俊,品行端正,是矿山的“先进生产者”。如此条件,竟然打动不了这位普通姑娘的心!我既为二弟抱不平,又憎恶这种看不起煤矿工人的世俗偏见!于是,我暗下决心:要用手  相似文献   

16.
7月4日,我在人民日报(华东版)上发表了一篇不起眼的小特写《悠悠党报情》。写的是兴化市农行开发区分理处职工钟金城,20年如一日收集3000多种党报,并于“七一”前夕举办家庭党报展览的事儿。第二天一大早,老钟专程赶到我办公室,握着我的手说:“您在文章里说我对党报的感情好比孩儿对待母亲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相似文献   

17.
马真正 《中国记者》2023,(11):116-118
<正>杭州亚运会大幕刚刚落下,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1万多名记者参与报道。在这样的盛会期间,每一名记者都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写出自己的独家。央视不间断直播,新华社滚动发稿,新媒体实时推送,在海量信息轰炸的当下,“势单力薄”的地方媒体如何在这场新闻大战中写出自己的小精彩?传统纸媒如何才能打动“Z世代”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8.
我搞新闻报道多年,也常听人感叹:“在报社没有关系,要登篇稿子,难啊!” 情况果真是这样的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记得我在采访枝城市红花套镇蔡家冲村6组共产党员吴连富一家少生快富孝敬老人的事迹报道,正准备投给《三峡晚报》和《枝城报》,当时有人劝我:“你已退休,无职无权无钱,编辑素不相识,报社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寄去也是被扔进纸篓,还是算了吧。”听了这话,我犹豫了好几天。但最后还是怀着试一试的心情将稿子投进了信箱。没想到,《三峡晚报》和《枝城报》的编辑老师都帮助我把稿子作了修改,《三峡晚报》以《“儿”是婿“女”是媳孤婆婆晚年好福气》为题,《枝城报》以《儿孝·孙效·老人笑》为题,都刊登了。这一事实对我的震动很大,我意识到,要赢得编辑的青睐,最重要的是在稿子质量上下功夫,只有高质量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编辑的心。  相似文献   

19.
央视一套近来在黄金时段推出电视剧《白求恩》。一位同事讲,剧情很感人,看得直掉泪。另一位同事在旁附和,称自己也是泪眼观看。我想,两位同事已是人到中年,白求恩的事迹对他们并不陌生,之所以能够感动得泪眼迷朦,大抵是一些历史的细节让他们泪腺失控,用文艺腔说,叫“拨动了心弦”。记得16年前我陪客人上五台山,车过五台县境内的一个小山村时,一块“白求恩纪念馆”的牌子从眼前一闪而过。我提议停车,倒回去看一看。——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山村小院,大门紧锁,只有门楣上的“白求恩纪念馆”的牌子,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有过不寻常的历史。问墙根儿…  相似文献   

20.
身在基层也不能“飘”。这是我当通讯员以来的一条体会。开始,我总认为自己是一名连队报道员,不存在什么深入不深入的问题。因此,采访像蜻蜒点水,飘来飘去,结果生动的事迹采访不到,半年多写稿70余篇,仅被采用4篇。后来我认真分析了这段时间的采写工作,认识到了稿件没有被采用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