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的主流话题是"绿色能源、循环经济、生态文明"。从战略、技术、政策等层次,探讨新能源和绿色发展对经济复苏,乃至经济、社会新革命的深远意义,分析并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障碍,如何解决全球环境、能源破局之谜是当今各国首要任务所在。作为资源、新型能源产业的大省——青海,同样面临着上述课题有待一一破解。建立"从青海看世界、再从世界看青海"的互动机制,集世界之智慧,支持在青海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6月20日-21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信部、科技部,共同在青海西宁举办"锂产业-新生态"国际高峰论坛。青海作为我国矿资源大省,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悠久,目前已经发现134种矿产,探明储量的有108种。其中,锂、钾、镁等11种矿产资源位列全国首位。其中,青海已确定将锂资源产业确定为5大新兴产业之一。高峰论坛共探锂生态此次"锂产业-新生态"国际高峰论坛先后进行高峰论坛和圆桌会议两部分,高峰论坛主题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锂产  相似文献   

3.
正青海是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立省"战略,为推动我省绿色发展奠定了大环境、大视野、大动力的坚实基础。青海,这块被称之为"众山之宗,千湖之地,江河之源"的土地,横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有着大气之美、磅礴之美、雄奇之美,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具有"全球气候形成启动器"之称。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草原、灌丛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长江、黄河、澜沧江和全国第二大  相似文献   

4.
<正>拥有"面积大省、资源大省"的优势,却一直难以摆脱"落后"、"贫穷"等标签;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发源地于一身,享有"中华水塔"的生态地位,却始终被"生态环境恶化"所困扰。青海,这个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高原内陆省份,积极践行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发展理念,巧做特色产业文章,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探索出一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经济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5.
远方 《青海科技》2014,(2):34-35
<正>近年来,借助其自身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以及"大美青海"品牌影响力,青海省着力打造旅游名省,随着国内绿色旅游消费需求的旺盛与大美青海美誉度、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青海省旅游产业得以蓬勃发展。然而,在产业收入、游客人数不断递增的背后,我省旅游产业升级滞后、旅游接待能力有限、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矛盾随之凸显,如何通过"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成为制约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青海已探明锂资源储量2248万吨,占全球储量的33%以上,全国储量的80%以上,这是"锂聚青海"的基础;西宁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拥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和新材料、新能源制造产业的基础,这是青海成为"锂电之都"的产业基地。从电动汽车的心脏——锂电池实现"青海造"到电动汽车实现"青海造",锂电之都从绿色"芯"成为绿色行。  相似文献   

7.
《青海科技》2014,(5):18-20
<正>无论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还是从青海的比较优势、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青海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青海的优势在资源,潜力在资源,希望在资源。而拥有着"中华水塔"美誉的青海,又肩负着生态保护的重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为青海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指明了方向。经过近十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并拥有世界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牦牛资源和国内最优良的藏羊资源,但多年来畜牧业经济却始终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尽管也曾竭力打造过"牛绒衫"、"牛肉干"、"藏毯"等畜产品品牌,但多为"昙花一现"或"小有成就",难有成大气候的"王者",畜牧大省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相似文献   

9.
正青海省锂资源储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是名副其实的锂资源大省。目前,青海省已初步形成了盐湖资源—碳酸锂—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锂电池组制造特色鲜明的锂电产业链,并注重发展铜箔、铝箔等锂电配套产业,锂电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形成。预计"十三五"末,全省工业碳酸锂产能将达到10万吨,中国锂产业将形成"青海系"。  相似文献   

10.
<正>青海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青海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是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青海还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为全人类提供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服务价值。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高高的山、蓝蓝的天,还有雪山、湖泊、牛羊、雄鹰、天鹅……徜徉于大美青海的山山水水,你会发现,这里随处张扬着生态文明的魅力,闪耀着绿色梦想的光环。今天,青海以自然美、生态美、发展美的秀美画卷,为大美青海乃至美丽中国熔铸了坚实的路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缘何成为青海面向未来的  相似文献   

11.
<正>基于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盐湖锂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气候条件,青海紧盯新能源产业走向和技术进步趋势,着力推进盐湖锂资源开发、电池正负极材料、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等产业,规划构建起产值超千亿元的锂产业全产业链。作为我国锂资源大省,青海境内已经探明储量的氯化锂保有储量超过了2200万吨,约占全国盐湖锂资源储量的83.4%、世界卤水锂资源锂储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青海锂资源的分布呈现高度集中、单一矿床少、品位低  相似文献   

12.
我国科技资源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技术的跨区域流动成为弥补区域科技资源差距的必然选择.该研究尝试引入跨省区技术"纯输出"这一概念来衡量跨省区技术转移,利用12年技术转移数据,运用极差、标准差等统计方法分别从省区和大经济区域两个角度发现:北京和上海跨省区技术转移以技术输出为主导,青海等省份跨省区技术转移最不活跃;大经济区域内各省技术跨省区输出差异性越来越大,技术转移主导性也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3.
<正>从单一的资源型工业经济到两大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崛起,从传统产业长期亏损到十大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进入本世纪以来,青海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量"和"质"都发生了根本转变。伴随着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步伐,青海以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完善产业链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发展路径日益清晰,但受既有产业基础的制约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结构性矛盾等深层次问题仍然需要破解。  相似文献   

14.
<正>在地域广袤、资源富集的7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着力构筑多领域推动、全方位发展的大循环格局。2012年,这一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大循环战略思想在省十二次党代会上得以空前清晰地展现。"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提出,为未来新青海建设和实现"四个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道路与方向。作为逐梦"循环"之主战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近年来所受到的高度关注、支持与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欣喜振奋。  相似文献   

15.
九江市地处四省交界处、襟江带湖,北倚庐山,曾是我国"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素有"江西北大门"之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全国著名的旅游圣地庐山等风景名胜,已发展成为江西省赣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交通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1前言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十分丰富的中藏药材资源.据统计,青海有中藏药材近3000余种,其中中药材1600多种,藏药材1200多种,特别是冬虫夏草、贝母、秦艽、锁阳、藏茵陈、大黄等地产名贵药材享誉海内外.在国家重点统计的300多种中藏药材中,青海就占160多种,是名符其实的中藏药材资源大省.因此,药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对于推动青海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增加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的科技含量、实现管理决策现代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走进青海,一个个"绿镜头"让人怡心悦目:黄河源头生态绿地——千湖湿地,"黑颈鹤故乡"隆宝滩自然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白扎林场……"染绿"的季节,大美青海绿地、湖泊、林场、湿地流青溢翠……绿色,不只是色彩,更是发展的基因。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增长,满腔"绿色"情怀的大美青海,依托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生态保护优先中不断淬炼,走出了一条将生态资源持续不断转化为绿色经济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8.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青海独特的高原生态区位所决定的;高原生物多样性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从青海生态建设的要求出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宁元 《青海科技》2007,14(6):F0002-F0002
11月8日,省科技厅党组召开"省垣科技界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研讨会"。全省18个转制科研院所、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青海大学、青农科院、省牧科院、西宁市科技局有关专家和领导以及省科技厅党组成员、机关各处室、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研讨会。省直工委书记梁建军、省委宣传部巡视员王志义、省科协副主席洛藏旦巴、省教科文卫工会等部门的领导同志应邀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问题的提出:“嵌入”未能带动我国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广西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四省是公认的经济落后地区。1986年,“五区四省”的工农业总产值之和仅及江苏省的79.1%,工业总产值之和只及江苏省的60.1%。落后与发达之间的差距之大是严重的。更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