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空城计”是广大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个故事,《辞海》等权威辞书对“空城计”的解释都和《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只是一个经典文学故事。尽管历史上确有利用空城计吓退敌兵的实际战例,但是历史典籍中并没有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记载。本文针对有关空城计的几个历史真实案例和文学故事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中心人物,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其空城计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其实是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的补救措施,却充分体现出他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胆略。文章分析了导致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及得以顺利实施的三方面的因素,并指出空城计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因诸葛亮而闻名,但据裴松之所注《三国志》及有关资料考证,三国时虽出现多次“空城计”,诸葛亮却并没有设过“空城计”。然而,历史上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空城计”,并在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因诸葛亮而闻名,但据裴松之所注《三国志》及有关资料考证,三国时虽出现多次“空城计”,诸葛亮却并没有设过“空城计”。然而,历史上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空城计”,并在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中心人物,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其空城计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其实是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的补救措施,却充分体现出他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胆略.文章分析了导致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及得以顺利实施的三方面的因素,并指出空城计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等史籍和《三国演义》等小说中有多个汉末三国时或虚或实的“空城计”故事,赵云战汉水、朱桓保濡须、文聘守石阳、陆逊攻襄阳为真实的“空城计”战例或具“空城计”色彩的战事;曹操攻定陶为一场伏击战而非“空城计”.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马谡失街亭后于西城智退司马懿的“空城计”故事,有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事实,它可能是赵云于汉水之滨战败曹操之役在传诵过程中的“张冠李戴”,其创作受到街亭之战中王平收拾残局史事的启发和《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空城计”的影响.《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空城计”,既是小说创作艺术的需要,也是社会大众接受意愿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一提到诸葛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羽扇轻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隆中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令多少世人拜倒在诸葛亮的聪明睿智下。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未动用任何刀枪箭矢,巧施“空城计”战胜司马懿,世人无不惊叹其出奇制胜的战术,佩服其雄才胆略,他的这一计也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空城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仅得益于诸葛亮的智慧,也得益于他诸如心理素质、音乐、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才能。诸葛亮“空城计”的成功,给人们留下了丰厚的大有裨益的启迪。一、强大的心理精神在司马懿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诸葛亮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鼓足勇气,面对现实,施展浑身解数来对付困难,选择与司马懿打心理战的策略,反把强兵吓退。试想,没有强大的心理精神,敢于想出这一策略吗?二、…  相似文献   

9.
<正>有历史学家考证说,"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是小说家为了吸引人而"嫁接"到诸葛亮身上的。本文只是就事论事,各位不必深究。世人多认为诸葛亮用兵如神,空城计惊走司马懿,其实只怕未必如此。先来看司马懿何许人也。司马懿乃是曹操极其看重的一个谋臣,是曾辅佐曹氏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位至骠骑将军、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后追封宣王。当时曹魏,唯一能与诸葛亮相抗衡的,司马懿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10.
杨静金 《班主任》2001,(10):45-46
"七纵孟获"的故事千古流芳,它和"空城计"一样,是诸葛亮无穷智慧的体现.这则故事里所蕴含的智慧美、人格美令人惊叹不已.我惊叹诸葛亮胸怀全局的神奇谋略,佩服他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非凡气度.把这则故事引申到教育方面,我觉得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一部《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特别是他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不是如《三国演义》中所写的神乎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编造的诸葛亮“空城计”是颇有知名度的。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也爱读《三国演义》,非常佩服书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他也成功地摆过诸葛亮式的“空城计”。 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当时郑成功在福建东南的思明州(厦门),金门等地坚持抗清,清朝再次对他诱降。为了逼他就范,又派出郑亲王齐尔哈朗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带领三万大军会  相似文献   

13.
朱艳平 《文教资料》2007,(11):57-58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空城计对于现代社会的军事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纵观《三国演义》,虽然人物纷纭,但在众多人物中,真正能够与诸葛亮相抗衡的恐怕也只有司马懿一人。书中九十五回,诸葛亮用空城计战胜了司马懿,成就了自己的威名,但这场较量背后也许埋藏了众人忽视的计谋。  相似文献   

14.
胡序知 《山东教育》2004,(35):59-60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三顾茅庐、隆中对策、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一幕幕有声有色、成武雄壮的活剧,千载传诵,有口皆碑。为此,诸葛亮被世代人们赞颂为智慧的化身——智圣。  相似文献   

15.
太阳 《中学生百科》2011,(21):30-31
无知者无畏,但有知者更无畏。这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作家、外交家、木牛流马专利的发明人诸葛亮先生在他的论文《我是如何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中告诉我们的。诸葛亮先生绝顶聪明的形象早己深入人心。但有一个现象让人奇怪,有些  相似文献   

16.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脸炙人口的故事。读过这个故事的人没有一个不喷喷称赞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非凡胆识。在瞬息万变的事态面前,诸葛亮何以有如此超人的镇定、过入的才智和惊人的胆识呢?一是诸葛亮用计之前,对自己十分了解,否则决不会走此冒险一招;同时,他更了解深通韬略的司马戎对自己的认识,即“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这说明要做好任何事情,知己知彼,极为重要。二是诸葛亮在设计空城计的过程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否则,不能料事如神。在日常生活中,事物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们思考甲事物的某些特点时,常常…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智慧和谋略的化身,他只要眉头一皱,就出来一条计谋.其制造计谋的速度就相当于现在的电脑。著名的36计中的空城计,就是他的发明专利。诸葛亮不但谋略超群绝伦,而且选择  相似文献   

18.
明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编写了诸葛亮西城弄险,设“空城计”,弹琴退仲达(司马懿)的故事,后人又据此  相似文献   

19.
故事简介:诸葛亮进驻西城,听说司马懿将乘胜攻取西城,而所部精锐已经全被派出去了,西城空虚。在万分危急中,诸葛亮定空城计,让士兵将城门大开,自己坐在城头,抚琴饮酒来等待司马懿。司马懿带兵到了城下,见状生了怀疑之心,他知道诸葛亮向来谨慎,以为城内一定有伏兵,于是就撤退了。到探明白了又返回,诸葛亮  相似文献   

20.
史峰  尉学君 《师道》2006,(2):28-29
听了尉老师讲授《草船借箭》一课,大开眼界。上课了,老师说:“这一节课,我们将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节语文辩论课。《三国演义》中评价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用险,唯‘空城计’为生平唯一一次用险。同学们同不同意这种说法呢?”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我不同意诸葛亮一生谨慎的评价。诸葛亮实际上是个用险专家,他常常用险,比如‘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一次险胜,甚至险于‘空城计’。”老师:“这么说来,你认为孔明此次借箭是‘险招’,对吗?”“老师,是的。”又一生起立:“老师,我认为‘草船借箭’并不是用险,而是诸葛亮胸有成竹,稳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