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动+之+名”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结构。文章以《史记》中出现的“夺+之+名”和“为+之+名”结构为例,以充分的理由证明前人研究中通过变换分析和古人的注释来证明“之”=“其”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从而证明整个结构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很+有+名词”及相关句式,如“很+有+数量词+名词”、“大+有+名词”这样的结构较为常见。问题的焦点集中在此类结构中名词的性质,并据此对“很+有+名词”不同的否定形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对母语不是汉语的学习者有所帮助,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减少误用、滥用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3.
“姓+称呼语”传达说话者起码的尊敬和礼貌,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称呼模式,但并非所有的“称呼语”都能和姓搭配面称。在影响“姓+称呼语”结构的因素中,地位、年龄、亲疏、音节等因素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中“N+之+VP”结构。是常见但复杂的一个结构。其之所以复杂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的“之”用法非常灵活。据我们分析,其中“之”,可作助词、副词、连词或代词四大类,又可细分为十五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虽悖常规,在使用中却相当流行。根据基于使用的模型分析,孩结构的合成过程表现为一个连锁认知过程,包含了感知、选择、激活、范畴化和整合五个认知步骤。该合成过程不仅表征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合理性,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史记》中“所”字结构主要包括“名(代)+所+动”、“名1(代)+所+动+(之)+名2”、“名(代)+之+所+动”、“名1(代)+之+所+动+(之)+名2”、“其+所+动”、“其+所+动(之)名”等六种格式,这几种格式存在着三种共现情况。“名(代)+所+动”是主谓结构里面加助词“所”,而“名+之所+动”里面的“之”只是古人用来凸现说话重心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7.
“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这两道题的答案均为A,并且都考查了“have+宾语+……”结构的用法。 动词have在英语中使用广泛,搭配能力强,所以测试其用法的试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本文将对“have+宾语+……”结构的构成及用法作一具体例释。  相似文献   

9.
“疑问词+不定式”结构有一些固定形式和特别意义,对这一结构进行正确分析,有助于该类不定式短语的学习和掌握。  相似文献   

10.
“NP+VP+得+NP+VP”结构在汉语中有很多,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NP+VP+得+NP;+VP”,如“张三打得李四站不起来”、“他吓得小孩哭了”等,第二类为“NP;+VP+得+(NP.’s)NPi+VP”,如“他兴奋得脸红了”、“他走得脚疼了”。虽然两类就看上去相似,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下面我们就详细地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11.
12.
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豪杰译”是晚清小说翻译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旨在阐释“豪杰译”的定义,进而在格莱斯(Grice)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的理论框架下探讨“豪杰译”的特殊性,最后分析其形成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3.
婉约词与豪放词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题材范围、所表达的感情、感情表达的方式、表现方法、语言运用、对音律的态度、最后造成的意境、给读的感受、总体风格与审美效果等。例如:以题材范围来看,婉约词不外乎男女恋情、离别相思、伤春感时,多局限所谓“艳科”之范畴;豪放词则大致国家盛衰、时政得失,小至个人理想抱负、日常感受无不可入词。当然在实践中也有将两种风格完美结合的典型。  相似文献   

14.
语气词“好“形成于晚唐五代,源于形容词“好“的主观化。这一过程中,“好“的语义逐渐弱化,同时主观评注性功能增强,“VP好“这一格式的句法语义重心前移。“好“从静态描绘到动态评价再到劝慰、命令,这是一个语用推理过程:VP很好→希望(受众)VP。  相似文献   

15.
16.
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曲诸生”,故有诸号。杜甫自言“故里樊川”。以往研究将少陵,杜陵,杜曲,樊川看作几个不同的地方。本指出杜曲位于少陵原(即杜陵原)与樊川结合部。唐代杜氏家族住原上杜曲堡子,原下是杜氏花园。杜甫所谓“少陵”、“杜陵”、“杜曲”、“樊川”实为杜曲一地。杜甫诸号均来自故里杜曲。  相似文献   

17.
我们考察的"动词-名词/数量-数量/名词"结构是数量结构中的量词是名词的专用量词,可以组构"数量.名"定中结构的情形,本文将对"名-数量"与"数量.名"做宾语的结构差异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曾经+的+NP"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经”是现代汉语常用的时间副词,一般用作状语.近年来经常出现在“曾经+的+NP”搭配方式中.本文对这种搭配方式形成的原因、条件及NP的语义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几种说法进行商榷.我们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兴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9.
从史学研究的视角看,“崔浩国史案“案发的原因是崔浩利用撰修国史,调整汉族士族门阀在整个拓拔政权中的地位,受到拓拔最高统治层的打击而致.从本质上看,“崔浩国史案“是不同文化背景的门阀士族在调整政治秩序方面的矛盾冲突,也是汉族门阀与鲜卑统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在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安徽枞阳方言话语标记"好人吧"的核心义是表否定,主要包括对观点的否定和对言语双方所提及的事物的否定。其语用功能表现为弱化语力、标示劝止和话轮延续三个方面。话语标记"好人吧"是经过否定语境中重新释义而来,语法化和词义的主观化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