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先锋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孟京辉在导演手法上汲取传统戏曲重视假定性,注重表演的虚拟性和间离性,在戏剧观念上也汲取了戏曲的“娱人”文化品格,为先锋话剧注入传统戏曲因子,焕发新的活力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曹禺的话剧是诗与戏剧的结合。他的话剧创作,从情感态度到表现手法,从主题内容到表演效果,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曹禺的话剧是真正的诗化戏剧。  相似文献   

3.
舞台假定性是新时期话剧演剧的重要美学原则.戏剧家在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的探索与变革,突破了长期以来中国话剧舞台斯坦尼体系独尊的局面,中国话剧舞台艺术创造更为绚丽多彩.而如何处理舞台假定性与戏剧传统,尤其是舞台假定性与戏剧精神的关系,新时期话剧演剧也给人们留下了必须认真思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三大戏剧理论的斯坦尼体系、布莱西特体系和梅兰芳体系实际上有许多相融的地方.如对现实主义的共同追求,注重表演的真情实感,寓教于乐等等.这三大体系对中国当代戏剧理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焦菊隐融斯坦尼与梅兰芳体系于一身,创立中国自己的演剧学派,黄佐临则把布莱西特和梅兰芳结合,创造出既现代化又民族化的中国戏剧形式,徐晓钟融会三家,创造了从"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拓宽的戏剧艺术,从而使中国当代戏剧理论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主题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社会哲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为初创阶段,主要是厘定学科内容及研究方法;90年代初期至中期为起步阶段,着重于发展哲学的研究;90年代中期以后可谓纵深阶段,对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科观念,诸如社会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确立了社会哲学研究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6.
焦菊隐以戏剧导演著称于世,而在20年代,他曾是活跃于津、平(北平)文坛的青年作家。在1922年—1924年之间,他受“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激励,与赵景深等文友一道,在天津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团,并创作与翻译了一批文学作品。下面着重就焦菊隐早年在天津从事文学活动的情况作一概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阅读要点] 1、明确单元特点我国古代没有话剧,均为戏曲。由“五四”时期发展起来的现代和当代戏剧,其主体为话剧。话剧发展到三四十年代已达到高潮,出现了像《雷雨》这样的佳作。新中国成立后,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更是赢得了戏剧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又有话剧《茶馆》、《关汉卿》等优秀作品问世。外国戏剧源远流长。最早兴起的是古希腊戏剧,至文艺复兴以及19世纪,欧洲戏剧创作先后出现过高潮,产生了世界级的大师,如莎士比亚、易卜生等。外国戏剧对中国话剧的诞生、发展,都曾起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洛夫为当代华语诗坛杰出诗人,其诗歌创作生涯已跨越半个多世纪。50余年的洛夫诗歌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至20世纪末,近期新世纪以来;并在洛夫生平、诗学理论、创作阶段、整体风格、审美意象、张力系统、语言特征以及代表性诗歌文本的研究等诸多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并产出了一批丰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世纪英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思想、重要改革实践为主线,将其概括为5个阶段:1、20世纪初至30年代,新技术引发了"音乐鉴赏运动";2、20世纪40-50年代,战争及战后时期凸显音乐的精神教育功能,强化音乐表演传统;3、20世纪60-70年代中期,受先锋派音乐家影响,专业作曲家将当代音乐引入课堂,实施作曲教学;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音乐教育研究趋于理论化,通俗音乐进音乐课堂; 5、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世纪末,政府对教育管理力度加强,<国家课程>的出台为音乐教育的评估和学科地位提供了法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金梦 《外国语文》2023,(3):51-56
王晓鹰导演的话剧《理查三世》于2012年在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上演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聚焦戏剧中的“空”问题,比较彼得·布鲁克与中国戏曲的相关论述,并将其用于分析王晓鹰版《理查三世》的导演创作特点,以期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为中国当代戏剧呈现如何创新提供另一种思路。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中对戏剧本质的看法在某种意义上将戏剧回归到最原始的空间美学状态,这体现在他对莎士比亚戏剧精神的把握,尤其是在莎戏排演中对时空的把握和演出与中国戏曲的时空美学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充满了“假定性”。  相似文献   

11.
台湾戏剧家马森在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影响下 ,6 0年代至 80年代创作了“与五四以来的中国话剧传统大异其趣”的“脚色”戏剧 ,90年代马森的两部新作又显示了回归传统与现实主义的倾向 ,因而在台湾当代剧场划出一条内涵丰富的回旋轨迹  相似文献   

12.
宋金时期是中国戏剧观念转变与曲唱理论产生的时期,尽管这一时期以表演为主的"剧"观念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曲、舞在戏剧表演中成分增加了。对于"曲"演变历史的回顾与记载,反映了中国戏剧观念正于此时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与这种观念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中国早期曲唱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也是话剧中的经典。台湾1986年首次公演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新版《暗恋桃花源》于2010年再度演出,将现代与传统戏曲越剧相结合,产生了"赖氏话剧",国内话剧市场本来的萧条状况被打破。本文拟从戏剧矛盾冲突复杂、"间离效果"的后现代特征、戏剧语言的"留白"等几个方面探究《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希望能够阐发当代舞台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第三代导演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电影观念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局限性,但其影片并未因为过度强调而失去叙事魅力。第三代导演的民族化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学习苏联模式,并未形成民族化意识;二是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民族化意识开始觉醒;三是20世纪60年代民族化意识开始觉醒;四是到了新时期,民族化成为了导演们的重要议题。在民族化意识觉醒的过程中,第三代导演从叙事空间的表达和借鉴传统美学观念两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黄灿然是"朦胧诗"以后有影响的诗人。简洁、朴素、智性,获得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二十余年来,黄灿然的写作质量平稳,诗艺日益精进。其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为第一阶段,1998年至2005年为第二阶段,2006年之后为第三阶段。论文试图通过对诗人创作的三个阶段的勾勒与分析,揭示出其诗歌的优异性以及诗人在当代华语诗坛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山东戏剧界已经出现了“戴路现象”,即剧作家戴路创作的话剧,接二连三地冲击着很不景气或称之为走向衰落或称之为走向低谷的戏剧界,观众为之一振,专家为之击掌,领导为之颔首,营造出山东戏剧的一方繁荣,对当代中国话剧的断裂危机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补救.戴路现象的本质,在于戴路剧作.(诚然,导表演等舞台因素也起了作用,但从根本上讲,剧本在这一现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对戴路剧作进行序列的剖析,诸如意识形态,艺术和审美趣味、民族心理、文化价值、戏剧观念及其形式走向等等的剖析,不能说会使戏剧立即出现一种有序的、发展的灿烂夺目的状态,但至少会为九十年代十分寂寞冷落的舞台带来一种崇尚实验、崇尚艺术探索的宝贵精神.戏剧理论家已作了许多颇有建树的研究,本文则只是对《戴路剧作选》作些散点审美透视而已.  相似文献   

17.
潘懋元、肖海涛在《教育研究》第10期发表文章指出,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改变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和先导。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的拨乱反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新世纪改革  相似文献   

18.
李健吾对于"戏剧性"理论的建构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步确立了以"人的内心情感激变"为依据的戏剧本质体认。这种戏剧体认以人为本体,以强调现代人的情感困惑为思维感知方式去追寻作品的内在意义,是对中国话剧"战斗传统"的一种补充,是"人的文学"精神的体现。然而,如果说李健吾的戏剧观念在20世纪30年代初露锋芒的话,那么到了40年代及其以后这种锋芒却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绚烂而是逐渐地趋于沉寂,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与偏离。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风雨飘摇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则在于李健吾自身戏剧理论建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正>课型:鉴赏课年级:高一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上海高中音乐必修6《音乐与戏剧》、高中音乐选择性必修4《戏剧表演》教材分析:赏析部分的内容有教材中给出的资料有话剧《中国梦》《商鞅》《狂飙》等;活动部分的内容参考了高中音乐选择性必修4《戏剧表演》第二单元“语言基本训练”、第三单元“表演训练”,适当结合课外资料进行欣赏和实践。本课首先从话剧《商鞅》中的配乐引入,让学生对话剧、戏剧配乐等概念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其次,围绕话剧表演进行活动设计,以语言和动作表演为主,配乐为辅,进一步对“如何在舞台上表演”“如何为戏剧选择恰当的配乐”有一个更具体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称焦菊隐的"心象说"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存在误解,"心象说"应该看作焦菊隐综合体验、表现及中国传统戏曲理论的结果,然而,通过考察焦菊隐研读斯氏著作的史实,并将焦菊隐所论与斯氏相关著述对读,可以看出:焦菊隐所说"在你生活于角色之前,首先使角色生活于你"虽非斯氏原话,但也不是随意杜撰;而焦菊隐对斯氏《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有关"性格化"的理解,恰与斯氏手稿之言不谋而合。焦菊隐的"心象说"并未违背斯氏体系精神,只是在方法层面上有所不同,故与其说焦菊隐的"心象说"是综合三家之说的产物,不如说是斯氏表演体系的中国变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