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胜利油区化学驱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开展化学驱项目评价方法研究,对比总量法和增量法的评价指标的差异,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为胜利油区化学驱项目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热采,气驱,化学驱是目前规模化应用的三大提高采收率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热采技术主要为蒸汽吞吐,蒸汽驱和SAGD,规模化应用的气驱技术主要为∞2混相驱和烃混相/非混相驱,化学驱技术主要在中国应用,聚合物驱已进入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胜利油田Ⅲ、Ⅳ类油藏和聚合物驱后油藏总和约为7亿吨,资源丰富,成为今后化学驱的主阵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研究其微观驱替规律,有利于油田现场的应用和推广。本文详细分析了聚驱后二元驱的驱油效率、波及效率对剩余油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7,(15)
泡沫驱油作为继水驱、化学驱之后新的驱油方式,以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是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本文简要叙述了泡沫驱油的基本驱油机理,分析了空气泡沫驱、氮气泡沫驱各自特点,对不同类型泡沫驱油在油田的应用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泡沫驱油的优缺点,对存在的问题做了阐述,并提出了泡沫驱油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锦16兴隆台油层是欢西油田最大的稀油开发区块,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的"双高期"。在油公司的统筹安排下,锦16兴近年来实施了由单一注水开发向泡沫驱、二元驱、细分调注水、调驱等多元开发的转变,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调驱可行性分析,在二层系开辟化学驱的同时,2010年在一层系实施了5井组调驱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为进一步提高调驱效果,对原调驱设计进行了优化完善,主要包括剩余油分布研究、调驱体系选择、调驱层系配置等方面,在三层系优化实施了3井组,截至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孤东油田六区3-5注聚区为例,对改善化学驱开发效果综合调整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总结出了调整井网转流向、强化极端井治理、提液引效等四项综合调整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开发效果,对其它同类油田的化学驱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化学驱方案设计需要,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增油量基础上,用统计回归方法进行化学驱增油量预测,为方案设计优化提供了依据。该方法简单易行,经过与吉林油田某区块试验效果对比,符合程度较高,具有较强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田红燕  涂漫  林海斌 《内江科技》2011,32(12):25+27-25,27
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采油技术是继热力驱、化学驱、聚合物驱等传统方法之后,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及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在即将枯竭的油井开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一项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本文详细介绍微生物采油方法的作用机理,研究现状,以及提出未来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9.
乔明 《中国科技纵横》2014,(12):177-178
二元驱地面工艺的核心技术是控制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损失率,粘度损失率增加会导致驱油效果下降,同时增加运行成本。通过对二元驱地面工程配注水质的筛选和优化,采用软化工艺去除水中的铁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减少上述离子对聚合物的化学剪切,可以有效降低二元驱注入体系的粘损,提高注入体系粘度。  相似文献   

10.
油田污水结垢问题及防垢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油田结垢现状,研究分析结垢成因机理分为四种:不配伍混合、自动结垢、蒸发引起的结垢和气驱或化学驱引起结垢,总结分析防垢新技术发展为化学法防垢、物理法防垢、工艺法防垢等防垢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钧  陈明媛 《大众科技》2013,(4):89-91,225
蚊蝇等害虫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危害。蚊香、灭蚊剂等传统的驱灭蚊子方法不仅使它们产生了抗药性,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1]。本文通过分析蚊子的生活特性,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仿生学和物理技术等非化学方法实现了绿色驱灭蚊子。经实验研究,该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更加环保、高效。  相似文献   

12.
李颖 《内江科技》2012,(3):146+198
胜利油田陈25块为薄层稠油油藏,应用水驱方式开采后,油水流度比大、油井含水高,严重影响了区块整体开发效果。需尝试新的开发方式,提高单元开发水平。在细致地油藏地质描述、开发效果评价、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水溶性自扩散体系水溶液室内驱替实验、经济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对陈25区块实施并完成了自扩散降粘剂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行注水井伴注矿场实验后,效果显著,该块增加了水驱油效率,提高了渗流能力,经济效益显著,达到了化学驱油、降水增油的目的,解决了陈25单元薄层稠油区块改善水驱效果的问题,对稠油区块的开发具有很好示范作用,具备广泛的推广价值,为水驱薄层稠油油藏探索了一种新的经济有效的改善水驱效果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杨美华 《内江科技》2012,(2):102-103
二元复合驱技术已经在孤东油田一类油藏中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本文针对一类油藏化学驱接替不足的问题,在孤东三四区开展了二元复合驱在二类油藏的推广应用,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根据动态变化加强综合调整,分砂体完善注采井网,应用分层注聚工艺缓解层间矛盾,配套高低压井治理及油井提液技术改善二元开发效果,扩大见效规模,二元复合驱技术在二类油藏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矿场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低渗透油藏在我国已探明原油地质储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这一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石油能源的日益枯竭,低渗透油藏气驱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技术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据有关文献,国内近年发现和未投入开发的油田主要以低渗透油田为主,约占发现储量的50%~60%,其中特低渗油藏在低渗中占60%~70%.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将会是我国石油稳产和增产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三次采油的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驱、气驱、热力驱和微生物驱,其中的气驱包括CO2混相/非混相驱、空气驱、氮气驱、烃类气驱和烟道气驱等.对于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开发技术,室内实验和油田先导试验等大量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注气方式,其开发效果也不同.它们的驱油机理、驱替类型、注入方式、提高采收率的主控影响因素、适用性、经济性和优缺点不尽相同,对其进行横向对比和深入分析具有重大科研意义和生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因其原油黏度高,不适合转化学驱,但转热采可大幅提高采收率。林樊家油田林东馆三段地质条件复杂,地层敏感性强,供液差,产能低,油稠,出砂严重,多年来采用了各种工艺措施,均未取得好的水驱开采效果。在分析低效水驱原因的基础上,论证了水驱转蒸汽热采可行性。开发实践表明,低效水驱稠油油藏通过转热采可大幅提高采收率,同时研究成果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I0011-I0012
<正>[导读]至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三次采油增油技术进入纳米时代。科技日报讯(记者瞿剑)据中国石油最新消息,其旗下长庆油田在陕北定边胡尖山油田新五区应用邦德007MD膜剂驱油新(工艺)技术试验,9口油井300天累计增产原油达1136.86吨以上,展示了该技术在致密油储层增产上的独特价值。至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三次采油增油技术进入纳米时代。据介绍,邦德007MD膜剂是一种新型的纳米膜驱油新技术,其驱油机理有别于传统的化学驱,主要是使岩  相似文献   

17.
从石油开采实践来看,我国油田以陆相沉积类型为主,品质不均匀,且蜡、芳烃的含量较高,原油黏度过大,注水开采难。当前,国内主要借助碱、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而构建低浓度复合驱体系,以提高趋油效率。但在应用中,因普遍面临的成本高、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复合驱技术在国内发展受限。本文主要阐述化学复合驱技术的原理、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发展和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8.
"二三结合"开发模式,即二、三类油层各自独立部署一套井网,同期布井,同步钻井,协同射孔,完善注采,平衡压力,先期水驱,后期三采,实现二三类油层同步开发。该试验区水驱开发阶段从2007年开始,经过近9年的水驱挖潜试验,含水已经接近98%,即将进入化学驱开发阶段。在化学驱前,通过结合开发实践,筛选确定了注采井网适应性评价、注采压力系统评价、采收率及可采储量评价、含水率及含水上升率评价、注水利用率评价、递减率评价等13项特高含水期油田的综合开发评价指标,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了各项开发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针对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弊端,提出了一种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准确、适用性更强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终综合评价了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水驱阶段开发效果,标定水驱最终采收率,对二三类油层的开发调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孤东油田七区西Ng5^4-6^1无碱体系的二元复合驱与同类油藏的聚合物驱在动态特征、见效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无碱体系的二元复合驱与单一聚合物驱在注入过程中的压力变化、驱油效果的异同点,从而深化了二元驱与聚合物驱油机理的认识。对今后二元驱与聚合物驱方案设计、动态分析及效果评价具有指导作用,并为二元驱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是针对普通稠油特点,结合国内外稠油化学开采经验,进行室内降粘剂驱油实验研究,定量给出该方法用于稠油开发的各种参数和可以达到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