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负面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200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相似文献   

2.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200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这些要求为中小学布局调整确立了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3.
宋亮 《教育》2012,(1):23-24
撤点并校的提出是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当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相似文献   

4.
何东英 《湖北教育》2002,(12):25-25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随着人口出生数量的变化,适龄儿童逐年减少,新的一轮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正在各地平稳有序地展开。如何处理好新形势下布局调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了许多的成效。但是,通过对贵州省D县和M县的调研发现,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片面追求规模效应和调整速度,大量撤并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现象。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大量撤并,带来了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当前学校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布局调整要因时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当地经济、交通状况与学龄人口变化,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方,应适当保留村办小学和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村小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观点     
《福建教育》2007,(4):4-4
【农村中小学调整布局不得强行撤并】近日,教育部要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时,要将调整方案向当地群众公示,不得简单从事强行撤并。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时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教育部表示今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  相似文献   

7.
《教育文汇》2007,(5):12-13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今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相似文献   

8.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今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化调整学校布局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从实求知的视角,当前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不均衡和依靠单一因素来作决策的问题。要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真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政府要坚持从实求知,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对学校布局调整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构建农村树型学校结构,满足农村学生就近入学与享受高水平教学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 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一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布局调整,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并积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正】调整中小学布局,实行规模办学,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这既是国务院向基础教育提出的一项新的战略任务,也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媒体链接     
《江西教育》2012,(31):38-39
国务院下发《意见》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意见》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需要。农村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意见》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处理好提高教  相似文献   

13.
陈立静 《湖北教育》2004,(20):22-23
举办寄宿制学校是适应农村教育工作新形势、提高农村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一项有效举措。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有条件的地方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  相似文献   

14.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课题。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城镇化、工业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持续减少,各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布局调整。布局调整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优化了教师配置、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但同时出现了学生上学远、路途不安全、寄宿制学校条件跟不上、农村群众负担加重等问题。下一步,应把农村学生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作为优先领域,下大力气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提高农村教师水平,保障农村学生上学交通安全,促进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调查显示:学生家长对以"四个集中"为原则的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态度县际差异大,多数家长认为中小学布局调整没有加重经济负担,没有导致大量学生辍学,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建议今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顺应学校自然消亡、监控学校转移性消亡、杜绝学校强制性消亡,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培养全科教师、推广复式教学;实行星系管理、统筹教育资源;配置数字资源,提高经费标准。办好村小和教学点,克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保留村小和教学点、增加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编制,控制农村寄宿制小学。扩展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县域内教育与经济双赢。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存在部分教学点被不合理撤并的现象,影响了偏远农村学生的就学及学习效果。本文以G省X县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对该县农村教学点撤并的过程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学生上学距离应在一千米以内、上学时间应在半小时以内等完善教学点撤并和学校布局规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教学点,初步整合了当时的农村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两基”攻坚和“普九”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再次受到高度关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  相似文献   

18.
杨学诗 《山东教育》2009,(10):64-64
近些年来,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广泛展开,各地政府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在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通过合理调整教育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素质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地方     
《教育》2013,(12):13-14
河北:偏远农村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 日前,河北省政府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意见》,要求全省偏远农村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不得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撤并学校。农村校布局要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和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合理布局。河北规定,各县(市、区)要合理确定县域内教学点、村小学、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以及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比例,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小学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2公里。  相似文献   

20.
李安国 《教育文汇》2013,(12):14-15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撤点并校”。十多年来,“撤点并校”产生了明显的效益,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队伍的优化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撤点并校”也引出了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足、一些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那么,在“后布局调整时代”,面对“撤点并校”引发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本文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