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受美学充分肯定读者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在文学文本中存在着一个“召唤结构”,也存在着“意义未定与空白”。“空白”就是指“作品中未实写出来或未明写出来的部分,是作者有意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内容。”“空白”不但赋予读者参与创造作品意义的权利,而且能够主动地召唤读者进入其中,  相似文献   

2.
文本中的“空白”就是指作者未写出来的部分,但写出来的部分却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在教学中,如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文本的空白,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达到个性化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我们必须意识到"诗无达诂"中还有"诗"在,"空白"之外还有"文本"在。文本中已经写出来的部分其实是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这正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种规范。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怎么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把他读成李尔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也不至于把她读成薛宝钗。  相似文献   

4.
文本空白.就是作者没有写出来的或者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是召唤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它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回味的余地。正是这些空白触发了读者的思维,使读者与文本更加走近了一步,在文本中可以填补自己的感悟,使读者与文本有了感情交融的场所。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也有“空白”艺术的问题。教学上的“空白”指的是教材中文章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或已写出来欲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留给读者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时间,或使读者透过已写出部分去质疑、想象思考,从而获得对课文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说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空白”是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呢?一、“空白”能使学生生“疑”,为探究提供动机“疑”是学之端,思之源,创之基。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使他们发展。”现代教育心理…  相似文献   

6.
“留白”本是绘画术语,指中国画构图中的无墨处。如八大山入画鱼,纸上唯鱼一物,其余全为空白,即为“留白”。观赏者可于此留白处感到满幅是水。诗歌文本作为一种召唤结构,其中也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其一是作者已经在文本中明确表现了的部分,称为“实”写部分,它构成文本的浅层结构;其二是作者在文本中没有明确表现的部分,称为“虚”写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体现了当代文本解读观,即摒弃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把文本解读的重心转向"文本—读者",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当然,"对话"的前提是在文本解读中生成自己的意义,意义的生成"往往需要探究文本后面的一些心理、社会的因素,这时候,引进相关的‘同题’、‘异质’的文本材料,往往能够使得课文中模糊的意义显得清晰起来"。这种引进材  相似文献   

8.
沈文慧 《现代语文》2004,(12):13-14
文学作品的空白是指文本中未呈现的部分,它是文本结构中的"无",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倒叙、穿插、跳跃、意识流、时空交错等.最早明确提出空白这一概念的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伊瑟尔所说的空白的含义大致有三重:第一重,相对于文学形式而言,空白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含蓄的笔法,是无法之法的暗示;第二重,相对于接受者的审美感受而言,空白是一种召唤,是以不全向全作出的诱导,是通过未到顶点唤起读者对顶点的期待和想象,它通过悬念引导读者对最终意味的具体实现;第三重意义是指空白组织和构成了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建构活动,最终形成审美意境,呈现艺术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的作品,常有”空白”。所谓空白,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觉地创造一个个审美对象,创立新的审美视野与境界,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文学空白通过学生的再造想像而弥补起来,可使之具体化、深刻化。  相似文献   

10.
《同学少年》2015,(4):12-13
<正>有的同学在写记叙文时,虽然知道要如何选材、组材,如何使记叙文的五个要素俱全,但写出来的文章还是难以出彩。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写记叙文,唯有将趣、情、理灌注到写作的过程中,文章才能有吸引力,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可。写文章首先要有"趣"。曹文轩教授曾说:"写东西不一定非要瞄着‘有意义’,也可瞄着‘有意思’。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本来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义’的事情才能渐渐多起来。"这里的"有意思"就是趣味,而‘有意义’指的是思想性。要做到写出的内容有趣,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前世问题,在《红楼梦》刻本、钞本甚至钞本内部不同的版本中,相关内容的描写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由于存在异文,历来众多读者和研究者对于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这一人物在全书中的具体功能多有分歧。贾宝玉的身份,究竟是刻本系统中神瑛侍者和补天顽石合而为一的凡间化身,还是脂钞本中仅仅是神瑛侍者入世的凡身。如果不能厘清这一看似细微的异文问题,就很容易对全书结构和作者意图等方面做出较大误读。本文从版本问题入手,在分析各版本差异之上,又考察了文本本身中"‘玉’‘石’为一"论的漏洞,进而具体论述"玉""石"实各独立之观点。  相似文献   

12.
<正>文本是意义不确定,也未实现的言语成品,它在作者创作和读者理解中存在,文学文本尤其如此。文本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即"闲笔"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写作叙事学认为,空白往往会由闲笔来设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而"闲笔"是散文"形散"特点的最大体现。细致探究散文的"闲笔",能洞察  相似文献   

13.
陈秀征 《天津教育》2013,(16):28-30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一、教师文本解读的内涵和意义文本解读,“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文本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文本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理解.“用‘解读’取代‘欣赏’”,强调的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挖掘要掌握好"度"。当前的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多少做得还不够到位,主要从其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文本的个性未被完全挖掘""仅从‘道’的角度挖掘""文本的‘过度’挖掘"入手,通过相应案例的分析,得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根据学生特点挖掘相应的文本个性,尤其是对于"深文"要敢于善于"浅教",从而构建平实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5.
1919年以前,叶圣陶把语文教学的目标拟定为"能读、能识、能讲、能写"。新文化运动勃兴之后,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中偏重"文艺品"。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对语文有了更科学的定位,将"普通文字"与"文学"截然划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并将"写"定位在写"普通文字"和"应用文"。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语文"这一名称,他解释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相似文献   

16.
意象追求象外、景外、味外的虚拟存在,其符号化特征为欣赏者发挥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有待读者具体化的召唤结构,"空白"与"未定性"期待读者想象力的参与.在这个层面上审美意象与接受美学走向同一.意象符号的虚幻性、情意性、直觉性成为召唤结构自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点击教材空白处 激活学生创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的作品 ,常有”空白”。所谓空白 ,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 ;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 ,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觉地创造一个个审美对象 ,创立新的审美视野与境界 ,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文学空白通过学生的再造想像而弥补起来 ,可使之具体化、深刻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产生如下思考 :一、含蓄的文字中留下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空白在语文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作品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去思索、联想、理解…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世界上最短的微型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篇小说出手不凡,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运用空白艺术,抓住了读者的心理:地球上怎么就剩下最后一个人了呢?谁在敲门?为什么敲门?空白艺术的运用给读者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小说充满了吸引力。所谓"空白",是指作品中字面上没有写出的、需要读者想象、联想和体味才能领会的内容及思想。"空白"一词最初源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指的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如马致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音乐在演奏过程中有时也会在高潮中突然暂时停顿,从而  相似文献   

19.
"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足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给以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追求那种"妙不可言"的"妙境"。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作者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时空距离,所以在阅读时常常会产生思维空白。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20.
以伊瑟尔"空白理论"与司空图"韵味说"为代表的中西空白理论都将读者引入了文学研究的领域,都涉及到在文学接受或鉴赏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及文本意义的关系,同时,由于二者立足于中西不同的本体论,分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其对于参与文本意义生成的读者的话语立场又有着不同的规定与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