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宗教观为基调,论述了其概念、历史、影响及发展的情况,说明该理论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当教条,要有辩证法的思想:既要认识到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母体但其含有不少神秘成分,也要认识到宗教有悠久历史且对世界文明起过重要作用,但其对社会有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宗教问题不仅影响着世界的稳定,也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问题,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去说明宗教,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和时代背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独特的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现象,同时,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容繁杂的宗教文化。宗教与宗教文化将长期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要科学地对待宗教和宗教文化,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要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大繁荣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积极研究和发掘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减少、抑制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伴随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增强,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安全,也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人类化解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生态危机的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宗教问题在我国社会问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好宗教工作,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宗教文化     
嘉妮 《初中生学习》2014,(12):14-14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宗教文化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正确认识、系统把握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是社会诸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当代,宗教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发挥好宗教在倡导平和、修身养性的积极作用,在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时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元素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精神道德等内涵,是我国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在适应中国国情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国佛教界对教理、教义的阐释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国家方针政策理解的内容,为规范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今天,发挥佛教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未明确提出"和谐"的字样,但是和谐思想却渗透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各个层面,社会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因此马克思对于未来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期,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着眼于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内涵的分析,提出这一理论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使我国宗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宗教界迈出了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重要一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论断,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重大发展,其内涵概括为“两个要求”与“两个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巴黎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引入社会角色概念,分析中世纪巴黎大学可以看到:诞生之初,大学与教会之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关系;大学满足了教会对宗教人才与信仰知识的期望;大学在行为模式方面具有极强的宗教性.在随后的发展中,世俗权力对大学控制不断增强;世俗希望大学培养世俗人才以抗衡教会;大学在行为模式上也趋于世俗化.巴黎大学处于宗教角色与世俗角色冲突之中,然而这种冲突却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组织结构等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impact of religious engagement (religious background, religious service attendance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on adolescents’ civic and social values. Attitudes towards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society were investigated as a possible mediator/moderator of religious engagement. A model based on Western literature was tested using a sample of over 2000 Hong Kong students. Secondary data were draw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ivic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2009. Multi-level modelling was used to assess individual and school level effects on civic and social valu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ligious engagement exerted varied effects. Religious background showed small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students’ civic and social values. Participation in religious services indicated a small,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cial but not on civic values. Participation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either social or civic values. These variables exerted a small moderating effect on social and civic values through attitudes to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society. The latter exerted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civic values and a negative effect on social value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Western models depicting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engagement and citizenship values may not hold for Asian societies.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界遵循“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原则开展宗教研究。如何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是学术界争论最为激烈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鸦片论”一直作为我国宗教工作和宗教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甚至把它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根本。其实,“鸦片”是马克思承袭前人的提法,是对宗教在阶级社会中一定条件下所起消极作用的形象化比喻,不能把它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制定宗教政策的理论依据,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堪称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教职人员作为宗教信仰中的特殊群体,其政治立场、思想状况、言行举止对信教群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影响到宗教能否健康的发展,关系到宗教能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新形势下,对宗教教职人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道德文化及继续修养教育等,提高宗教教职人员的素质,使得宗教活动能够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列宁进一步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宗教的麻醉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无产阶级对待宗教的态度,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则,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正确把握我国宗教所具有的群众性、民族性、社会化、国际性等特点,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问题的长期性以及宗教在当代的某些变化,克服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探索了如何处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与日俱进的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任何执政者都要与宗教打交道,世界上许多事都与宗教相关。新时期,我们需要以新型的执政意识审视宗教功能,以现代的思想观念去研究科学合理的政教关系。当代,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造成了激烈的价值矛盾、冲突和现实失范等。当今,培育人文精神是调适价值观念冲突的有效武器。宗教属于信仰范畴,回答人们用理性无法解释的人生根本问题。在转型时代的欧洲,康德的宗教哲学思想对欧洲大陆有着积极的建树,探讨其人文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