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城市建设一般都很注重城市发展的功能区域的规划和建筑物的风格设计与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化美化一般都被放在次要的地位,即使在一些档次较高的文化中心和住宅小区,重视的也是速效景观在庭园中的设计和布局以及人工景物的建造,忽视自然生态植物景观的保护与重建及植物多样性的选择;在一些城市建设时,出现人到树倒,不注意保留天然植被和古树名木的维护,轻视其利用价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而是一切重新规划,甚至大量引进外来的花草树木.  相似文献   

2.
类化和美化是古文字形体演变中的两种重要现象,二者交叉出现。美化是产生类化现象的一个原因,类化也促进了美化现象的出现。它们相辅相成,使得古文字构形系统更为完善、严密。  相似文献   

3.
1.高校在绿化和美化环境中的几个不足通过了解高校绿化、美化的现状,使我们认识到高校在绿化和美化环境过程中存在几个不足: 1.1 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很多学校没有把绿化、美化纳入到规划中,出现了绿化、美化为其它项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户外广告质量低劣、杂乱以及破坏城市形象的现象,必须从文化的高度认识和设计城市户外广告,才能避免上述不良现象的出现,广告才能与城市文化和谐,完成它既传播产品信息,又美化城市,美化人们心灵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美化校园,这几乎是所有学校不可不做的一件事。但是,许多学校不能本着勤俭办事的原则,不能做到科学性、长远性、统筹性,使得校园美化呈“短命”型。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校长。  相似文献   

6.
根据北方高校所处地理位置的气候、土壤、周边环境、人文环境等特点,结合园区美化规划实例, 提出了因地制宜,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整体平衡、协调的美化思想。  相似文献   

7.
阳台是住宅楼房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的主要构成,是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充分利用和美化阳台,是设计师和居住者共同追求的目标.阳台的设计、利用和美化应从居住者的需求、个人喜好、居室面积、阳台的大小、建筑物的安全性能等几个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美化校园促进德育工作贺县中学费平林近三年来,我们以美化校园为契机,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即在绿化美化校园过程中,有机地溶进德育内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谈谈我校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美化校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美化校园的工作中,我们尝试渗透爱国...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由笔画、线条组成的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其一的美化现象也独具特色。美化风格有的细巧柔美,有的虬曲象形。不同时期的美化现象各有不同的特征,战国文字时代是其繁荣期。同时,美化现象的不同特征也有它特定的原因:战国时期政治的动乱,古文字特殊的书写格式,字形系统的压力以及追求和谐的中国文化。丰富的美化现象储存了某种文化意义,它是某种氏族图腾观念的体现,并反映了书法美学中的时空观。  相似文献   

10.
美化心境     
讲究或追求外在美已成时尚。然而,人们似乎忽视了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美化方法,那就是——美化心境。 心境是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的某种情绪状态。它具有微弱、持久、稳定和弥漫性的特点,制约人的情绪。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变化无常,但无论是喜还是怒,是忧还是愁,它都会写在脸上。古人云:像随心变。心情愉快,喜形于色;心情沉重,表情木然;心术不正则五  相似文献   

11.
城市雕塑是立于城市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作品,主要用于城市的装饰和美化。它的出现使城市的景观增加,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作为文化部分,城市艺术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襄阳作为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在城市雕塑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社会角度、环境艺术角度对襄阳城市雕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呼唤教学效果最优化.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离不开实现教学的最美化.实现教学的最美,本文从教学环境布置美,课堂板书设计美,教学语言提炼美,教学媒体运用美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小学语文课本语言美的表现,提出了欣赏语言的几种方法,并通过实例简述了欣赏语言美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化生态与现代城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建设的滞后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在我们大力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价值观长驱直入,对我国的文化生态,尤其是城市的文化生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保护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大连与21个重要城市的都市现代化农业发展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大连市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通过分析制约大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并借鉴北京、上海、成都的先进经验,结合十八大主题,提出了大连都市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大连实现"十二五"时期农业科学发展的新跨越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与之伴随的也有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等不和谐现象。城乡差距的扩大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制约因素。本文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十三个市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这对了解江苏城乡统筹发展状况、认识城乡统筹发展障碍、探讨城乡统筹发展驱动机制和制定科学合理调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城市群。文章以福建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例,城市群发展给高职教育开辟了新天地,同时,在城市群发展中高职教育也伴随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城市群发展,提出了高职教育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许多城市丢失了自身历史文化脉络,丧失了其风貌应有的个性特色,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状况。正如阮仪三教授所说"这种现象是一种文化贫瘠的表现",而以文化再生产为视角进行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以湘西北土家族文化为例,探寻其土家民族文化的再生产,并探析这种文化再生产在城市规划设计创作中的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In Tibet, Buddhism coupled with its theocratic history has given its cities and urban areas unique forms and structures. As the political, religious, and economic center of Tibet, Lhasa City has a special urban form and has experienced typical urban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for a thousand years. The city has been experiencing significant urban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that has accompanied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decades since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reform of Tibet during the 1950s. Hence,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time-series of urban structure changes in Lhasa City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republican political system. First,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e urban socio-economic changes of Lhasa City beginning in the 1950s via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We then divide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to several stages. Subsequently, we identify the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tructure by investigating urban growth, street structure, land-use, and religious facilities via maps of the city from every development stage. This paper ultimately discusses the regulation of city transformation. This study clarifies several probable issues facing Tibetan citie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ities.  相似文献   

20.
如何确保浙中城市群的有效发展将是群内涉及的三市十一县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内部发展及外部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单纯通过市场机制及政府行政行为协调群内城市利益冲突无法实现城市群有效发展,必须构建包括省级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群内各城市共同制定的城市一体化立法以及各城市政府规范自身行政行为的法规等三个层级的法律体系,从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优化、行政协调、生态安全、社会民生领域对浙中城市群的有效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