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刊载李新老师《暮春能洗澡吗》一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浴乎沂"的解释,基本上同意朱熹的"温泉"说,以为"地下水上涌为泉,或许就是朱熹所说的‘温泉’?"但又不很肯定,接着又说:"还有一种说法,说‘浴’乃‘沿’之误,应该是师生沿着沂河散步,跟洗澡无关.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或者还有更为合宜的说法,请读者方家指教."读罢,笔者也想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刊载李新老师《暮春能洗澡吗》一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浴乎沂”的解释。基本上同意朱熹的“温泉”说,以为“地下水上涌为泉.或许就是朱熹所说的‘温泉’?”但又不很肯定.接着又说:“还有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3.
<正>说梦想,我最爱是《论语》中的一段:"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语出自曾皙之口,他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铮铮豪言,而在向自己敬爱的老师倾诉自己的梦想时,却是这般淡定平常,竟得到老师的如此回应:"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同)点(曾皙)也’。"  相似文献   

4.
    
5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立夏意味着春季结束,夏季开始.立夏之后,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因此,立夏是一个重要节气. 本期《文字的奥秘》就谈谈"夏"字. 夏季是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其实,这两种说法有一点差异,因为,立夏并不总在农历四月,比如今年,立夏那天是三月二十六日.四、五、六月只是粗略说法.我们在《文字的奥秘:春》那一期中谈到,西周之前的中国,只分春、秋两个季节,到了《小雅》的时代,也就是西周,才有了完整的四季.《诗经·小雅·四月》开篇说"四月维夏,六月徂暑",意思是夏天从四月开始,六月就到盛夏酷暑了.  相似文献   

5.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起航1997年11月,九江师范专科学校校长、"鲁门"弟子张乐天教授邀请鲁洁老师去江西举办"德育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地点选在庐山,时值冬季封山,是举行学术会议的理想场地。  相似文献   

6.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注“风”为“吹风,乘凉”。这样的诠译是与情理有悖的。“莫春”是指三月底四月初。当时通行的周历,比夏历要早两个月。周历的“莫春”,夏历还只一、二月间,气候还较冷,从“春服既成”句中也可以窥视到这一点。这种气候是不适宜  相似文献   

7.
钱秀莲 《山东教育》2011,(12):33-34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描写晚春时节充满生活意境的一个户外教学情景: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沐  相似文献   

8.
正在必修一《解放战争》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常常听到老师这样告诉学生:"中共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几百万拥有飞机大炮,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小米加步枪"的说法,比如,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小米加步枪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八路军游击队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对于这些说法,笔者长期以来也不问究竟。近些年,随着相关话题不再敏感,档案资料文献的公开和回忆录的出版,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对中共军  相似文献   

9.
<正>第一次读曹勇军老师的文章是《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曹老师引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仿造的这个句式:"所谓大校者,非为有大树之谓也,有师生故事之谓也。"是不是也应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又或者,"所谓名校者,非谓有故事之谓也,故事中有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当孔子询问曾点的志向时,曾点在“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之后,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了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句,课本只注:“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动词,吹风、乘凉。”教学参考书译文中写道:“……去沂河里冼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笔者认为这种注释和翻译值得商榷: 首先,从字面来看,“浴”这个字,除了“洗澡”之意外,在古代,还有“浴德。之意。如《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孔颖  相似文献   

11.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提并论的我国最早的游记著作,大概可追溯到西晋咸宁太康年间在汲郡出土的竹书《周王游行记》;《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讲的就是孔子和学生春游的事《诗经》中也有许多出游的记载,有"泰山岩岩,鲁邦  相似文献   

12.
《论语》原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选了《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而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曾皙的一答和孔子的一叹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查看教师用书及多种《论语》注解,都把这段话理解为曾皙的洒脱打动了孔子,而且孔子认为曾皙的回答是结合国情的治国措施,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了出来,展现了一幅国治之后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2005年5期有傅炳民老师的《见谅≠原谅》一文,文中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见谅于毛泽东"中的"见谅"使用有误,应改为"自己已经不可能得到毛泽东的原谅"。马兰刚同志在《也说"见谅"》(《语文知识》2006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并认为"见谅于……"属于文言被动句式,而笔者认为前者的说法是正确的,马兰刚的说法反而更为不妥,就此提出自  相似文献   

15.
<正>A:我是一名差生,只希望有个好老师帮我补补课。B:我是一名优生,总期望有名良师指导我解解题。A:我就是那名差生,梦见我考上了师范院校,将来我要当一名好老师。B:我还是那名优生,梦见我考上了名牌大学,将来可不要……这篇不足百字的对话让我想起了《人民教育》2014年第2期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有多远》,虽是千字小文,但却道出了一个人们似乎已经遗忘许久的真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诚如梅贻琦先生所说,大师才是一个学校不灭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一、上巳节的起源与变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对于曾皙所勾勒出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治国理想赞赏有加。曾皙所描绘的和乐美好图景表现的正是一幅古代上巳节的生动风俗画卷。  相似文献   

17.
钱海荣 《现代语文》2013,(6):36-39,2
一、令人神往的幸福场景《论语·先进第十一》写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曾点,名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贤徒曾皙,其理想与其他同学的理想大不相同: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童子,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一路上唱着诗歌走回来……这段动人的文字,让人读出曾皙理想  相似文献   

18.
错评咏花诗     
四月桃花开 那年春末,白居易游玩江西庐山,写下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  相似文献   

19.
《子路、曾晰、再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课本》把“春服既成”释作“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住了。春服,指夹衣或单衫。成,定。”把“风乎舞雩”释为“在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动词,吹风,乘凉。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现在曲阜县东面。求雨的时候,常由女巫在坛上作舞以求神。”此注欠妥。一、既然时令是穿  相似文献   

20.
<正>一、总结归纳式课堂总结可以由老师做,也可以先启发学生做,老师再加以补充、修正。但这时结束语不应是对所讲述过的内容的简单重复。如有一位老师在《春》的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回去背诵整篇课文,细细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春》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清新,像潺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