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教学改革过程中对高效课堂的盲目追求,很多课堂教学呈现出技术化现象.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技术化可以细分为器物形态、工艺形态和智能形态三个维度,每种形态的技术化又因其维度差异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悖论表征.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将技术置于一种尴尬境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主体不但没有因为技术的使用获得应有的解放,反而陷入被技术控制的状态.技术化的结果,不仅导致了教学本身的异化,而且进一步造成教学中人的异化,与教学的育人初衷严重背离.要超越当下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就必须在技术更新的基础上完成技术观的转变,即在理性认识技术,反思技术化倾向同时,发挥制度的规约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教育,使教育发生变化并进而转化为教育的本质力量。本文从"过程"和"状态"两个方面详细阐释了"教育技术化"的含义,并且认为教育技术化即是技术的教育价值实现和彰显。  相似文献   

3.
在日益重视教育研究方法的今天,发展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寻求普遍适用和规范操作的技术化逻辑方式。教育研究方法的技术化取向在推动大规模教育知识生产的同时,也面临着教育研究方法是否必须坚守普遍性和规范性标准的疑问。从方法作为途径的基本内涵来说,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同时具有技术和艺术两种逻辑,分别对应着把握确定性的指令性技术和把握不确定性的启发性艺术。在功能特点上,技术化的教育研究方法是研究教育事物的集成化生产机制,艺术化的教育研究方法是研究教育事物的灵动化捕捉机制。因此,教育研究方法的开发应该有机整合技术与艺术双重逻辑,这种整体性开发思路包括以下主要环节:分析教育研究对象的总体可确定性状况;分别针对可确定性和不可确定性教育研究对象开发教育研究技术化和艺术化方法;通过教育研究艺术化方法的形式化发展教育研究技术化方法;通过灵动化调用技术化研究方法提升教育研究艺术化方法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4.
在技术哲学的视野观照之下,技术具有知识形态、过程形态与意志形态三重哲学面向。当此三重面向反照于高等教育的现实中时,便形成了应用技术本科的理论、现实与价值三重负载及其科学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三重逻辑指向。从这个角度来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本质上应该是科学教育技术化、职业教育层级化与本科教育专门化的产物;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应遵循"学术"与"技术"相统一的技术思维训练逻辑、"经验"与"理性"相统一的技术能力培育逻辑,以及"通识"与"训迪"相统一的技术伦理养成逻辑。  相似文献   

5.
<正>一、德育技术化的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整个社会对教育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仅教学活动越来越技术化,就连塑造学生灵魂的德育活动"技术化"痕迹也越来越明显,德育仿佛成了一项纯粹的技术性活动,失去最基本的人文向度和价值属性。德育技术化的现实表现主要有德育目标操作化、德育过程程式化和德育评价数量化。1.德育目标操作化借鉴朱永新、任新民《中国道德教育:发展趋势与体系创  相似文献   

6.
技术世界的运行逻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化发展面临价值危机、信息割据和理论内卷等风险。为此,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约束,有效平衡技术与制度间的张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化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着一些困境,技术化思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不能从完整的、系统的层面去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全部形态。这种现象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理论研究者的研究视阈,也使得教育信息化实践陷入了某些误区,如一提及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们首先想到是买计算机设备、建资源库、做课件,或者是信息技术教育,而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完整形态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也面临着一些困境,究其根源,在于技术化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者的视阈.笔者认为,从教育学视角出发,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关注人在数字化世界中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完整的教育信息化形态应包括基础性形态、结构性形态和生命性形态.  相似文献   

9.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以及教育者对教学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当下教学活动越来越技术化。目前教学技术化倾向的表现主要为教育思想的技术化和教学活动的技术化两方面,导致教学技术化的根源主要在于技术乐观主义无限膨胀和突破技术应用限度。教学技术只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的一种工具,而非取代教师成为教育主体。  相似文献   

10.
所谓形态,就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状态。语文的形态,就是语文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某种状态。语文的形态是多种样式组成的动态构成;对语文形态的规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要在语文活动和语文的背景及其存在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去辩证地把握语文的动态特征。 语文作为一个教育范畴,要研究它的形态,首先必须把它放到教学过程中,去考察它的存在条件,从而确立语文形态的认识前提。 1.知识形态。 作为知识形态的语文,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