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琵琶行》是白居易诗作中的名篇,它尤以描写音乐的真切动人而成为千古绝唱。诗人为了传神地描摹琵琶乐曲,极尽绘声绘色绘情之能事,从而给历代读者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一、以感衬曲。为了烘托出琵琶乐曲的迷人魅力,诗人首先从听者的主观感觉下笔。正当主客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气氛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又无音乐来助兴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那是琵琶  相似文献   

2.
郑媛媛  孙治学 《现代语文》2007,(10):114-115
一篇《琵琶行》便可以让诗人名垂千古,在中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的佳作中,《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堪称“三足鼎立”;《琵琶行》有三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称之为“三弹琵琶”,第二次音乐描写是此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弹琵琶中最精彩的一次;《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是因为诗中有“三绝”,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应是第三绝,诗人以一颗伟大的爱心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3.
一、乐与诗的“二重奏”《琵琶行》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但这种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出色的音乐描写。音乐是这首诗的写作动因之一,也是这首诗的重要素材。综观全诗,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乐与诗总是如影随行。但诗人很善于剪裁和布局。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略写,但还是以一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间接写出了音乐的动人。第三次是明写,虽也是略写,但同样突出了音乐的感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浓墨重彩进行描写的是第二次演奏,将音乐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乐感非常敏…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琵琶行》,历来被誉为描写音乐的绝唱,其中的音乐描写以“情”贯之,句句融情,可以说这正是其千百年来长诵不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诗人开篇以秋江月夜惜别的场面作为琵琶女出场的背景,将其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特定的凄清环境下进行演奏,这就为整个乐曲渲染了一种愁惨的氛围。接着诗人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琵琶女从调弦正音到曲终收拨弹奏音乐的整个过程。而仅仅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弹奏前的准备工作,就隐隐流露出琵琶女的满腹情思。清朝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一书中评论道:“‘未成曲调先有情…  相似文献   

5.
“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名篇《琵琶行》中的句子。音乐是以声传情,以声感人的,停拨止弹,难道会比急管繁弦来得好吗?请注意“此时”二字。琵琶女演奏了好一段,从珠落玉盘的嘈嘈切切到间关莺语的流畅,再到“冰泉冷涩”难以为继,已经经历了几个乐段,节奏和旋律变化了好多次。从诗人后面描述的演奏情况看,是“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节奏快,在高音区进行的乐章。前面的乐章是清丽芊眠,风光绮丽;后面的乐章是风云突变,动魄惊心。前面的乐章象征着开元盛世,长安妓家奢侈淫靡的生活,后面的乐章象征着渔阳鼙鼓,人民因战乱而辗转  相似文献   

6.
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琵琶行》,通过对一个歌妓不幸遭遇的描述,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篇根据这个立意的需要,摄取了秋夜江边与琵琶女邂逅相遇这样一个特定的镜头,形成了以弹奏琵琶为线索的精湛艺术构思。线索,是贯穿在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在这首诗中它被安排得十分精巧。从纵的角度看,诗歌从开头的“闻琵琶声”起,一直到结尾的“却坐促弦”为止,都扣紧弹琵琶这根线索。全诗笼罩着一种凄恻哀怨之声,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了理想的环境气氛。从横的角度看,诗人匠心独运地把琵琶女的飘零身世、作者仕途失意的感慨,与音乐的精彩描写有机地  相似文献   

7.
李俊 《现代语文》2005,(2):109-109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因其对琵琶声的出色描写而流传至今,成为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千古绝唱。《琵琶行》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处理好教材中音乐描写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篇课文教学的成败。  相似文献   

8.
唐乐是我国音苑中的奇葩 ,而精通音乐的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也因为其音乐形象的塑造而独占鳌头 ,为后人留下了一曲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诗人从琵琶女出场前的心绪和出场时的情态写起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看来 ,这位歌女是不太愿意抛头露面的 ,“千呼万唤”才姗姗而出。及至出来 ,更显腼腆羞惭 ,用琵琶把自己的脸遮起半边。这一特写镜头 ,让我们在欣赏乐声之前 ,先领略了琵琶女的风度。接着写她弹前“转轴拨弦”的准备、弹时“低眉信手”的姿态、所用“拢捻抹挑”的指法和所弹“霓裳”“六幺”的曲名 ,更为我们展…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得力名篇。该作一问世,就震动了当时的诗坛,成为时人争相模仿的典范。他的诗友元稹、李绅在此之前或之后也写过题材相类的诗章,但成就及影响却远未及他。其原因何在?比较三首诗在处理细节、抒情关系时的不同手法,成功得失,可见一斑。元稹的诗作叫《琵琶歌》,是写给一个叫管儿的琵琶女的,诗中对琵琶女精湛技艺的描写是很独到的,例如用“霜刀破竹无残节”来形容音乐上流畅的境界;用“冰泉呜咽流莺涩”来形容冷涩的氛围;用“日寒一声深殿磐,骤弹曲破音繁并”来描写重弹和快弹,这些比起白居易的《琵琶…  相似文献   

10.
朱传弟  任群 《学语文》2021,(1):38-40
一、情景导入(播放林海音乐《琵琶语》,营造音乐氛围,讲课开始即暂停。)师:同学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些诗句都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生前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盛况,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琵琶行(并序)》感受白居易的诗歌美,品味古人音乐美。  相似文献   

11.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有一段描写歌女弹奏琵琶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短短的十-四句。琵琶声声,回肠荡气,我们仿佛听到一曲美妙的仙乐,或激越.或平缓,或如金戈铁马,或如小桥流水,堪称千古绝唱。其中最大的特点为节奏鲜明。其实不光是音乐需要节奏.课堂教学语言也需要讲究节奏。  相似文献   

12.
魏燕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是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入选了这首诗。白居易在《琵琶行(井序)》序言中写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课文页末对“善才”一词的注释是:又作“善财”。据唐代段安节《琵琶录》记载,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于曹善才精通琵琶.后人用“善才”称琵琶师。  相似文献   

13.
多多答疑     
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你们好。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语文学习》第12期上,刊载王翰的《凉州词》,沈若乔爷爷或叔叔,他是这样解释的:“庆功会开始了。凯旋的将士们高高举起盛满了葡萄美酒的夜光杯,正欲畅饮,忽然从马背上传来激越的琵琶声,那急促欢快的旋律,使战士们兴致飞扬……”另外,还说诗人亲临酒香四溢的盛大庆功会。他怎么知道诗人亲临庆功会呢?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唐诗一百首》,第三十七首是王翰的《凉州词》,是这样解释的:“正在开怀畅饮,忽然马背上传来出征的琵琶声……”上两种解释我觉得有点矛盾,我的理解不知对…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乐器     
王晓维 《中文自修》2009,(11):44-45
同学们都读过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说:“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这里的“管弦”是指音乐。作为乐器的管弦,包括了箫、笛、笙之类的管乐和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管弦也可以叫做“丝竹”,丝指弦乐,竹指管乐。《琵琶行》的后面就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相似文献   

15.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佳作。诗中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现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作为我国占代叙事诗中的优秀篇章,其描写音乐的手法堪称一绝。同时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自然景物“江”和“月”融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意境,使全诗的情感变得含蓄深沉,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赏析本文时,我们不妨来寻找…下诗人笔F的“江”和“月”。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这首长诗所描摹的琵琶演奏艺术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我们常说,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首动人的乐曲。如果我们将《琵琶行》所描摹的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嫁接”于语文课堂教学,必定会为一向被学生视为“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教学增添几分生趣。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登场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仅仅是“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为什么初次弹奏就声惊四座,使人不由自主心驰神往呢?关键是曲中含“情”。古人…  相似文献   

17.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讲述了一个技艺十分娴熟、高超的琵琶女,随手拨弦两三下,曲调未成,情韵已出,一下子抓住了听众,打动了听众的心灵,激起了听众情感的共鸣。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技艺高超的“琵琶女”。在一节课的开头就巧妙地创设意境,定好基调,拨动学生的“情”弦,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曲琵琶寄深情──《琵琶行》情思所在杨树玉《琵琶行》可谓千方绝唱,脍炙人口。每教学此文,感于诗人白居易笔下一个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及诗人被贬谪而沦落天涯的不平之情,便想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之论的...  相似文献   

19.
琵琶,享有"民乐之王"的美誉,音域广,表现力丰富。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为作曲家吴厚元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紧紧抓住"琵琶女"的音乐形象,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时强、时弱、时快、时慢,用婉转的曲调诉说着"琵琶女"心中的悲叹,以及诗人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感叹。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探航于唐诗艺海时,唐代的丝竹声声入耳,它有时委婉,有时铿锵,使人驻足,令人陶醉。一千年前的这些听之有音,视之无形的唐朝音乐,为何人们仍能至今感受到?这当然应归功于唐诗。 首先,唐代诗人善于以声喻乐。他们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或能体会到的声音来描写音乐声,使人读其诗句“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的《琵琶行》写江上歌女弹奏琵琶,乐曲的抑扬起伏,变化多端,描写得精妙无比。诗中用“急雨”“私语”分别比喻粗重沉浊和轻细柔和的声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珠玉相击的声音写出清脆悦耳的音色,“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圆润之感。还以“间关莺语”喻乐声的欢快宛转,以“冰泉”比乐声的悲抑凝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则描写乐声暂歇后的激烈迸发,曲终收拨以撕裂丝织品声响来作比。这些生动恰当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琵琶声声,仿佛感受到琵琶女流露的复杂感情。 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如听万壑松”把琴声写成万壑松涛声,让人感受到琴声的高亢有力。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呜风乱啾啾。”以寒风吹拂枯桑老柏和雏风啁啾乱叫作喻,写出音乐的苍劲古朴和清脆喧闹。 其次,唐代诗人不仅善于以声喻乐,而且善于以形喻乐。他们往往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