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4月7日下午,我给韩晓征打电话,本想约她为我们北京日报副刊的"人物版"写篇稿子,不想她礼貌地打断我,说:"我正要给您打电话呢,我父亲,今天凌晨去世了……"就这样,我无意中成了最早知道韩少华先生去世这一噩耗的人之一,也因此最早承受着痛失我师的悲痛.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在找,登山到底有什么意义?表面的光环已经不能说服我了,因为人都死了。我不知道,所以只好一遍一遍地登山去找。"严冬冬从雪山的暗缝里爬了出来。他看起来很憔悴,登山服破破烂烂的。一个人在茫茫雪山的山脊上走着……李兰忽然惊醒,然后回过神来。就在几天前的7月9日下午,她深爱着的挚友严冬冬,坠入新疆西天山冰裂缝,遇难了。她开始失眠,痛苦彻夜。她一直问自己:"如果我在冬冬的身边,和他一起爬山,他会不会就能走过那个暗缝,好好活着呢?"  相似文献   

3.
龙应台 《出版参考》2005,(35):21-22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全球化"第一次发生"戒心"是在一九七五年刚到美国时.在台湾读大学时,教英语的美国教师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选一个英文名字,因为她可记不得几十个中文名字.于是一整班的学生都变成了Dick,Tom,Harry;我的名字叫"Shirley".到了美国,我开始教美国学生英文写作.面对二三十个美国学生,很难记得谁是谁,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把人名和脸相配起来,认得了.于是我回想,为什么教我的老师没坐下来花时间,把我们的中文名字记住,反而让五十个人都为她的方便而改名呢?  相似文献   

4.
正小野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她说:"我去,是奶奶说的。"这是我一直想和她探讨的一个观点,但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措辞。为此我和我的母亲还争辩过:"对于那些虫族,所谓的有害与有益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但你让小孩子有了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贴上标签即可捕杀的想法,并不利于她的身心。"我母亲反驳道:"那蚊  相似文献   

5.
一天下午,鲁艺的学生到城里开大会.散会以后,鲁艺的队伍走出城门,爬上校舍所在的半山坡.莫耶和几个同学站在窑洞前的土坪上,远望着一队队抗大的同学从城里走出来,他们的歌声和口号声清晰可闻.这时,她感到自己身上的血流加快了,胸中涌起了潮水.来自朝鲜的音乐系同学郑律成,站在她的身边,看出了她的心情极不平静,就对她说:"给我写个歌词吧!"  相似文献   

6.
太阳升起一竿高了,他还在“爬格子”。“别写了,吃饭吧!真是的,星期天也不得好过!”她说,“我上班了,别忘了给我要支肤轻松。”她走了。他一坐就是一晌。她下班一进家门,看见桌上的饭菜原封不动,顿时怒从心中升起,问:“药呢!”“药……”他这才恍然大悟,说:“噢,忘了,下午给你拿去。”他怕吵起来影响不好,就压低嗓门说:“下午一定给你拿药,一定。你先休息,今天中午我做  相似文献   

7.
1"倘若你在八月的下午在大街上溜达,你会不会觉得非常无聊。"你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以这样一种冗长平淡的白描开局,古怪的麦卡勒斯小姐以自己的方式免疫了许多缺乏耐心的读者。就像1940年的那个丰盛的23岁,她以自己的野心和结构写下《心是孤独的猎手》。于是,大多数人只会记得有一部小说的名字为《伤心咖啡馆之歌》,而忘记了这样一个八月的下午。1967年,也是一个八月的下午,这位只活了五十岁的麦卡勒斯小姐,因为风湿、瘫痪、肺炎、心脏病、乳癌……年复一年的折磨,在医院昏迷了45天后死去,像她笔下的爱密利亚一样,她曾同一个叫利夫麦卡勒斯的人结婚,离婚,又结婚,他不但对她不忠,而且还偷她的钱。  相似文献   

8.
刊中报     
老师邓军江一纸调令将我推到新闻干事的位置上。从未涉足新闻工作的我,顿时慌了手脚,感到肩上担子突然沉重了起来。一个多月过去了,我没有只言片语变成铅字,心情别提有多糟糕了。一个晨曦微露的清晨,满怀委屈和苦恼的我,第一次给她──我的女友写了一封报忧信。得知了我近况的女友,居然一改往日的恬淡,变得分外热情。她来电话说要我立即参加解放军报社的新闻函授,我颇纳闷地问她是怎样知道部队有这个中心,她格格地笑而不答。把学费寄出去的那个星期六下午,我在办公室里加班,竟意外地接到女友的电话。她问我是否已参加函授,又问…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位中年妇女,她随我走进门便搬过一把椅子端坐在我对面,默默无语地看着我。须臾,她傻傻地问我:"你看我像个淫荡的女人吗?"出于职业需要我给予了否定回答。她伤心地说:"可我的老公却骂我是个荡妇!"她接过我递过去的茶水,开始讲述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正>5月24日下午,一位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满面愁容的中年妇女来到攀枝花市仁和区档案馆,她说:"还好!你们还没有下班,我想麻烦你们帮我找找我父母2003年以前户籍证明,办理移民出生公证书。我都跑了几天了,从平地派出所跑到大龙潭派出所,又从大龙潭派出所跑到大龙潭政府,他们都说没有相关依据,叫我  相似文献   

11.
经过军转考试并按排名选岗,我被分配到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工作。2014年11月10日,是我脱下穿了25年的军装到新单位报到的日子。那天下午,毕处长领我到档案室,把我交给了孟秋娟大姐,让我跟随孟大姐学习档案工作,嘱咐我一定要做一个像她一样的"优秀档案人"。11月11日一大早儿,我就来到了单位。孟大姐早早地帮我收拾好了办公桌,还给我准备了一些档案学方面的书籍,几本《中国档案》《山东档案》杂志和几份关于档案工作的文件。她微笑着对我说:"要想尽快从门外汉变成内行人,学习是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我如获至宝。孟大姐1991年正式从事档案工作,至今已经整整24个年头了,仅凭这一点,就让我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2.
今年9月份的一天下午,延庆县档案馆接待了一名学生模样的小姑娘.档案馆工作人员问她:"你需要查什么档案?"她介绍说,她叫小雪,来这里是想查一下父母的结婚档案.当问到你母亲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小雪的眼睛湿润了,她一边抽泣一边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相似文献   

13.
1957年春天,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刚因车祸受到剧烈的脑震荡,休养了几个月后,到报社来上班了。因为有脑震荡的后遗症——经常头痛,她在报社编委会中的分工有了一点变动,主要是负责审阅副刊大样。我当时是文艺部的一名年轻编辑,正好值班划副刊版样,经常送大样到她办公室去。这中间她曾精心修改过我写的一篇已经上了版的文章——涉及一个国际问题。那次我去取样时,她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改了一些地方。”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细细看了修改之处,感到她改得好,有学问。 1957年9、10月之交的一天下午,我把文艺部领导(是林淡秋同志还是袁鹰同志看的,记不清了)  相似文献   

14.
我的女儿叫阿翘,刚满八岁。每当她和她的娃娃们玩过家家的时候,她就不是平时的她了,她成了"孙小梨"。"孙小梨"是阿翘编的名字,所以,在"百变孙小梨绘本"系列中的《我不是普通小孩》《了不起的超能力》《长大以后做什么》三本图画书中,阿翘是有版权的。不过,我已经征得了她的同意,并承诺分一半稿费给她。一开始她拒绝,她说她的小猪钱包里还有六块钱呢,太多了。  相似文献   

15.
今年清明上坟时 ,我对太婆讲的第一句话是 :“太婆 ,我给那个您叫‘正大’的节目组投稿了 ,我把您的故事告诉他们了。”太婆本是住在乡下浒墅关的 ,在她80岁生日那天 ,被接到城里住。从那时她才知道城里有电视 ,而她第一次看的节目就是《正大综艺》。那是周日下午4点的复播 ,她在看的时候将4点钟吃点心的时间也忘了 ,而且还不许别人同她讲话。以后的每周日下午4点钟 ,太婆总会用拐杖在地上敲敲 ,来引起我们的注意 ,然后轻轻地说 :“囡囡 ,帮我开开电视 ,我要看‘正大’了。”于是就又是一动不动地在电视前坐一个半小时。随着年岁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黑砖窑背后是已被催熟的乡村黑色经济,奴工只是在变异土壤中长出的一颗果实6月22日下午,大雾笼罩了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曹生村。王江江的妻子站在砖窑前,对着被黄黏土堆积起来的砖窑豁口摇头:"我公爹不知道去哪里了。他这几天压力太大了"。几只曾经在过去的一年中看守过奴工门口的狼狗,如今在她脚下温顺地蜷伏着。  相似文献   

17.
与一丹对话     
不久前,一个微风朗日的下午,我去电台录新闻。路上有人告诉我,中央电视台的敬一丹在新华书店签名售书。一种同行的情结和职业敏感驱动我直奔书店,只见书店里购书的观众把一丹围得严严实实,我怎么也无法近前。好不容易我找到了与一丹同行的作家出版社编辑罗静文小姐,她向我透露:一丹还有两个小时就要飞北京了。我二话没说,赶回台里,三下五除二做好了新闻,拿了采访机就又赶了过去。走下荧屏的一丹,不施粉黛依然是那么清秀、端庄,比起屏幕上的她更是亲切有加。乘着她临行前的间隙,我把话筒伸了过去,并自报家门,  相似文献   

18.
刘鸿伟 《声屏世界》2011,(4):122-123
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语,叫做"她时代"。"她时代"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我想从字面上的理解,就是"她"已经成了时代的领潮者,在这个时代中引领了一种精神,引领了一种生活方式,引领  相似文献   

19.
悠悠师生情     
她没有教过我一堂课,她也没有批过我一本作业,但她却以一位崇高的教师形象矗立在我心目中。那还是1976年6月,我正在乡下和革命小将一道“接受再教育”。俗话说:收麦如救火。用这句话形容我们那阵子劳动的紧张、激烈是并不过分的。一天下午学校来人传话,说是县革委会政工组接到省革委会宣传部的一个电话,指名叫我去南京参加一个“鲁迅著作学习班”,着即打点行装出发。  相似文献   

20.
姥姥的蚊帐     
1962年,我妈第一次走出小乡村,背着被褥卷,也许还拎了一土布袋热红薯,搭汽车,转火车,再汽车,从河南出发,去武汉上大学。半个月之后,她写信给她的妈、我的姥姥:"同学们都有蚊帐,我没有。"姥姥回信:"蚊帐是什么?"我妈详详细细写给她:"一种很稀很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