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在接受美学视域下,阐述了语言艺术化的两个维度:语言"空白"和语言"陌生化",解析了它们在翻译中的意义.认为两个维度都能产生召唤性,让读者参与审美过程.通过翻译过程对语言"空白"的分析发现,译语文本会不可避免地对原文"空白"处进行填充,但我们仍须努力避免这种现象.而语言"陌生化"意识要贯穿在具有艺术向度的语言翻译之中,是因为并不是任何语言的陌生化,即采取"异化"能产生召唤性.  相似文献   

2.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阅读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中寻找作品价值,即重新创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是这样一首能给读者重新创造价值空间的新诗。  相似文献   

4.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接受美学关于文本的不确定性及"图式化视界"框架下的文本"空白点"理论,对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无启迪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从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三个方面对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的开放性进行分析,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论述原文文本的框架与"空白点"制约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程度,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受到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原作者对原文文本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接受美学视域下,阐述了语言艺术化的两个维度:语言“空白”和语言“陌生化”,解析了它们在翻译中的意义。认为两个维度都能产生召唤性,让读者参与审美过程。通过翻译过程对语言“空白”的分析发现,译语文本会不可避免地对原文“空白”处进行填充,但我们仍须努力避免这种现象。而语言“陌生化”意识要贯穿在具有艺术向度的语言翻译之中,是因为并不是任何语言的陌生化,即采取“异化”能产生召唤性。  相似文献   

6.
空白语言即作品中被省略了的语言。它是作者为讲求炼字炼句和语言的含蓄美而留下的语言空间。一部作品有了空白语言,势必造成许多意义特质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亦即或造成作品的意义特质出现不可捉摸的真空,或造成作品内在逻辑出现意义承续上的断层,或造成作品的意境出现歧义,从而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疑惑与障碍。而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那么,在阅读赏析时,读者应如何破释作品中的“空白语言”呢?一、立足文本,探求“创意”“创意”即作者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所作的最初审美表现,是所有读者对文本(作品)进行阅读赏析时所必须…  相似文献   

7.
卞慧 《英语广场》2021,(10):26-29
李清照的词作风格独树一帜。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目标语读者很难领略其内涵。在接受美学的关照下,译者首先要使自身的期待视野与原文保持一致,揣摩原文的空白,其次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合理处理空白,构建召唤空间,使得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深层意义,实现原文生命力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一个创作文本常常会留有很多空白。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为读者提供了解释和想象的自由。因此,作为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对话的重要前提条件,读者首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创作空白。本文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角度,规划出如下几种创作空白类型。  相似文献   

9.
周望月 《海外英语》2011,(11):204-205,219
从接受美学中语义空白和不确定性这一术语来分析风格翻译,指出最大程度地在目的语中保留原文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风格,让译文读者可以如原文读者一样在这种空白和不确定性中得到基本一致的审美效果。最后通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呐喊》译文中的选词赏析原文的风格意义来证实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喜欢在诗词中留白,翻译这些空白的方法分为隐译法和显译法。从认知的角度看,这些空白是文本的语言符号所激活框架的空位,而空白的填充值则是框架空位的默认值,这些默认值使得看似没联系的文本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起连贯关系,读者因为拥有框架并能够调用框架空位的默认值填补空白而获得文本意义。隐译就是保留文本空白,让译入语读者调用框架空位的默认值填补框架空位获取意义;显译就是明示框架空位的默认值,显示框架内所隐含的意义。译者采用隐译或显译的标准是所使用的译入语语言符号足以激活理解文本所需要的框架和默认值。  相似文献   

12.
文学文本中隐含的文本空白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林语堂对于诗词中隐含的文本空白的美学效果有充分的认识。在其译作之中,林语堂通过对应原诗简洁的语言,再现原诗中生动的意象,以及重构原诗中含蓄的意蕴,从而保留了原诗中的空白效果,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想象空间,使得译文呈现出含蓄隽永的美感,让读者获得审美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并根据对川端康成的童年和旧时记忆的考察,对他的小说《古都》进行了文本解读。通过对文本中多次出现的紫花地丁的意象和不起眼的省略与空白的分析,发现在这看似婉约感人的姐妹情深的故事背后,隐伏的恰恰是令人骇异的骨肉相斥的丑陋原念——而这正是幼时被压抑在作者潜意识里的对他姐姐川端芳子的敌意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14.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该小说独特的叙事方法与巧妙的人物塑造模式为读者留下许多等待填补的"空白"与"未知",形成强大的召唤结构。这种审美效果不断否定了读者的先在审美经验,促使读者对文本进行重构与再创造。强大的召唤结构使得这部小说像一坛佳酿,历久不衰、悠远留长。  相似文献   

15.
Reading involves simultaneous top-down processing, where the reader applies prior knowledge to the text, and bottom-up processing, where the reader derives meaning from macro-level structures in the text. Text redundancy is central to both.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usefulness of using grammatical cohesion to evaluate comprehension on the macro- or discourse-level, as well as on the micro-level. The Cohesion Cloze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65 native speakers of Hebrew made use of text redundancy or cohesion when reading an English text.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zation of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cohesion by Halliday and Hasan (1976), blanks were chosen to test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the repetition of a word or its pronoun, a synonym, superordinate, or generalization. Students were directed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words already found in the text. Items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discourse analysis as relation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he tex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relation between anaphora and coherence that contributed to reading difficulty. Cohesive markers were helpful where blanks were multi-determined and there was redundancy of coherence. Passages which focused on a single idea were found easier to fill in than passages containing ideas that wer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Thus shifts in argument. were found to be more difficult to comprehend than a continuous chain of thought.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然而,译者在努力追求这一境界的同时,其译作中流露出译者个人风格在所难免,任何译作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这是由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所决定的。对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应简单地否认或抹煞,而应正视其存在,努力实现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教材的"空白",再通过富有艺术的发掘,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补充,能创造性地建构文本的意义,使教学充满魅力。教师应在聚焦处补白,使词语形象起来;在标点处补白,使情感丰满起来;在迁移处补白,使语言润美起来;在激情处补白,使体验升华起来;在收尾处补白,使感悟沉淀下来。  相似文献   

18.
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海明威《雨中的猫》原文和曹庸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描述译者的适应选择过程,说明制约译者的机制,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侯公以纳策鸿沟闻名,划定楚河汉界,功劳甚著而记述甚少。文章对《史记·项羽本纪》所载"侯公"事逐一句解,并借鉴西方接受美学的"文本的召唤结构"理论提出文本中存在的空白、空缺和否定性疑问,在此基础上解读刘邦与项羽的性格特征,管窥楚汉之际的历史风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