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利明 《新闻世界》2014,(3):186-187
近年来,利益格局的急剧变化导致社会矛盾冲突目趋复杂化,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各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群体性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的新特征,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此类事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三珊 《大观周刊》2011,(34):43-4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渐显露,各种利益冲突增多,致使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对其深层次各种利益关系的研究揭露出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必然性。本文以“富锦长春岭”事件为例,研究事件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冲突,以找到群体性事件的防处办法。  相似文献   

3.
黄清源 《新闻前哨》2014,(12):22-23
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处于集中凸显期和爆发期,社会冲突的极端形态之一就是大规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在我国,“群体性事件”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定义,“群体性事件”曾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相似文献   

4.
刘芝铭 《大观周刊》2012,(41):94-96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期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相对集中爆发的阶段.社会稳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压力。中国的农民负担重,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压榨和利益诉、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农村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增加,冲突更加剧烈,形势更加复杂,处置难度不断增大,给农村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虽然各种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和造成的后果各幂相同.但是研究发现,大多数农村群体性事件最终都指向了基层政府,从侧面反映出基层政府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不足。因此.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从各个方面提高基层政府治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有些地方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秉持这样一种观念:绝大多数的社会矛盾冲突是一种利益的冲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本质上就是人民币矛盾.意思是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多是利益驱使造成的,利益的问题不是一个有无的问题,而是一个多少的问题,可以用讨价还价等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   

6.
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度、烈度、参与人数都日渐上升,社会舆论也呈现了新特点,这些问题都亟待回应.本文通过对2010至2011年间发生的195个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大样本案例量化分析,探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机理.本文结论认为“公众共同的利益诉求”“事件发生地”“首发媒体”“首发位置”“中央媒体参与报道”5大因素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关键成因,其他因素同样参与着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  相似文献   

7.
网络拟态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在现阶段互联网新技术革命时期出现的独特社会现象.网络在中国所显现的政治功能越发明显.由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尤其是群体性事件高发期,网民数量激增,网民参与热情高涨,所以研究网络拟态群体性事件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进入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平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新动向.由于网络自身具有的虚拟、平等、开放、互动、快捷、海量以及聚众等特点,借助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及时聊天工具、博客、BBS论坛等途径而发生、传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在近年来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其社会影响力并不亚于甚至更甚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年来在中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基于社会与政治运动的理论,本研究以集体行动为观察对象,通过借鉴比较核物理中的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理论分析,探究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爆发机制,并建构了一个过程演化模型。研究发现,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核反应过程与群体性事件过程实际上具有某种相互对应的、类似的作用机制;从群体性事件连续统的低能级区域跃升至高能级区域,一般要经过反复的抗争互动和力量较量,至少要经过两次引爆过程。在群体性事件从酝酿到爆发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舆论监督发挥着信息解惑、情绪解气、行动减压、政策纠偏的功能。对群体性爆发机制的学理分析,有助于选择恰切的舆论监督时机,有助于全面理解和综合应对中国当下转型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分化和利益多元化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如重庆万州事件、四川广安事件、安徽池州事件、浙江瑞安事件、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1.
司丽 《传媒观察》2007,(1):27-28
近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我国社会正走向群体性事件多发阶段。经济领域矛盾尖锐化,各种观念交错影响,引发群体利益矛盾呈扩大化、复杂化的趋势。频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张力加大和社会稳定性降低的突出表现,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中的重要矛盾。如何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作为公共资源的大众传媒在促进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方面,应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办法,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高滢骐 《大观周刊》2012,(46):76-76
x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成为近些年我公安机关稳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顽疾,甚至威胁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统治,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具有现实的必要性。诚然,群体性事件是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产生的利益矛盾及其博弈过程中发生,解决它需要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同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需要一个特定的国家和社会的背景,运用政治学知识,从国家发展角度解读群体性事件。对于根治群体性事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民公安大学。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一些地方由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较为活跃,我国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的深层问题日益显现.这类群体性事件对我国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政府形象等多方面造成了很大影响.2009年据公安部所做统计,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当中,劳工的群体事件占到全国当地群体性事件总数的46.9%,将近一半,劳资关系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比率在所有群体性事件中排在第一位.①中国社科院群体性事件研究专家单光鼐指出,劳资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是2009年群体性事件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传播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群体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形成的积怨爆发,如"6·28"瓮安事件;有的是利益群体的集体维权,如"11·3"重庆的哥罢运.但无一例外的是,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总是走在政府信息公开之前,谣言的传播恶化了事件发展态势.作为一种社会普遍的舆论现象,谣言指"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如何正确控制谣言传播,使谣言在政府信息公开下融化与消解,对于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莹 《新闻前哨》2013,(5):53-5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前进的关键时期,社会的转型导致人民内部的矛盾时有凸显,尤其以群体性事件较为突出然而,群体性事件中很多激化的矛盾表现形式来源于不正确的谣言传播。加之数字化新媒体的时代大背景,谣言传播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本文以研究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来分析群体事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矛盾凸显,涌现出多个网络热点话题,由此而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网络热点转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转化机制,从影响舆论变化的主体、舆论转化的条件和舆论转化过程进行阐述.最后对网民、媒体、政府提出策略参考意见,尽量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是中国在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加剧下的一种现实表现。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能否进行很好的危机公关,不仅决定着事件的发展方向和事件最终的妥善解决,而且关乎政府自身形象的塑造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对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如何有效进行危机公关提出了建议,即转变危机公关理念、建立公众利益表达渠道、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中要做到3C原则。  相似文献   

18.
牧人 《传媒》2011,(7):76
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是现时中国社会一系列问题、矛盾和危机激化的产物。如何分析、应对和化解群体性事件,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面对的重大、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也是新闻学研究前沿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当下,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因群体性事件引发进而酿成社会动乱,导致政权更迭,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新闻学作品《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日前问世,可谓此其时也。该书采用文献究索、个案解剖等方法,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网络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这是值得关注和反思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几乎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有社会性原因,都是某种或者某方面社会矛盾通过网络文本的具象化呈现。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是和中国社会本身的转型和结构性演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20.
索琼瑶 《东南传播》2014,(10):62-64
随着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社会分化日益凸显,不同阶层的社会要求逐渐多样化,尤其底层社会的相对剥夺感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进入我们的视野。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抗争总是将主体、客体、要求三者结合在一起,那群体性事件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如何利用人际传播机制进行人际交往互动?抗争者通过社会支持建立彼此之间的盟友关系,提出利益诉求进行抗争的同时,政府就需要通过合理化的交往行为互动,化解矛盾,通往更理性的社会关系,避免更多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