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文祯 《山东教育》2005,(10):24-25
《飞夺泸定桥》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学生能正确理解“飞”“夺”二字的含义,感悟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是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运用对比的方法,读议结合,层层突破。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谋求人民的幸福而英勇战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它是第2单元“理清文章的条理”这一训练重点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作者按照“夺桥原因→→抢时间(飞)→攻天险(夺)→渡河成功”的思路,有条有理地记叙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文章的重点是“抢时间”和“攻天岭”两个部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在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时候,还应注意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因此,它又是对第九册第5单元“详写和略写”这一训练项目的复习巩固。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讲授红军的战略转移时 ,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泸定桥架设在大渡河上 ,红军长征的路线应是先夺桥 ,后过河 ,而教材的表述却是“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红军既已过河 ,还夺桥干什么?教材的表述是不是错了?我首先肯定了该同学的质疑精神 ,然后对他说教材的表述没有错 ,为什么呢?红军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 ,攻占安顺场渡口后 ,由于船的最大容量可坐40人 ,往返一次要一个多小时 ,按这种渡法 ,全军过河需一个多月 ,这是敌情所不允许的。当时架设浮桥作了几次探索 ,都失败了。……经过研究决定 :“一师和干部团在这里渡河 ,循…  相似文献   

4.
所谓整体教学,就是在向学生教授新课时先交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先让学生了解课文整体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居高临下地分清课文的结构段落,编写好段意,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地理解字词。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教学第十册《飞夺泸定桥》,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以下一些问题。“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作者主要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抢夺泸定桥的事。”教师:“红军当时为什么要夺桥,原因是什么?”学生:“红军北上抗日必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泸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泸定桥;4-8节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军夺取泸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永往直前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一、抓住文题,探明中心文题是文章的窗口,我们根据不同型的课文,抓住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反讨论,探视出文章的中心所在,再让学预习通读。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课里“飞夺”是课文的中心所在。这里的飞”既表明大渡河天险难渡,又说明了务的艰巨性。指的是红四团跟敌人抢时间,飞速前进。“夺”字在这里既说出攻打泸定桥的艰难,又表明了红军战士的无畏、拼搏精神。指的是红军战士英勇奋战、强攻猛打。指导学生阅读时抓住“飞夺”这条主线,教师加以引导,课题为什么用“飞夺”?各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预习通读课文,反复…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现就《飞夺泸定桥》的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抓住课题,训练听说能力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生动地叙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课题实际上就是课文内容的凝缩。教学伊始,在介绍历史的背景后,教师针对课题提出以下问题。①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②红军夺取泸定桥为何称“飞夺”?“飞夺”的“飞”体现在哪里?红军又是如何“夺”的?③事情的结果怎么样?  相似文献   

8.
《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了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文章结构紧凑,描写生动,情节曲折,用词准确,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但是其中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适时地选择契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插图,明确插图的意图和作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水平颇有好处.借助插图探索课文思路.有的插图蕴含着事情的来龙去脉.如《飞夺泸定桥》文中的插图,画的是红军冲过沪定桥的情景.这时,可这样借助插图提问学生:这座桥是怎样的一座桥?红  相似文献   

10.
杨振春 《黑河教育》2014,(12):13-13
正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课后12个生字。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第7、8自然段。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教学流程一、揭示文章课题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夺桥的速度非常快,像飞一样;本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飞夺泸定桥",课文是以中心  相似文献   

11.
师:刚才大家浏览了课文,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飞”说明了什么?生;:“飞”说明了红军夺桥速度很快。生。:“飞”说明了红军夺桥时间很短。师:说得很好,课文写夺取沪定桥的经过是从两方面着手的:“飞”——“抢时间”,“夺”——“攻天险”。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沪定桥?最后结果怎样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结构层次。)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找出分别写“飞”和“夺”的段落。(学生依板书迅速找出。)师:(放灯片,出示题目)红军为什么要抢时间攻夺沪定桥?生;:因为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沪定桥,只剩24小时了,而红军…  相似文献   

12.
教学《飞夺沪定桥》这课,普遍的做法是:抓住“飞”(抢时间)、“夺”(攻天险)这一重点,讲述红军是怎样夺下泸定桥来表现红军的不畏艰险英勇善战,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近,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以上教学,仅仅是抓住了“飞夺”的表层意思,如果我们能跳出各种资料对这课分析上的思维定势,从字里行间去把握本文中“飞夺”的内涵,就不准发现“这“飞”中含智,这“夺”中寓勇。因此,对于该课文的教学,不仅要抓“抢时间攻天险”这个重点,而且要通过这两件事中有关重点字、词、句的剖析,让学生从“飞”中见其“智”,从“夺”中感受其“勇”,潜移默化地悟出红军战士的大智大勇来。一、析处境看决策,“飞”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听了三位老师教《飞夺泸定桥》。在读讲“攻天险”这一部分时,教师都要求学生抠重点词语,但教法各不相同。第一位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后,把描写二连战士夺桥的动词圈划出来。学生答问中,五个动词  相似文献   

14.
借助插图探索思路。有的插图,图中蕴含着事情的来龙去脉。如《飞夺泸定桥》文中的插图,画的是红军冲过泸定桥的情景。可这样借助插图提问学生:这座桥是怎样的一座桥?图上画的是红四团战士过这座桥的情景,他们为什么要过桥?他们是怎样过桥的?过桥后又怎样了?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课文边看图,图文对照,就会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明白。自然,文章的思路也就探索清楚了。  相似文献   

15.
《飞夺泸定桥》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经典课文。该文精彩地描述了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22名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的过程。最近,某权威报刊独家披露:经最新查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在此之前,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  相似文献   

16.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前半部分蕴含着两道运算题,这两道运算题非常巧妙地叙述了文章中的“飞”和“夺”两个重点。先说“飞”题。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交代了运算的两个主要条件:时间和距离。“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要在短短的一天一夜(24小时)内,完成夺桥任务,表明了时间十分紧迫。“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这一句进一步交代了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2002年12月第1版)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课,课文开头是这样的:“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教学之余,我思考这个句子,认为这种说法欠妥。现述陋见,以向同行请教。通过对本学期社会学科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的初步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红军夺取泸定桥这一事件发生在长征途中。上述说法,很容易误导学生认为红军长征是为了抗日,使学生对学过的历史知识产生混淆。从历史教科书中可以知道,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左”倾路线统治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的,是一次战略大转移。虽…  相似文献   

18.
《飞夺泸定桥》(第十册第9课)一文生动地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经过。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作者以感人、细腻的笔调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飞夺”(抢时间、攻天险)这一重点来记叙。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能战胜一切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抓住重点、写具体的方法。教学步骤如下: 一、初读课文、理解思路。1.揭题、审题。①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指出大渡河和泸定桥的位置,并让学生联系学过的有关长征题材的课文,简介“飞夺泸定桥”战斗的时代背景。②让学生说出“飞夺”一词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一、从课题入门就是抓住课文的题目,从中演绎与揭示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根据其主要内容找出概括段意的方法。如《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红四团与敌人争时间,抢速度,英勇夺取泸定桥的事。课题直接点明了这个内容。分析段意时,可从课题中“飞夺”二字入手。提问:“飞”指什么?课文哪些内容写红四团“飞”?哪些内容写“夺”,“夺”指什么?原因经过与结果是什么?分析课题,引导学生先找出中心段,再找出其余的次要段,很快可以概括出:1.红四团向大渡河挺进要夺取泸定桥;2.红四团飞速前进,抢在敌人援兵之前,赶到泸定桥;3.红四团英勇夺取泸定桥;4.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二、从各自然段的中心句入门有的课文,脉络清晰,有一个中心句,抓住各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再综合概括,就可以概括出各段的段意。  相似文献   

20.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十多处运用了具体数据 ,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 ,红四团战士英勇夺下泸定桥的战斗经过。教学时 ,可以抓住一些具体数字 ,引导学生认真地算一算 ,想一想 ,比一比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领悟中心。一、算敌我力量的悬殊我军夺取泸定桥的任务仅仅是由红四团一个团担负 ,而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 ,算一算敌我力量之比为 2∶1。若是将敌人增援的两个旅的援兵也计算在内的话 ,则敌我力量之比扩大为 8∶1。从双方力量的极大悬殊之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四团的战士夺桥任务是多么的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