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女儿的疑惑     
一天,女儿问我她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正巧被我母亲听到了,母亲立即制止说:“小孩子不要问!”女儿一脸的疑惑和不服:“为什么?为什么?”大有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 很显然,制止女儿提问是行不通的,既然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孩子又有所发现,为什么要禁止谈论呢?其实女儿的这种好奇与问“天为什么要下雨”又有什么两样呢?我认为,在孩子提出这类问题时,家长不  相似文献   

2.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  相似文献   

3.
如此规定     
全区数学教研大组研讨活动时,一位教师在《年、月、日》课堂教学的尾声,进行了质疑问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年中有大月又有小月呢?”教师迟疑了一会儿,说“:这是规定。”又有学生举手“:老师,为什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呢?”教师说“:这是规定。”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而不是13个月呢?”教师说“:这也是规定。”举着的小手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教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男生小声地说“:有什么好问的,都是规定嘛!”就这样,在教师的规定声中,结…  相似文献   

4.
校园逸趣     
罗马帝国语文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讲道“: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就能建成的。”在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向学生们提问:“罗马帝国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夜里!”学生答道。生气老师问“: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啊!”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呢?”日行一善老师问两位学生“:你们今天有没有日行一善啊?”两位学生齐声答道“:有啊!”老师问“:做了什么事?”学生“:我们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老师:“很好!但是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为什么要两个人呢?…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初中语文课,令人诧异的是,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提问。这种情况值得反思: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围着大人不停地提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呢?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比,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当讲到“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时,有个同学提问:“李大钊为什么不开枪呢?”是啊,事先,李大钊为了以防不测,特地从抽屉里取出那支闪亮的小手枪,带在身上。当凶恶的敌人拥上来,为什么不开枪呢? 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很快在我脑子里出现了端倪,我便用下面的步骤,引导学生弄明白这个问题。我反问:李大钊能开枪吗?(学生被问位了);接着,又从以下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寒 《班主任》2003,(11):20-20
1.提问。提问的第一个技巧不是问“为什么”,而是问“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易导致学生们消极的应付,而“是什么”的问题则会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并进行讨论。第二个提问技巧是把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回答的异同点上。如:“还有人(不)是这样认为的吗?”之类的问  相似文献   

8.
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则故事常用来比喻那些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不理智行为。当年我读师范担任实习老师时,曾在课堂上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们听。有一位学生听完故事后天真地问我:“为什么那个郑国人喜欢盒子就是取舍不当呢?他喜欢盒子不行吗?”这个问题让我在课堂上当场怔住。不过,我马上转而问学生:“你们说是盒子贵还是珍珠贵?”学生答是珍珠贵。我说:“这就对了。盒子再华丽,但比起价值连城的珍珠来,买哪个更划算?他买椟还珠,就是舍本逐末呀!”学生又问:“为什么买椟还珠就是舍本逐末呢?舍本逐末就一定不划算吗?要是盒子比…  相似文献   

9.
钱穆先生青年时有一天路过山西的一座古庙,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钱穆好奇地问:“这古柏虽死,姿势还强健,为什么要挖掉呢?”老道士说:“要补种別的树!”钱穆问:“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钱穆大为惊异:“为什么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老道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  相似文献   

10.
书包     
职业病老师看见一位同事在厕所墙上涂鸦,吃惊地问:“怎么你也干这种事?”同事:“噢,不是的,我在改正学生的错别字。”作文课上,老师叫起小青:“你的理想是什么,给大家说一说。”小青:“我想当个建筑师。”老师很有兴趣地问:“为什么要选择搞建筑呢?”小青一指长方形的教室,说:“假如我当上建筑师,我要把教室变成圆形的。”“为什么呢?”“以后您再让我在墙角罚站,那是不可能的。”老师问大家:“谁知道神农氏有什么功绩吗?”班长马上举了手:“老师我知道,是尝百草。”老师很满意地说:“嗯,不错。”小青不服气地举手了:“老师,您知道神农氏在…  相似文献   

11.
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提问内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学生围绕“阳光千万缕”一句的质疑就展示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有的问:“什么叫‘千万缕’?”这是以“什么”为形式的直问;有的问:“阳光无处不在,为什么会出现‘千万缕’?”这是以“为什么”表达的深问;有的问:“既然千万缕的阳光能射到草地上,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课堂是充满问题的课堂,科学教师自然就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百科全书”,而科学教师却总是尽心尽责地解答学生的各种提问。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懒了、动手实践的次数减少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了,对老师的依赖程度高了。我在教学《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一课时又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做完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鉴别的实验时,一位学生提问:“老师,我已经知道了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特点,可还不知道自己身上的衣服是什么材料做的?你能告诉我吗?”此问一提,其他同学也热闹开了:“对呀,我们身上的衣服又是什么材料做的呢?”鉴于以前的经验教训,这…  相似文献   

13.
这学期教了《燃烧是怎么一回事》一课,有位学生问:“老师,刚划燃的火柴马上把头往上直竖着,为什么会很快熄掉?”我照着学生问的做一遍,火柴果然熄了。学生们讨论说:“这是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沉积在火柴边,把助燃的氧气挤压开了。”为什么二氧化碳不往下沉,只沉积在火柴边?这个说法道理不充分。 那是什么原因呢?大家都在积极思考,我要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4.
莫失良机     
莫失良机报上登出一份通缉令,立立看到了问爸爸说:“这是什么东西?”爸爸说:“这是抓坏人的通缉令。”“那么,照片是谁的?”“是坏人的。”“啊?”立立一脸困惑地问,“那为什么不在拍照时就抓住他呢?”莫失良机~~  相似文献   

15.
开心果     
《小读者》2005,(5)
生气老师问: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啊!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呢?分数受到影响一位父亲看着儿子从学校里带回来的成绩报告单,怒气冲冲地问道:“伊登,怎么搞的,你这学期成绩为什么这么低?”“噢,亲爱的爸爸,你难道不知道现在正是经济萧条时期,各行各业都不景气,难道我的分数会高吗?”遗传有一天,毛毛问爸爸:“爸爸,你和妈妈为什么都戴眼镜呢?”“哦,因为你的爷爷和外公都是戴眼镜的。这叫遗传,你懂吗?”毛毛仔细想了想,突然大哭起来:“呜……原…  相似文献   

16.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出问题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带着疑惑,带着期待,走进了新课程的教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不断地思索着这个问题,并始终关注着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每个学生潜心读书,  相似文献   

17.
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问过我: “爸爸,什么叫‘女大不中留’?”我听了一吓,心想,鬼丫头,这么小就想嫁人了? “你说呢?”我反问道。女儿想了一想,就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那样认真地说: “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  相似文献   

18.
提问的艺术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也可借此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达到及时反馈的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正如有位教育家说:“教学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一、要想好问什么,什么时间问 1.提问要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否则学生就会“丈二的金刚——摸不着  相似文献   

19.
现象上课时,我经常鼓励学生提问,结果只有几个学生举手来提问。听了一些课,我也发现没有多少学生敢“提问”,多是老师在问学生。是学生没有疑问?是都会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学生问的能力缺失”这样的情况呢?成因我们知道,学生在小的时候都会有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教师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些教师提问过于急于求成,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如何设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