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以来募兵制的发展,导致兵役出现职业化和终身化趋势.人身依附关系和豪强地主家兵部曲的发展,使士兵具有依附性、家庭性、世袭性和耕战结合的特点.东汉末年北方地区经济崩溃,国家实行战时政策,将士兵及其家庭由自由民户变为国有人口的依附民,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国家的效率和利益.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军户制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身依附关系,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就这一时期的地主依附民而论,可划分为合法和非法的两大类。合法依附民的出现,尽管仅是封建政府对普遍的、习以为常的经济事实的确认,但这种确认造成了依附关系的法典化,促使非法依附民数量急剧增加,并影响于生产关系。在依附民合法化的历程中,魏晋之际无疑是十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比了上古史中印度的种姓等级制,希腊城邦的居民等级资格和罗马的财产等级划分的异同,论述了它们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等级制内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分析了三个地区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所受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两宋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较前有所松驰,但农民身份变化不定。这是两宋时期农民依附关系的基本特点。本文试图从农民身份的变化与户等的划分、人身依附关系与土地兼并的联系等不同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以深入探讨。一、从农民身份的变化与户等的划分及主、客户比例看人身依附...  相似文献   

5.
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其阶级结构呈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特点,中国中古时期的良贱制度发展到宋代已经趋于消亡。宋代民事法律主体的范围有所扩大,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在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宋代过去处于贱人地位的阶层从传统的等级枷锁中解脱出来,成为契约关系的当事人,人身依附关系大大缓解。他们不再是主人的私属,与其他平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6.
曹大中同志认为:“屈原至死不离本国,最后怀沙自沉,并非出于爱国的动机,而是由于既为楚王委质之臣,又与王室有血族关系的缘故。”他还引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第一版序言》中的一段话(这里从略)之后断言:“因为中国的以血统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诸侯国,到战国时代,仍然没有由于新形成的社会各阶级的冲突而被炸毁,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并不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统治阶级内部血族集团之间的斗争。中国只有发展到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彻底消灭封建,建立郡县,国家的基层单位才不复是血族团体、而是地区团体。”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一个分别依附于不同阶段的特殊阶层。毛泽东曾把知识分子同其所属阶级的关系比作“毛”与“皮”的关系,意在强调知识分子依附于某一阶级,就成了这一阶级的知识分子,不会同时依附于别的阶级。因此,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由其所从属、所服务的阶级决定的。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为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服务,依附于资产阶级的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为无产阶级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从属于无产阶级的一就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略论魏晋南北朝乐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出现多种国家依附民户,乐户便是其中的一种。“乐户”一词虽迟至北魏时期才出现,但作为国家控制的依附人口却早在汉末三国时开始,并经历了身份卑微化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南北朝又有所不同,北朝乐户身份规定更为法律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9.
西夏的地主阶级大致由贵族地主、寺观地主与中小地主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宗族首领为代表的贵族地主,不仅是大土地占有者.而且还有自己的武装.并在政治上享有种种特权.与地主阶级相对的农(牧)民阶级比较广泛,可分为自由民与依附民两大类.而在依附民阶层中,因其人身依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诸多层次.奴隶虽广泛存在于西夏社会.但不论是农牧业还是手工业,奴隶劳动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农奴劳动,它决定了西夏是农奴制社会,而不是封建租佃制或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革中的教育"身份"变动--兼谈教育竞争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一般是按照拥有资源的程度而划分。地主拥有土地,资本家占有基本的生产资料,中国封建社会与漫长的奴隶社会相比,进步在于解放了被统治阶级的人生依附,但整个阶级和阶层之间的等级关系,仍然建立在资源的控制基础之上。解放以后,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了新的调整,一切  相似文献   

11.
"部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特殊的一个阶层,由汉代军队的称谓逐渐演变为依附者。就军队而言,部曲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日渐加深,最终成为将领的私兵,其性质到唐代后期和节度使的牙兵几无二致。就依附民而言,最初的部曲与宗主在宗法关系掩盖下相互之间的剥削关系不明显,但部曲逐渐向仅高于奴婢的地位演化,南北朝末期完成了这种演进,唐代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部曲的贱民地位。  相似文献   

12.
唐史探赜     
对每个特定历史阶段只要抽象出它最一般的关系,必然具有广泛的普遍性,有全体之感,众多的具体事物都可与它一一相等,显现出历史的内在运动规律。对唐代历史的探索,也不例外。有唐一代,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却不能自成一完整的阶段,因为它是前一阶段的末尾和后一阶段的开端的凑合。确切地说,它是由私家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过渡到私家佃农入身依附关系减轻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凡勃伦所论述的有闲阶级所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炫耀性消费,同时避免进行有用的“生产性劳动”.他们以展露和凸显自身的财富与地位为荣,物质对于他们而言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一种财富的载体.尤以服装为甚,服装作为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被有闲阶级作为阶级的象征,以物质的等级感来显现其阶级的等级感.  相似文献   

14.
汉代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扩张和社会的动荡不安,私兵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豪强地主利用宗法、人身依附关系将宾客、宗人、依附农民等组织成私兵,并利用私兵对抗官府,逃避租税,参与军阀混战。它与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私兵又是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维持者。  相似文献   

15.
劳动关系是从传统雇佣关系中分离出来的法学领域,除受私法的调整外,还得到公法的较好保护。区分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的根本分界线是人身依附性标准。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劳动完全受到用人单位的支配,无需提供任何生产资料,其劳动呈连续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劳动关系相对稳定,劳动者享有各项劳保待遇,解除时也可得到一定的补偿。在雇佣关系中,雇工与雇主的关系相对松散,不存在人身依附性。雇工经常被要求自带劳动工具,不享有任何劳保待遇,雇主按约定支付劳动报酬。雇工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完全依约定产生,不具有连续性和唯一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佃客部曲制广泛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汉末到魏晋时期,随着土地急剧减少社会地位也逐步下降,通过多种的形式建立了与世家大族之间的依附关系。在这种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虽然以牺牲数量众多的佃客部曲利益为代价,但是就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礼,是儒家提倡的治国根本。在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社会关系的等级制和血亲关系的宗法制,是通过若干礼制和礼仪的规定来体现的。它一形成,就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性和目的性,对于巩固旧制度,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动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唯其如此,人们在澄清封建思想的糟粕时,总是把礼教作为首恶进行批判。然而,除了其  相似文献   

18.
教育在与社会结构的互动过程中经历了三大变化:从依附于宗教和政治到相对独立的转变;从阶级与等级地位的象征到社会发展基础的地位转变;从松散、无序的状态到制度化、系统化的转变。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9.
记者在长沙市教育局举行的中招中考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长沙2015年中考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和提前科目成绩呈现仍为等级制,维持五个等级,只是A和B等级将不再细分为A+和B+。在实施等级制的同时,针对“偏才、怪才、考试失误的考生”启动保护招生政策,对单科成绩前千分之一的学生较低科目成绩提高一个等级参与录取。  相似文献   

20.
在魏晋南朝时期,佃客是农民阶级中最重要的一个社会阶层。这类封建依附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关系,还带有某种程度的奴隶制残迹,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租佃关系。《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说:“客皆注家籍”。根据这条材料,治史者认为当时佃客没有独自的户籍,都是附注在主人的户籍上,并把这一点视为人身依附关系很强的表现。我们认为,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