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国音乐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前苏联音乐教学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制"、"僵化"、"分离"以及"片面",对学生的长期音乐学习具有一定消极影响。发展性评价体系则是不但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同时也会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则对发展性评价体系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南宋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学贵有疑,疑则有进"的思想。近年来我尝试在音乐鉴赏上采用"疑进"的手段来进行音乐课堂教学,使我和学生都收获颇丰。如何在课堂上设置有效的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解决问题,是我在课前教案里预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正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等四个特点,它在实质上反映了学生在情感方面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发源于"形真",紧接着才有其"情切",才有其"意远",才能"理寓其中",可见情与境的关系十分密切。音乐课的情境教学则是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教师通过声、光、图等各种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在小学的音乐课的探索与教学中,我发现在低年级段教学情境教学极为重要。因为低年级段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况且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的心,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学唱歌曲和  相似文献   

4.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作者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是魏末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是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音乐思想则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中。声无哀乐而有"和"是嵇康音乐思想的核心。在《声无哀乐论》中,他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他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提出:"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音乐课堂上的有效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不知所措,那样问,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十余年的课堂观察,我发现音乐课堂上的教师提问,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如何让这个无意识的直觉动作变得有意义、有指向性、有创造性是音乐教学的一大挑战。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笔者尝试以多元化的体验教学,让"听"变得生动、立体、富有生活气息,以体验带领学生们尽情地畅游在音乐海洋中,充分感受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7.
在音乐教学中,"听"与"唱"是课堂的老把式,而乐器的引入则大大充实了音乐课堂,使学生多方位地感受和参与了音乐实践。在众多的乐器中,我在二年级音乐教学中选择了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打破了无音高打击乐伴奏的范畴,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掌握乐理知识,  相似文献   

8.
"中和"范畴的产生和发展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先秦儒家那里,因为哲学本体论的基础有"性善"和"性恶"之不同,相应的,孔孟的大传统认为"中和"具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义和"小人学道则易使"二义,而荀子的小传统则只具有"小人学道则易使"义,因此其发展的小传统可以涵摄于主流的大传统之下.  相似文献   

9.
声乐是人类音乐世界里最早诞生的艺术形式,同其他音乐艺术形式一样,表现"美"——"音乐美"是它最终的表现目的和本质特征。正是这种本质的特征和目的,决定了每位从事歌唱的人具备音乐美的素质、展现音乐美的能力的重要性。声乐教学是承担培养音乐美任务的初级载体,忽视音乐美的培养,则无法赋予歌唱以更高层面的艺术魅力。只有在训练科学的演唱技巧上贯穿良好的音乐美感培养,才是使作品及演唱拥有不息艺术生命力的强大源泉。  相似文献   

10.
黄燕冰 《考试周刊》2013,(56):175-175
<正>"移情作用"又称"移感"、"输感",即把人的主观情感移入或灌输到知觉或想象的对象上,而且意识到两者的完全合一。文学理论家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移情作用"。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来说,任何人都有"移情"的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黑格尔语)。音乐教学同样存在移情作用。一首歌、一支乐曲或是庄严雄伟、凛然悲壮,动人心魄,令人昂奋;或是忧伤衷肠,使人怅然,催人泪涌;或是热情奔放,引人向上;或是讴歌自然赞美生活,唤人爱美之心;或是倾诉哲理,诲人通达……音乐老师必须善于"移情",把作者蕴含在音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与体验式教学的有机结合成为音乐体验教育的必然趋势。在小学音乐课堂,关注学生体验,浸润体验式教学,让师生共建音乐课堂,从而实现教与学共生共长。  相似文献   

1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音乐、舞蹈也随之被重视。在众多艺术形式中,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人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而舞蹈则是看得见的、会流动的音乐,甚至是听、看合二为一的音乐(踢踏  相似文献   

13.
刘慧 《儿童音乐》2011,(5):45-48
在近几年的音乐课改中,我们对欣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相关的教学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设计理念到课堂的具体操作及教学效果来看,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据我观察,老师们在专题的欣赏课课堂教学竞赛以及实际教学操作中,普遍侧重于器乐曲的欣赏,而对于教材中设置的歌曲欣赏板块特别是教材定位为"听赏与跟唱"的歌曲,老师们在竞赛课中普遍回避。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也是让学生听听歌曲就一带而过,有的则采取与歌唱教学一模一样的方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歌曲的学唱上。那么,对教材中的这一板块内容,到底如何激  相似文献   

14.
【现状点击】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音乐教师已形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的错觉,甚至前些年一些优质课评比的组织者为推广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使用,竟然在教学比赛中规定必须用课件。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导致教师在视听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上有些盲目,他们不惜花很多时间收集歌唱家们丰富的演唱资料制作到课件中。也有教师则视配套教学光盘为"权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材里是学生"应该学"的音乐,但学生更有许多教材里没有的"我喜欢"的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没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形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情形之一。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  相似文献   

16.
教师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更快地融入体验音乐的情绪,发挥想象的空间,能说则说,能舞则舞,能画则画……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是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值得深思并努力去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有效课堂必须有个细致的铺垫和懂得取舍的措施。这里的"细致铺垫"指的是:有效备课,可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却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进课堂之前必先了解教授的对象以及明确教材的目标与意旨,才有可能完成一节有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音乐教学似已走入这样一个误区:音乐课就是学习音乐课本上的内容,把音乐书上的歌唱熟唱好了就能得到理想的成绩,而其他内容则与音乐课无关.参加音乐兴趣小组是个别有音乐天赋同学的特权,课外流行的一切歌曲是"洪水猛兽",与音乐课格格不入.这样的音乐课已背离音乐教育的初衷,走入自我封闭的可怕境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走出封闭的课堂(包括对部分音乐优等生进行训练的所谓"第二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9.
《江苏教育》2012,(4):6
主持人语音乐课堂,不仅要有浓浓的音乐味道,更要有厚厚的文化味道,让儿童在具有文化韵味的课堂中,不仅提升音乐的听觉与思维能力,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情感体验,更可以通过音乐的视角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但是,当下有的音乐课堂很大程度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文化特色,"由于缺少浩瀚文化的支撑,音乐教育的山岭显得很荒蛮",而有的则将所有内容纳入"文化"的范畴,音乐教育又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于人才种类的要求也逐渐变得多样化,器乐教学也逐渐走俏。早在课改实行之前,我国音乐教学大纲就已经提出了"器乐进课堂"的教学口号,但是器乐教学工作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很多学校只是在形式上相应了器乐进课堂的口号,并没有付诸于行动。本文对当前我国"器乐进课堂"工作中存在的难点进行分析,针对部分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