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博弈理论建立随机需求下可替代产品库存基本模型,对可替代产品库存基本模型的结果与报童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决策人采取非理性行为和无需求转移的结果相同,此时决策人的最优决策就是报童模型中的最优解。比较分析采取非合作与合作两种策略的结果,发现合作策略相对于非合作策略能带来较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2.
博弈是一个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但由于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竹理性驱使,个人理性往往导致了集体非理性;而基于道德的合作博弈是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而教育可以在人类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层面上展开合作道德的教育,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但同时还应对博弈论本身的局限性进行思考,运用该理论还要突破该理论带来的思维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通过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对高等教育机会扩展背景下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状况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优势社会阶层子女更有可能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优势社会阶层子女更有可能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取得优势,而且在不同层次和不同质量的教育机构中,这种影响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社会优势阶层子女更有可能在高等教育结果中取得优势,在本科院校中这种影响较小,而在高职高专院校这种影响较大.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呈现相互作用的闭合关系,从而导致社会阶层垂直流动性减弱,社会阶层关系被不断的复制和传递,导致社会不公平.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上有个说法:构成集体的每个个体的理性选择叠加起来有可能成为集体的非理性行为。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条有点拗口的理论:每个粮食生产者用加施农药和化肥的方法提高粮食产量,因此整个社会的粮食总产量得到了大幅度增长,相关农药化肥的厂商也焕发出了活力,整个社会的经济总量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由于粮食的品质下降了,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也下降了。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择校政策和择校现象的演变过程,是国家价值导向在不同时期的体现,更是各利益主体间博弈的过程。通过建构与分析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政府与家长之间的博弈模型发现,择校行为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必然结果,化解各主体利益不均衡性是消除择校行为危害性的根本途径,建立兼顾公平与特色的双重系统是义务教育制度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企业人才流失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的主动离职使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尤其是核心员工离职导致的集体流失效应,对企业的打击更是致命的。因此,在企业和人才双方的博弈中应充分考虑到集体流失效应,并将其和个体离职带来的成本损失进行分离。博弈分析采用复制动态方程技术,更加系统地分析了一定条件下企业和人才的策略转化,为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人才保持机制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周慰 《上海教育》2007,(1B):7-7
经济学上有个说法:构成集体的每个个体的理性选择叠加起来有可能成为集体的非理性行为。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条有点拗口的理论:每个粮食生产用加施农药和化肥的方法提高粮食产量,因此整个社会的粮食总产量得到了大幅度增长,相关农药化肥的厂商也焕发出了活力,整个社会的经济总量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由于粮食的品质下降了,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也下降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学生在教育中话语权逐渐提升,高等教育竞争特征越来越趋向对学生的关照。基于禀赋视角对学生非理性行为进行解释,提出禀赋效应引致的非理性行为构成双向结构模型,结合对497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了禀赋效应在学生非理性行为上的解释关系与影响路径,发现在性别、户籍、学科、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将有助于从禀赋效应视角对学生的非理性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评估,并可作为依据对学生的非理性行为进行合理利用或规避,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区际产业转移对相关企业、迁入区域、迁出区域的竞争力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因而,作为理性经济人,面对区际产业转移之趋势,相关企业、迁入地政府、迁出地政府三者间不可避免地会展开博弈活动。尽管因信息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博弈过程往往很难确保自身的合理性与效率性;但总体而言,博弈的结果仍有可能导致策略与行为的优化,进而有助于实现共赢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主体间的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博弈行为及利益取向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博弈主体的利益要素和制度的创新,高等教育各主体间的博弈均衡对如何有效的配置提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与实现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