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诗歌的意象是人的内在意识情感同外在自然物象在相关前提下的融合统一,诗歌的这种思维过程正是意象思维的具体体现。《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广泛,其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与意象思维的高度和谐统一,是《诗经》艺术成就的高度体现。一、赋与意象思维在《诗经》的赋、比、兴三法中,赋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其特点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然而这种写法并非只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叙写人物思想言行,或典型的事物、场景给人以启迪,令人遐想。《诗经》中用赋的手法创作的许…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哺育、滋润了历代人、学子。其中的“兴”在诗歌中有重要作用,“兴”的多种性更有利用表现复杂的内容。“兴”的广泛使用,形成了中国诗歌委婉、含蓄、兴寄遥深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拙作《古代诗歌运用“比、兴”的特点及其发展》一文,对我国古代诗歌运用“比、兴”的问题提出一些管见。文成之后,觉得意有未尽,对问题有进一步探讨和阐述的必要,因再为此文,续陈所见。一、古代对“比、兴”的解释《周礼·春官·大师》提出“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  相似文献   

4.
鸟瞰两千年来的赋、比、兴研究,从纵向上说,其总体趋势是以《周礼》“六诗”说为起点,以汉儒对赋、比、兴的认识为核心,存在着两个不同方向的研究线索:一个朝着过去,考辨赋、比、兴的本义,分析《诗经》的表现方法,探寻比、兴的起源;一个向着未来,借用赋、比、兴阐发新的诗歌美学观念。从横向上说,存在着上述四种不同的研究角度。不过,就其主体而言,自汉及今对赋、比、兴的争论,主要是在“表现方法”这个大前  相似文献   

5.
“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歌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和《诗经》中的“风”、“雅”、“颂”相配,称之为“六义”。赋、比、兴的概念成于汉代。孔子致力教学多年,《诗经》是他的重要教材之一,从《论语》、《礼记》等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来看,没有赋、比、兴之说。战国时期的孟  相似文献   

6.
分析古代诗歌艺术美,要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要在“炼字”中体会意境美;还要从声律角度欣赏艺术美及从写法美去体会艺术美,赋、比、兴的手法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美。  相似文献   

7.
“兴象”是一个传统的美学概念,穷其渊源,它既与中国诗歌“赋、比、兴”中的“兴”是相联系的,但又突破了“兴”的窠臼,把“象”的呈现作为和“兴”并列的一个内容。而“象”一方面得力于天然,另一方面得力于人力,“兴”与“象”的关系不同,情韵的表现方法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8.
分析古代诗歌艺术美,要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要在“炼字”中体会意境美;还要从声律角度欣赏艺术美及从写法美去体会艺术美,赋、比、兴的手法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美。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大量引述古籍记载,分析论证了“赋、比、兴”发源、形成、运用、成熟于《诗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其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学者说法众多,而尤以“兴”义最为复杂,这也给《诗经》作品的赏鉴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其中的比、兴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谓“赋”,就是直接铺叙陈述事物,即直陈其事,直抒其情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即用某一事物给另一事物打比方。所谓“兴”,就是“感物起兴”,或曰“触景生情”,借助他物引起所要咏唱的事物。清朝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谈道:“事难显陈,理难言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诗论中关于赋、比、兴的理论遗产相当丰富,曾经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前辈学者对辨明赋、比、兴的本义作了很多贡献,在1978年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中,又有不少学者对赋、比、兴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但是,由于未能对赋、比、兴观念演进、发展的实际过程进行认真清理,以至这些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没有能够进一步深入。为此,本文拟就赋、比、兴观念的演进和发展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专家学者。赋、比、兴之说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里所谓“六诗”,是说六种样式的诗歌,语意是十分明确的。《周礼》系先秦故书,儒家经典,可见,先秦时期赋、比、兴乃是三种诗体,这也就是赋、比、兴的  相似文献   

13.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比兴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形象思维的概念。比、兴、赋,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历代学者都曾经进行过研究。《周礼》的《春官·大师》篇说:“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第一次提出丁比、兴、赋的概念。东汉的郑玄,梁、陈间的刘勰、钟嵘,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郑憔等人对比兴赋都作  相似文献   

14.
从“比”、“兴”的源头探起,评述了历代文学理论家关于“比”、“兴”涵义解释的长短之处。同时谈及“赋”、“比”、“兴”三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来源于《周易》.《周易》中的赋、比、兴具有以“比”为主,兴的数量较少,比赋合用,比兴合用,且形象性、艺术性、文学性还不够明显等特点,可以说《周易》是赋、比、兴的萌芽期.随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人们思维方式的日益成熟,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逐步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这也是后代文学史作重视《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原因.到了楚辞中,赋、比、兴走向融合,比兴呈现群体化、象征化,形成象征体系,达到繁荣.之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已经完全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对后世的诗词、文学批评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然其中亦有比、兴。”毛主席的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运用形象思维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进行诗歌戗作的艺术规律。毛主席的诗词正是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创作的光辉典范。下面,试就毛主席诗词中的比、兴和赋的问题谈点粗浅体会。“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打比方,即根据类似的联想和对事物关系的认识,选取他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这是我国民歌和古典诗歌创作的传统表现手法之一。《文心雕龙》“比、兴赞语:‘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圆览”,就是观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创作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谓“赋”,就是随物赋形,叙事言情。所谓“比”,就是比喻,即用某一事物(或古人、故事)给另一事物(或人物、事件)打比方。所谓“兴”,就是“感物起兴”,即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兴起情思。  相似文献   

18.
一.赋、比、兴研究之回顾有关赋、比、兴的专题研究建国初期就开始了,如胡念贻的《诗经中的赋、比、兴》(《文学遗产增刊》第1辑,1957年出版),但总的说来尚未蔚为大观。“四人帮”粉碎以后,毛泽东同志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了,信中谈道:“诗要用形象思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封信推动了对中国古代有关形象思维的理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古诗表现手法"赋、比、兴"内涵和作用的理解,一般都是根据南宋朱熹的阐释。对"赋"的定义,诗歌理论界认识比较统一。"比",人们认为即比喻。其实,这种"比",略同象征、类比。"兴",一般认为只是开头、开始、起兴。其实,"兴"是由开头的"兴象"和其后的"联想"两个部分组成,"兴象"与"联想"多数是类似关系,亦有逆向关系,在具体作品中,"比兴"往往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可见赋、比、兴,尤其是比、兴两法是形象思维和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因此弄清赋、比、兴的含意和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赋、比、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开始采用的重要表现手法,后来研究《诗经》的人将它概括出来,并作了各种解释。《周礼·春官·太师》有“六诗”之说,《毛诗大序》则称“六诗”为“六义”,这就是指《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此后,“六义”的称法一直为历代所沿用。但《周礼》和《毛诗传》对“六义”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