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名师出高徒。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通讯员和小报的编辑、记者,如何找名师“点拨”,尽快炼就一副识别新闻的“火眼金睛”来? 其实,名师就在自己身边,名师天天在你眼前,她就是天天同你见面的报纸。关键在于留心、比较,发现名师的绝技和秘诀。留心同一事件不同记者写出的不同报道,学习人  相似文献   

2.
名师出高徒。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通讯员和小报的编辑、记者,如何找名师“点拨”,尽快炼就一副识别新闻的“火眼金睛”来? 其实,名师就在你的眼前。她就是天天和你见面的报纸。关键在于时时留心、注意比较,从中发现写作的秘诀。留心同一事件不同记者写出的不同报道,学习人家观察问题抓本质的方法1985年4月,上海产各种手表参加全国考核、评比,名落孙山。此事震动了上海钟表界。上海某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了一条消息,请看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作“留心处处皆新闻。”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现实生活是产生新闻的土壤。一个有事业心的记者或通讯员,只要留心观察寻觅,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是不难抓到的;反之,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许多好新闻即使发生在你身边,或许你也视而不见。也许有人会说:——事实上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是无意中偶然得来的,而没有新闻,你再观祭寻觅,也是徒劳。我不否认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这种情况不是经常的、普遍的。若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平时不做“有心人”,单凭临时“抱佛脚”,那是很难抓到好新闻的。只要持之以恒地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经常留心观祭寻觅,才能不断找到能够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普通的政法新闻记者,如何从有限的新闻素材中挖出“好新闻”,记者从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做到事事留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一条新闻线索剥离出事件的本质,那么“好新闻”往往就在你身边。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6.
《可视力》     
《信息系统工程》2007,(7):98-98
你的公司“看得见”吗? 这个问题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但只要留心.你会发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很多事情确实是“看不见”或“没有被看见”的。一个企业是由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很多人所组成的集体.就算大家都一心工作.仍然有很多部分无法知悉.比如工作状况具体如何.存在的问题都在哪里等等。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投名师,访高友”。所谓“名师”,我理解为“明师”可能更妥当。“明师”可理解为“明白的老师”。在现时生活中,“明师”比“名师”更有意义。所谓“高友”,我理解为比自己“高明”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你的成长、提高都是有益的。老师和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北京日报》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命运安排我做了北京人。我爱北京,爱北京的  相似文献   

8.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我想睡它三天;棋手聂卫平战胜日本高手后,有记者问,你是怎么想的。聂卫平说,什么也没想,下棋时只想下棋。口头访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基本功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1984年  相似文献   

9.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有趣的是,舞文弄墨也常常有这种情况:有时想出的一个题目似觉很好,但刚刚落笔便没词了,以至中途“流产”。然而在无意之中,诸如翻阅材料,看书读报,闲暇聊天等,却发现了新线索,产生了灵感,使你欣然挥毫,妙笔成章。奇怪吗?一点也不。这种情况,看似“无心”,实则是作者“留心”的结果。有道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要说:“留心处处皆文章”。  相似文献   

10.
联想我与一些通讯员谈论抓新闻时,他们总是说:“单位小、人员少,没有新闻可写。”其实,这是片面观点。回顾我未进报社当记者之前,就在一个几十人的基层单位工作,实践证明:只要平时处处留心,从一切事情中找新闻线索、从广泛的生活中收集多种写作索材,大有新鲜东西可写,大有文章可作。如我一九八○年在荆门市生产资料公司工作时,我采写的公司党支部《书记学化学,外行变内行》一文被刊在《湖北科技报》137期头版头条,并且加了《门外汉与专家》的编后。要想当通讯员、记者,就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分析周围一切事物,别人看不见,你能看得见,别人见到  相似文献   

11.
李曙光  王芳 《声屏世界》2010,(12):58-58
用美好的意识去发现 记者是时代的观察者,学会发现“美好新闻”要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观察与比较中.留心那些动人的、感人的故事,发现蕴含其中的美好情感、美好精神。  相似文献   

12.
翻翻如今每天的报纸,不难发现,报人对于新闻时效性的重视程度又有了新的提高,那些以“近日”、“日前”为由头的新闻已基本从版面上消失。但是细细留心,却发现取而代之的是为数不少的以“记者昨日获悉”、“记者昨日从某处了解到”、“记者昨日看到”为由头的消息。这里不妨列举从报纸上摘录的几则新闻: 1、记者昨天从南京市规划局获悉,在未来10年内,南京市将投入至少12亿元对“两河一湖”(玄武湖、内金川河、内秦淮河)实施水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3.
机遇,就象天上的流星。你若不在意,就让它飞逝了;如果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那光有多美。采访抓新闻也是如此。只要你处处留心,抓住那偶然的机遇,深“掘”下去,说不定那传神的的头条已悄悄地来到你身边。一九八四年中抓到的三条头条,使我对这一点更有感触。“山海经”里得线索。4月8日上午,我在当时的平西乡了解发展商品生产的情况。吃过中饭,我在乡党委张副书记寝  相似文献   

14.
新闻体制改革和竞争,越来越多的记者、通讯员对会议采访不感兴趣,报告、讲话、排座次,综合、专访、加花絮,老一套,没写头。此话不无道理,但要从咫尺会场上捕捉到有点写头、能吸引人、并可产生一定影响的“活鱼”来,确实不易。会议新闻不能没有,着眼点是抓新闻。有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引用到会议采访中去——“处处留心有新闻”。前不久,我参加了自治区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时写的“两会特写”《此“天”当补——一份呼吁加强粮食生产的提案诞生追踪记》作了些探讨。细细回忆采写《此“天”当补》的经过,似乎可用14个字概括:莫言咫尺会场小,留心亦能捉“活鱼”。  相似文献   

15.
赵淑清 《记者摇篮》2004,(10):63-63
在很多通讯员眼里.职业记者占有更多的新闻素材.可以写大题材、大人物。殊不知更多的新闻融于看似平常的生活之中。融于不引人注意的琐碎小事里,融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善于捕捉、挖掘,是否善于分析筛选。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同理。处处留心有新闻。新时期党对新闻宣传提出“三贴近”的要求.就是要新闻工作者走  相似文献   

16.
大凡记者都知道,跟随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采访,领导行踪是主导,也是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这种情景下,要抓“独家”,难度确实大。但我认为,只要留心看,留心听,在这些公共新闻源中,还是有不少“兴奋点”可作文章的。例如,关于李鹏委员长到东北灾区视察的报道,我一开始就决心搞出“独家报道”。可是从齐齐哈尔昂昂溪险段直到哈尔滨松花江大堤,我始终没有捕捉到所需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说过,干记者要种植一片文学与新闻的混合林。自己过去曾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在转入新闻采访后,格外留心这片“混合林”。在逐渐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农村的通讯员,对农村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要你留心生活,多长只新闻“眼”,选准角度,巧立新意,还是有新闻可写,有“活鱼”可抓.  相似文献   

19.
“如果认真翻阅一下《名师讲义》,一定会有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是天津古籍出版社社长刘文君2006年接受《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时的结束语。那时,《名师讲义》丛书已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好评,也被业内人士视为天津古籍社的品牌图书。但刘文君或许没有想到,天津古籍还未来得及充分享受“老讲义”这块招牌带来的荣耀,一股“老讲义”丛书出版风就已在图书市场悄然刮起。  相似文献   

20.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